武安“捉黄鬼”与“拉死鬼”傩戏音乐的对比研究

2017-12-08 08:39苗靖张竹岩
北方音乐 2017年19期
关键词:鼓乐傩戏小节

苗靖 张竹岩

(燕山大学,河北 秦皇岛 066004)

武安“捉黄鬼”与“拉死鬼”傩戏音乐的对比研究

苗靖 张竹岩

(燕山大学,河北 秦皇岛 066004)

武安市共有三个村落拥有傩戏这神秘而古老的艺术形式——得义村,白府村以及固义村。由于历史的沿革和地域的毗邻,各个村落的傩戏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目前的研究主要关注其演出过程,较少关注傩戏中的音乐元素。本文基于田野调查和文献分析,总结了“捉黄鬼”与“拉死鬼”音乐及乐器使用情况,对比分析了各自的特色,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做贡献。

武安;傩;音乐;鼓

引言

傩文化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化形态之一,其原始神秘的古老气息和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自20世纪中期以来,学者们分别从民俗学、戏剧学、音乐学等诸多学科中的不同角度展开了对傩文化的挖掘研究。

武安傩戏“捉黄鬼”的发现改变了“江北无傩”的观点。而武安市共有三个村落拥有傩戏这神秘而古老的艺术形式:固义(捉黄鬼)、得义(拉死鬼)、白府(拉死鬼)。由于历史的沿革和地域的毗邻,各个村落的傩戏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目前对白府村和得义村的“拉死鬼”研究甚少。随着笔者不断的观察研究,发现村落间各自傩戏的艺术形式又各具特色,通过两种形式进行比较研究,梳理武安市傩戏艺术的风格特点,为傩戏的发展与传承起到促进作用。

朱少波等对固义“捉黄鬼”与白府村“拉死鬼”傩俗进行了对比性研究,总结了其中面具、服饰等差别。目前对傩戏中的音乐关注较,从音乐美学方面说:“捉黄鬼”和“拉死鬼”的傩艺术包含了丰富的表演艺术与独特的艺术技巧,呈现出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的文化艺术特色。“捉黄鬼”、“拉死鬼”是中国戏剧文化的延伸,通过对“捉黄鬼”、“拉死鬼”的艺术形式比较,对我们了解北方祭祀文化,河北戏剧原生态的形成与演变有着积极的历史意义。同时也有助于帮助我们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以音乐为切入点,对“捉黄鬼”和“拉死鬼”进行对比性研究。

一、“捉黄鬼”的音乐使用及其特色

固义傩戏“捉黄鬼”历时四天,节目由西大社、刘庄户、东王户、南王户分工协作完成,在“捉黄鬼”的整个傩戏活动中,主要使用的乐器为锣鼓,包括:大鼓一面、大锣一副、大铙一副、大镲两幅、小锣一副、小鼓。为了直观的展现“捉黄鬼”过程中音乐的使用情况,对各个环节使用的音乐总结如下:

正月十二:准备,演出两个固定的节目:《大头和尚戏柳翠》、《岑彭马武夺状元》,节目为哑剧,均以鼓点控制整场节奏,演员采用肢体语言。

正月十四上午:请神,两个队伍打着锣鼓从李家祠堂门前出发,《大德胜》和《小德胜》交替演奏。

正月十四下午:亮脑子,四大社各自乐队沿街演奏;此外四家表演队在献殿门前时,掌竹吟唱,西大社演奏固定曲牌的鼓乐。

正月十五:踏边迎神,凌点后更夫运用布更锣,整点打更;摆道子,演奏《大德胜》、《小德胜》,为队戏开演热场;西场演出,演奏对戏、和脸戏的专用曲牌;南台剥皮,请阎罗王的路上打曲牌《大德胜》,护送时锣鼓队打着《请圣鼓点》 ;下午演出,脸戏《吊掠马》和赛戏《长坂坡》;晚上演出,戏《点鬼兵》和赛戏《虎牢关》。

正月十六:祭祀演出,祭虫蝻王与冰雨龙王均演奏《大德胜》。

正月十七:送神,与请神相似,《大德胜》和《小德胜》交替演奏。

“捉黄鬼”活动中,运用次数最多的鼓谱为《大德胜》、《小德胜》两个鼓谱组成的《综合鼓》,分别应用于请神、送神以及摆道子等部分,其节奏欢快明亮不失肃穆。《大德胜》和《小德胜》的乐器分工可以类比讲故事:大鼓为总指挥,掌控故事总干,小鼓叙事,添加故事内容,擦、饶等金属乐器加花,填充故事色彩。用以将娱人、娱神的的意义表达出来。在此原则不变的情况下,鼓师将根据自身的喜好和技术能力,以及在当时的环境下,观看群众的情绪和鼓师情绪的相互带动相互影响等情况下,在表达活泼、欢快、明亮不失庄重、肃穆的主题意义上,灵活多变的结合使用《大德胜》、《小德胜》。故以为什么每年的鼓乐听似不同,却主题不变的原因,是以年年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觉的原因之一。现将其鼓谱展示如下:

演奏《大德胜》时大鼓和小鼓的分工较明确且形式灵活多变。运用到的乐器有:大鼓、小鼓、镲、铙等打击乐器。《大得胜》鼓谱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大鼓演奏为主,主要负责吸引观众注意力并逐渐带动观众情绪。比如:在鼓谱开始的六小节里前三小节和后三小节一样,而每小节共一拍,前两小节将一拍分为十六音符和附点八分音符,第三小节为一个四分音符的整拍。突兀而缓慢并且具有庄重感的开始,接下来的还是以三小节为一句并将节奏型变为第一拍为前八后十六,第二拍为两个八分音符,第三拍仍为一整个四分音符。两句后将三小节变为四小节一句话,并将加入十六分音符将节奏逐渐加快。第二部分以小鼓为主,前半部分以四小节为一句,第一拍为四个十六分音符,第二拍为前八后十六,第三拍为两个八分音符,第四拍为一个四分音符。后半部分的节奏型主要以前八后十六为主,第二部分的节奏较第一部分明显加快,第二部分为鼓谱最快的部分,有时会重复演奏第一部分后衔接小德胜,有时在第二部分结束后直接衔接小德胜,具体操作以鼓师为主。《小德胜》的鼓谱节奏较快,以前八后十六、十六分音符以及空拍与十六分音符结合达到切分节奏的效果,节奏轻快、活泼。

二、“拉死鬼”的音乐使用及其特色

在“拉死鬼”傩活动的整个过程当中,音乐同样以锣鼓为主,其主要乐器有:大鼓两面、小锣两副、大锣两副、铙四副等。音乐的使用分两个部分:一部分用于歌舞队等表演,一部分用于晚上高潮迭起“死鬼”净街过程。

对于第一部分:歌舞队等表演时,用的锣鼓乐有固定的音乐。多以烘托热闹的氛围,感染村民的情绪。

第二部分:“死鬼”拉街过程中的鼓乐,只有固定的鼓点,鼓师们可以结合自己的喜好对单一的鼓点节奏进行反复、改变轻重缓急来烘托气氛。在行驶中和停驻等待时,虽然鼓点的原型是相同的,但是鼓点节奏会有轻微的变换,给予人们耳目一新,多种曲牌的错觉。

三、 “拉死鬼”和“捉黄鬼”音乐使用及其特色的异同

“拉死鬼”和“捉黄鬼”在音乐的使用中都有其自己独特的规律,其对比如下:

鼓乐:虽然得义村和白府村的“拉死鬼”中使用的节奏型不同,但区别并不大,使用的鼓乐的基本节奏型较为简单。而“捉黄鬼”中使用的鼓乐则较为丰富,不同的场景对应着不同的鼓乐,但每首鼓乐的基本节奏型也较为简单,表达的意思也有些许不同。比如对于“游街”的部分:在“拉死鬼”中,因为“死鬼”除了跑动和跳跃火堆外没有过多的动作,所以鼓乐的节奏单一,鼓师只需要结合演出和观众情绪控制鼓乐的快慢、强弱等。而“捉黄鬼”中鼓师除了有较为完善的两个鼓谱主干,还会在游行过程中表演一些固定的动作,此外,青年组成的柳棍不断发出啊、啊、啊的声音,极大的壮大了演出的声势。

乐器:“拉死鬼”和“捉黄鬼”使用的主要乐器均为锣鼓,但是“捉黄鬼”乐器的使用种类更为丰富,例如,“捉黄鬼”的“摆道子”的过程中,还运用到锣鼓套以及吹歌班。

运用时间和次数:“拉死鬼”中锣鼓队的使用时间一到两天,使用两次,一次是正月十七上午的演出节目里,一次是正月十七晚上“拉鬼”净街的过程中。在“捉黄鬼”里,运用的时间从正月十四开始到正月十七不间断,只要有活动,就有锣鼓队或是吹歌班和锣鼓套。

演出节目:(详情如下表)“捉黄鬼”的节目丰富、演出顺序有着固定的流程,参演人数、服饰、面具等均有着详细的要求。“拉死鬼”的节目相比“捉黄鬼”较简单、演出时间较短,内容上面除“游街”或“拉街”的部分不变之外,其他的节目每年都有些变化。

音色和演奏技法:“拉死鬼”和“捉黄鬼”使用的器乐基本上相同,乐器代表的属性色彩上没有较大变化,均采用相对固定而简单的节奏型,在实际演出过程中,对演奏师要求较高,需要结合演出的进程以及观众的情绪,进行相应的节奏变换和强弱调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四、结论

“捉黄鬼”和“拉死鬼”的傩艺术包含了丰富的表演艺术与独特的艺术技巧,呈现出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的文化艺术特色。以音乐的角度为切入点,对“捉黄鬼”、“拉死鬼”的艺术形式进行了比较。其中“捉黄鬼”过程中包含了较为丰富的音乐元素,已超出了祭祀范畴,更多的属于戏曲,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而“拉死鬼”中使用的音乐相对简单,鼓谱较为单一。两者均需要鼓师临场发挥,调动观众气氛,是民间艺术和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1]陈跃红,徐新建,钱荫榆.中国傩文化[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

[2]杜学德,李恩佳,常素霞.武安傩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朱少波,李扬.武安白府村“拉死鬼”傩俗探析[J].民俗研究,2009(02):021.

[4]贾楠.武安傩戏艺术研究[D].天津:天津音乐学院,2016.

[5]赵婧含.固义傩戏的文化传承及其现状研究[J].大众文艺,2016(01):44-45.

J825

A

苗靖(1989—),女,汉族,河北邢台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传统音乐理论研究;张竹岩(1975—),女,汉族,燕山大学教授,音乐与舞蹈学硕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鼓乐傩戏小节
鼓乐节
西安鼓乐套词研究
非遗瑰宝·傩戏 王雪宁 绝版木刻 60cm x 90cm 2021年
羌族萨朗舞歌巴茸的音乐分析
——以羌族舞歌《叶忍》为例
快把我哥带走
软陶傩戏面具
德沃夏克
——《幽默曲》赏析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江西傩戏符号构建研究
西安鼓乐亟待“交响”
西安鼓乐八拍“拍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