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缓解新生入园焦虑的有效对策

2017-12-09 20:22公旺贯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11期
关键词:入园焦虑对策研究幼儿

公旺贯

摘要:幼儿从熟悉的家庭来到幼儿园,是幼儿离开家人迈向社会的关键一步。长期的入园焦虑会阻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不良情感反应,影响幼儿人际交往的发展。由此分析影响幼儿入园焦虑产生的原因分别为:生活环境由熟悉到陌生;班级幼儿数量过多;教师应付不暇;幼儿个性特征的差异;家长的育儿理念与教养方式问题等等。据此提出了有效的解决策略:创设温馨宽松的幼儿园环境;充分利用游戏分散幼儿注意力;合理调整班级数目和生额;家园合作帮助幼儿度过焦虑期。

关键词:幼儿;入园焦虑;对策研究

引言

每年一到开学季,新生来幼儿园报到,幼儿园里都会回荡着绵延不绝的哭闹声,这其实是新人园幼儿所产生的焦虑现象。通常情况下,经过大约两周到一个月的幼儿园生活,幼儿人园焦虑现象会逐渐消失,开始融入到快乐的幼儿园生活之中。而实际上,由于与亲人的分离以及环境的改变而发生的幼儿与成人之间的“较量”,有时会长达2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时便不叫做分离焦虑了。幼儿离开自己熟悉的家人,来到幼儿园生活,是幼儿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中的重要一步。3岁之后的幼儿入园会普遍存在分离焦虑的现象。新人园幼儿的分离焦虑也是焦虑中的一种,主要是指幼儿与长久依恋的对象包括父母长辈以及长久养育的人分开时,所产生的过度焦虑担忧的情绪,通常会过度焦虑、紧张、恐惧。饮食、睡眠、消化等方面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产生分离焦虑的幼儿常常会出现难以入睡、食欲缺乏、烦躁不安、消化不良等症状。不同的幼儿会有不同的表现,甚至有些入园焦虑较严重的幼儿会出现发烧、腹泻以及呕吐等症状。如果幼儿入园焦虑得不到及时的疏导,从而导致其持续时间过长,将会对幼儿身心发展水平及生活适应能力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新人园幼儿所产生的分离焦虑这一问题应当引起相关人员特别是家长与教师的高度重视,尽快找到能够有效解决幼儿入园焦虑的方法与策略,共同帮助幼儿度过分离焦虑期。

一、入园焦虑的不良影响

(一)阻碍幼儿身心健康发育

新人园幼儿在班级中觉得一切都是陌生的,而且也不主动寻找同伴,因此也没有较要好的同伴,难以与班级中的幼儿形成互动小团体,在班级会觉得十分孤单,而且幼儿极少愿意主动参与团体游戏,小肌肉、大肌肉等身体动作以及协调能力、平衡能力发展缓慢,不利于幼儿身体健康。许多人认为健康只是身体的良好状态。1947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在其宪章中提出: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幼儿虽然暂时没有表现出任何身体疾病,但由于焦虑则会造成幼儿过度精神劳累和极度的恐惧,甚至会产生一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长期下去便會反映在身体方面。例如:幼儿出现突然发烧、呕吐不止、食欲不振等症状,这样对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二)造成幼儿不良情感反应

研究发现,5~6个月大的孩子已经开始认生,若是有人在孩子3个月大时曾到他家做客,和他玩的特别高兴,过了两个月之后再来看他,也许会认为和孩子已经是“熟人”了,开心地将他抱起来,笑着说:“认得我吗?”这时出乎大家的意料,孩子睁大眼睛望着他,并且大哭起来,挣扎着要离开去找妈妈,由此可见,孩子开始认生了。孩子对于眼前亲近和陌生的人已经产生了明显不同的反应,幼儿认生则表明儿童认识能力发展过程中发生了重要变化,一方面明显地反映了其感知记忆和辨别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儿童情感和人际关系发展上的重大变化。他出现了对亲人的依赖,将近一岁时幼儿离开父母,分离焦虑会比较严重,很多幼儿长时间哭闹并且累得满头大汗,而且会挣扎着离开老师,拼命抓住父母的衣襟,盼望把亲人留住。这时幼儿情绪是十分激动而且热切的,而经历一番挣扎并没能留下父母,幼儿会十分伤心并且不理任何人。每天只想着父母来找自己,使幼儿情绪受到十分重大的打击,同时父母与幼儿相处了很久,也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如此伤心,自己也会精神不振,工作时情绪起伏较大、不能专注,担心幼儿在园的状况。教师受幼儿哭闹影响,内心情绪也会受到影响,一方面担忧幼儿不吃、不喝、不停的哭泣会伤害身体,另一方面幼儿哭泣也会影响其他幼儿,“带动”其他幼儿情绪变化,造成大家都十分悲伤,幼儿陆续哭闹起来,从而导致无法正常地开展幼儿园保教工作,使幼儿园秩序陷入混乱,为老师带来极大压力和情绪困扰。

(三)影响幼儿人际交往发展

交往,是指两个以上的人为了交流有关认识性与情绪评价性的信息而相互作用的过程。简言之,人际交往就是在社会生活活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意见沟通、信息情报交流与相互作用的过程。人际交往,不仅仅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考虑到幼儿的交往主体主要是由家长、教师、同伴以及其他社会成员构成,那么幼儿人际交往类型也主要分为以下四种,分别为:亲子交往、同伴交往、师幼交往和与其他社会成员的交往。人园焦虑幼儿长期处于被边缘的状态,所以同伴之间的交往很少,对于幼儿的自信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十分不利的。长期得不到教师的关注和表扬会使得幼儿缺乏与人交往的信心和勇气,使得幼儿内心敏感、脆弱、不善交际,这对幼儿的将来人际交往和事务的处理会造成重大影响。

二、产生入园焦虑的原因分析

(一)生活环境由熟悉到陌生

幼儿园环境通常由物理环境、心理环境和文化环境三方面构成。幼儿从家庭到幼儿园,这三方面的环境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幼儿在家庭中,特别是现在许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祖父、外祖母都悉心呵护与照料,十分宠溺,不舍得让孩子受一点点的委屈。与此同时也会使幼儿养成独霸意识,变得十分骄纵与跋扈,从而缺失分享与合作的意识,不喜欢与人分享食物和玩具,并且家庭之中的环境幼儿十分熟悉,使得幼儿充满了安全感。相比之下,幼儿园的环境是幼儿十分陌生的,老师对于幼儿来说也是十分陌生的,班级里的小朋友也是陌生的,幼儿内心之中会充满恐惧,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从而造成幼儿产生焦虑情绪。endprint

(二)班级幼儿数量过多,教师应付不暇

2017年3月17日,一名记者接到家长反映,说江苏常熟市一家幼儿园,班级人数严重超过标准,最多的一个小小的班级里更是达到了64人。在家长提供的视频中,中班幼儿在午休,密密麻麻的小床共五排,每排有九张,角落里也被利用起来,孩子回到家后,家长会经常看到孩子嘴角有剩菜剩饭,衣服也没穿好。其中一位家长透露,自己的孩子就读的幼儿园一共九个班,共410名幼儿,而《幼儿园工作规程》和《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则要求:小班25人,中班30人,大班35人。这个幼儿园的人数已经超过了规定的人数,由此可见幼儿园中班级幼儿数量过多,教师难以照顾到每个孩子,尤其是餐点、盥洗以及户外活动看管。有些幼儿园空间狭小,幼儿轮流如厕,难免会遇到幼儿“走失”跟随另一位教师进入别的班级的现象。所以教师在这时更要“严加看管”,防止幼儿“走失”。新人园幼儿对班级环境陌生,并且也尚未与老师形成亲密关系,并不会主动追随老师,并且教师已经应付不暇,更难以抽出时间来特殊照顾和安慰新人园的幼儿,使幼儿觉得失去了安全感,因此更增添了焦虑感。

(三)幼儿个性特征的差异

气质属于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一部分,通常指的是在行为、认知、情感以及语言方面,是人的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度、变化的速率等相对稳定的动力特征。个性与其他心理特征相比较而言具有更大的稳定性。古希腊医生希波克特利提出把气质分为四种类型:抑郁质、胆汁质、黏液质、多血质。幼儿入园焦虑与其自身的气质类型是有关联的。抑郁质儿童敏感、孤僻、想象丰富但畏缩不前,这类幼儿更容易受到忽视。多血质儿童反应迅速、积极主动、精力旺盛注意力易分散,可见不同的幼儿有不同的气质类型,这种生理解剖性的特点不易改变。气质不分好坏,但是在对儿童抚养和教育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幼儿的气质特点,如对抑郁质儿童应格外细心照料、多加鼓励。

(四)家长的育儿理念与教养方式问题

研究表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家长教养方式存在很大的不同,有些家长认为“虎爸”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也有些家长认为应该宽严相济,不能太放纵也不能太过于约束,还有些家长是“绝对的民主”认为孩子的想法就是好的是对的,听之任之,过于“儿童中心”主义。对幼儿过于溺爱和过分保护很可能使幼儿感受不到来自外界的困难与挫折,但与此同时便会弱化幼儿的抗挫折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因此在入园时,会过分依赖父母而很难融入幼儿园的新集体中。并且由于许多家长仍然受三纲五常观念的影响,常常不顾及幼儿需要和想法,和幼儿缺乏平等沟通与交流,经常对幼儿言而无信,使幼儿缺乏安全感与信任感。林文采博士在《心理营养》中提到:3个月以前的幼儿所需要的营养是“没有条件的接纳”,从4个月开始一直到36个月最需要的心理营养便是安全感,每次孩子从母亲那里获得一点安全感,就会和母亲分离一点,就这样等到孩子获得了足够的安全感,就可以很自然地去上幼儿园,并且分离焦虑并不会十分强烈。新生入园之前,幼儿是否在家长的带领下参观了幼儿园以及接受了良好的入学准备,也是影响分离焦虑的重要因素。

三、有效解决策略

(一)创设温馨宽松的幼儿园环境

幼儿入园后在幼儿园的时间会比在家里久,并且幼儿的交往互动游戲,都是在幼儿园里进行的,因此教师应该为幼儿创设温馨和宽松的幼儿园环境。首先,可以在幼儿园的环境布置方面入手,注意室内色彩色调的运用,并且可以邀请幼儿加入,强调幼儿的参与性,使幼儿通过参与设计,从而满足了自己的表现欲,增强自信心,参与设计的幼儿可以在设计的过程中与其他幼儿互相交流、互相合作,有利于良好的同伴关系的建立。其次,还可以将幼儿园的室内风格布置成家庭的模式,增强幼儿对环境的归属感,使幼儿感觉到像家一样的环境和温暖。最后,还可以在墙面设计中,设置“全家福”照片墙,让幼儿能够经常看到熟悉的照片,使幼儿尽快适应环境。

(二)充分利用游戏分散幼儿注意力

陈鹤琴先生说:“小孩子生来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1996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突出体现了游戏在幼儿园中的重要地位,对于新生入园产生的焦虑应充分利用游戏来分散幼儿的注意力。出现分离焦虑的幼儿通常会集中所有的注意力想寻找自己的亲人。这时,若是能够通过各种办法使幼儿的注意力得到分散,那么焦虑的情况便会减轻,甚至会暂时消失。教师可以在班级里多放置一些玩具以及可以供幼儿操作探索的材料。也应该允许新人园幼儿带自己喜欢的玩具来到幼儿园,这样不仅幼儿的依赖情感会转移到玩具上,而且可以给幼儿在全新、陌生的环境中带来心理上的安全感,这对于分离焦虑的缓解还是十分有利的。

(三)合理调整班级数目和生额

幼儿园应该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来设置班额,有一些不合规格的民办幼儿园,不仅卫生、消防不合格,而且在班级人数上也是严重超额。一个班级里的孩子一排排坐,与小学上课并没有什么区别。午睡时,由于没有放置床铺的位置,幼儿便伏在桌子上休息,这对幼儿的身心成长是十分有害的。正常寝室的标准尺寸是根据每班座位数及布置方式决定的。原则上每个幼儿平均约占3~4平方米,床位间距不得小于0.6米,两行床间距不得小于0.9米。《幼儿园工作规程》以及《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明确规定了幼儿园的班级数目:大规模的幼儿园允许开设10~12个班,中等规模的幼儿园以6~9个班为宜,小规模幼儿园不宜超过5个班,招收3岁以下幼儿的托儿所不超过5个班。班级人数过多导致儿童活动空间狭小,不利于幼儿健康成长,并且由于幼儿安全意识薄弱,也极易发生危险。教师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儿童,从而幼儿会发生如撒饭和尿裤子、拉裤子的现象。若是受到教师训斥,则会对幼儿园产生畏惧情绪,从而导致焦虑更加严重,所以政府部门也应该加大监管力度,严格控制幼儿园班级数量与生额。

(四)家园合作帮助幼儿度过焦虑期

著名的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中指出,方案的设计者从幼儿的立场来定义家庭,家庭指的是“成人和儿童的各种组合体”,是与儿童接近的并受到儿童信赖的人们。他们是儿童世界的基础,可以是父母中的一个人,两个母亲或两个父亲,继父母、神父、养父母、叔叔、婶婶、兄弟姐妹、堂表兄弟姐妹,或是曾做过家庭日托的邻居。

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中家庭的含义是非常宽泛的,与家庭的共同工作也大致分为两类,分别为教师深入家庭以及家长参与教育机构工作,除此之外,也可以有许多种不同形式,斑克街家庭中心(The Bank Street Family Center)就是其中之一。我们也可以对其合理成分进行一些借鉴,如在幼儿入园前,为即将入学的幼儿家长展开研讨会提供场所和机会,使家长深入了解幼儿的心理,并且学会如何正确对待幼儿分离焦虑。通过学习,家长会明白入园焦虑是幼儿的一种很常见的心理反应,使家长能够从容应对。还可以通过举办亲子活动来增强家校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减轻幼儿的依赖感。还可以经常举办家长交流会和家长课堂,使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不过分包办替代培养幼儿独立生活能力,形成家园一致的教育。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邀请家长定期到园内参与志愿活动,使家长更好地了解幼儿情况,家园共育共同帮助幼儿度过分离焦虑期,促进幼儿健康成长。endprint

猜你喜欢
入园焦虑对策研究幼儿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新生入园体验活动的设计和实施
幼儿入园焦虑案例分析与解决策略
教师巧评价,幼儿少焦虑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新入园幼儿入园焦虑问题研究:回顾与展望
幼儿画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