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与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效果对比

2017-12-11 02:06万圣云
当代医药论丛 2017年9期
关键词:疝环疝的修补术

叶 琨,万圣云

(安徽省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 230001)

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与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效果对比

叶 琨,万圣云

(安徽省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 230001)

目的:对比用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与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5年4月至2016年8月期间安徽省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02例腹股沟疝患者随机分为间隙修补组(51例)和充填修补组(51例)。应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对充填修补组患者进行治疗,应用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对间隙修补组患者进行治疗,并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持续的时间、住院的时间、手术的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与充填修补组患者相比,间隙修补组患者手术的时间和术后疼痛持续的时间均更短,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的时间相近,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促进患者的康复,且安全性较高。

腹膜前间隙;疝环充填式;腹股沟疝

腹股沟疝是腹外疝中最为常见的类型。此病的发病率较高。进行无张力疝修补术是临床上治疗腹股沟疝的常用方法[1]。为了进一步比较用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与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笔者对安徽省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02例腹股沟疝患者进行了分组对照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

1)病情符合腹股沟疝的诊断标准[2]。2)具备进行无张力疝修补术的适应证。3)知情并同意参加本次研究。

1.2 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

1)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2)存在进行无张力疝修补术的禁忌证。

1.3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8月期间安徽省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02例腹股沟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102例患者随机分为间隙修补组(51例)和充填修补组(51例)。间隙修补组患者中有男45例,女6例;其年龄在32~76岁之间,平均年龄(58.6±3.6)岁;其中有腹股沟斜疝患者36例(占70.59%),腹股沟直疝患者10例(占19.61%),双侧腹股沟疝患者2例(占3.92%),腹股沟复合疝患者3例(占5.88%)。充填修补组患者中有男46例,女5例;其年龄在33~75岁之间,平均年龄(58.1±3.8)岁;其中有腹股沟斜疝患者32例(占62.75%),腹股沟直疝患者14例(占27.45%),双侧腹股沟疝患者2例(占3.92%),腹股沟复合疝患者3例(占5.88%)。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组间对照研究。

1.4 治疗方法

应用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对间隙修补组患者进行治疗。手术方法是:1)对患者进行连续硬膜外麻醉,然后以其腹股沟韧带中点上约2cm处为起点做一个4~6 cm长的手术切口。2)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腹外斜肌腱膜,并对腹内斜肌、腹横肌进行分离。3)切开提睾肌,找到疝囊,然后对疝囊进行钝性分离。4)如疝囊较大,可对其进行横断处理。对疝囊近端进行游离和结扎,然后使用夹钳提起精索。5)以耻骨结节内侧为起点,沿联合肌腱弓下缘,将腹横筋膜切开,使腹膜外脂肪充分暴露。6)对腹膜前间隙进行钝性分离,触及髂动脉搏动后,向下游离精索。7)根据腹股沟内环口的大小折叠赫美牌椭圆形补片。使用卵圆钳夹住补片的下端,然后将补片经腹横筋膜切口送至耻骨结节后方。8)展平补片,使其贴合于腹股沟管后壁。对补片的位置进行调整,使其完全覆盖腹股沟内环口、直疝三角区和股管。9)对腹横筋膜切口进行连续缝合,并对补片进行固定缝合,然后逐层缝合手术切口。应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对充填修补组患者进行治疗。手术方法是:1)对患者进行麻醉,然后以其腹股沟韧带中点上约2cm处为起点做一个4~6 cm长的手术切口。2)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腹外斜肌腱膜,并对腹内斜肌、腹横肌进行分离。3)切开提睾肌,找到疝囊,然后对疝囊颈进行贯穿缝扎。4)将疝囊切断,然后在腹股沟内环口下放置帽状网塞充填物。5)对充填物及其周围的筋膜进行缝合固定,并对精索进行游离。6)将赫美牌H2T25型网塞补片放置于精索后方、腹横筋膜前方,然后对补片及其周围的联合腱进行固定缝合。7)检查补片的展平情况,然后逐层缝合手术切口。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的比较

与充填修补组患者 相比,间隙修补组患者手术的时间和术后疼痛持续的时间均更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的时间相近,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的比较 (±s)

表1 两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的比较 (±s)

注:与充填修补组相比,*P<0.05。

组别(n=51)手术的时间(min)术后疼痛持续的时间(d)住院的时间(d)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在术后,间隙修补组51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发生了阴囊水肿,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0%(1/51)。充填修补组51例患者中有5例患者发生了阴囊水肿,有3例患者发生了尿潴留。充填修补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5.7%(8/51)。与充填修补组患者相比,间隙修补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腹股沟疝是腹外疝中最为常见的类型。有研究指出,用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具有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和病情的复发率低等优势[3]。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间隙修补组患者手术的时间和术后疼痛持续的时间均短于充填修补组患者,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充填修补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的时间相近,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用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促进患者的康复,且安全性较高。

[1] 王新平,陈进红,张华,等.开放式腹膜前间隙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95例对照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5,5(24):178-181.

[2] 郑晶晶,胡平,章平禄,等.前入路腹膜前修补与疝环充填式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对比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4,13(3): 368-370,499.

[3] 朱育新,陈臻,罗浩波.腹膜前间隙修补术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临床应用比较[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5,9(4):327-330.

R656.2+1

B

2095-7629-(2017)9-0005-02

叶琨,男,硕士学位,医师

猜你喜欢
疝环疝的修补术
胎儿疝囊型膈疝的磁共振诊断与鉴别诊断
疝环填充式和平片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临床对比分析
于腹股沟斜疝患者中分别应用有张力修补术、无张力修补术实施治疗效果对比
新生儿先天性膈疝的胸腔镜微创手术治疗
Lichtenstein修补术并发症的防治体会
疝环充填式治疗老年腹股沟疝治疗的体会
创伤性膈疝的临床诊断与手术治疗效果研究
胃镜对食管裂孔疝的诊断价值分析
疝环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疗效研究
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与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