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护理人才不同培养模式的效果分析

2017-12-09 21:40安徽省滁州城市职业学院
大陆桥视野 2017年16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考核高职

祁 坤/安徽省滁州城市职业学院

高职护理人才不同培养模式的效果分析

祁 坤/安徽省滁州城市职业学院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培养的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随着医学面临的从单位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病人为中心”,医护的角色也由“诊断治疗”型转变为“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型。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培养的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 导言

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应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促进其全面发展为目标,满足社会发展对护理人员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护理专业采用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解决现有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间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提高高职院校的市场竞争力。在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要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以社会需求为先导,改革教学模式、更新课程体系、建立实训基地,以此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护理人才培养的层次低于世界普遍水平目前,全国有百所院校开展了专科以上的护理教育。但是,我国的护理人才培养层次和水平仍然偏低,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课程设置和结构方面从教育部提供的全国医药院校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教学计划资料显示,在课程设置和专业能力训练方面,多数学校还未完全脱离旧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不同程度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的现象。实践环节过去的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虽然较为重视实践环节,总的来说存在这样几个方面的问题:①学生实践的准备不足:护理人才培养更多的注重病例和医学方面的教学,理论性较强,所以刚刚走上实习岗位的学生很难较快较好的适应实习环境。②实践的形式单一:护理实践主要以学生医院实习为主,而且形式单一,与现代社会对护理的多方面需求不匹配。③护理礼仪、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培训相对缺乏。

3. 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

3.1 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的改革

护理工作的服务对象是人,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人是由生理、心理、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综合而成的整体。由于护理学科本身的专业特色,其课程设置必须考虑到社会和心理方面的专业需求,增加中文学、社会学、心理学、人际交流与沟通、美学、礼仪等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的内容。课程体系必须跟进社会发展,着眼于创新,反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时代要求。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利用计算机、网络等方式,多渠道的展开全方位的教学是发展的趋势。

3.2 实践环节的强化

学习知识是为了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校老师必须创造各种条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更多的得到实践锻炼,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完善各专业导论课,使学生早期接触专业。在实验课教学中注重实验内容的更新,本着三基三严的原则,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强化实验技能训练和科学思维方法、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在专业教学和实习中,重点抓好专业基本能力的训练。

3.3 加强护理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习和借鉴国外的护理服务理念、专业技术经验、教育和管理模式,积极争取国际社会在护理人才培养、业务技术、管理和教育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

4.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4.1 “一个平台”

“一个平台”即护理专业能力培养基本平台。通过对护理专业课程进行优化组合,该课程体系增加了实践课学时,使理论课与实践课学时比由原来的1∶1.2提高至1∶1.57,即理论课为1270学时,实践课为1996学时。另外,课程设置根据就业岗位群要求,分析归纳典型工作任务及每个典型工作任务需要具备的能力和对应的学习课程,构建以专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组成护理专业能力培养基本平台,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养成和专业能力”,形成护理专业“宽口径、活模块”的渐进性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4.2 “三个循环”

“三个循环”指以工学交替、院校合作为手段,创新的“临岗-协岗-顶岗”三循环实践教学模式。院校结合就是利用学校和医院两种不同的教学环境和教育资源,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无缝链接。.

4.3 “二个系列”

“二个系列”指在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中,主要通过3阶段递进式的方法进行护理基本技能和职业基本技能培训。

4.4 “三个职业方向”

“三个职业方向”指临床、社区和助产3个职业方向。根据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多样化人才成长的需要,结合卫生行业标准,通过“双融通”“双证书”制度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为其选择专业方向提供条件。在在校学生中积极推行“双融通”“双证书”制度,即职业技能鉴定与课程考核、职业资格证书与毕业证书融通的课程改革,开展卫生职业培训和鉴定,包括护理员、养老护理员、急救技术、妇幼保健员、育婴师、公共营养师等工种。在课程建设中,以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整合课程内容,将相关的职业技能鉴定内容融入专业教学中进行教学和考核,满足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选择与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助产专业相关的1~2个工种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满足临床、社区或助产职业的需求。

4.5 “双向挂职、专兼互动”的“双师”素质教师培养模式

实施“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工程”,创新“双向挂职、专兼互动”的“双师”素质教师培养模式,学校与附属医院紧密联系,双方进行临床实践和教学工作轮岗,初级职称教师到附属医院临床科室顶岗实践,中级以上职称教师到医院挂职锻炼,担任教学副护士长,直接参与临床护理管理与临床护理教学。附属医院护士长、护理骨干脱产从事护理专业教育教学工作,担任临床护理课程教学,有效地提升了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4.6 “多层次、全方位”的考核评价体系

(1)“全方位”的考评标准和考评内容按照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和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大纲要求确定考评标准和考评内容,建立过程考评(包括综合素质、教学活动、实践操作考评)与期末考评相结合,强调过程考评的重要性。

(2)形式多样的考评方法根据考评内容选择不同的考评方法,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考评、病房护士长(护士)评价、护理部评价和学校综合评价。

(3)多层次的考核评价表为便于考核评价,以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和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大纲为依据,制定了校内校外的学习考核评价表,校内考核评价表有护理专业课程考核评价表,校外考核评价表有一临岗考核评价表、协岗考核评价表和顶岗实习出岗评价表等。

5.结论

构建了护理专业“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该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定位准确,贴近市场需求,构建了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课程体系,突出了护理专业实践实训的教学环节,体现了专业教学与执业要求融为一体的专业教学改革。通过“同步观摩-仿真实训-临床实践”分阶段、递进式的能力培养体系实现了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同步发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执业能力。

[1]国际医学教育协会.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2002,23(2):1.

[2]周光迅.大学教育综合化(21世纪大学教育发展趋势丛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146-161.

[3]夏子贵,罗洪铁.专业变革-跨世纪人才培养的宏伟工程(21世纪人才教育丛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80-84.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考核高职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内部考核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发挥考核“指挥棒”“推进器”作用
家庭年终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