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辨析:议论文写作逻辑的原点

2017-12-11 00:14李欣荣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无字辨析界定

李欣荣

议论文写作的目的是表达观点、提出主张、发表意见、显示态度以说服他人,目的的达成,建立在对事物的剖析、事理的评论上;剖析得全面、深入,评论得道理充足,观点、主张、意见、态度等就易于被别人接受。所以议论文写作在提出明确的观点、摆出充分的论据以进行合理的论证中,显示其严密的逻辑性。但在实际的写作教学或考场作文中,可以发现学生所写的议论文大都缺乏说服力,观点含糊不清者有之,指鹿为马者有之;议论单一、狭窄者有之,颠三倒四者有之,推理时强加逻辑者有之;甚者,在行文时只求不断出现关键词即可,管它出现得是不是地方,出现得有理无理。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对概念(文中所谓的关键词即是)的辨析出现了问题。

概念是什么?它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概念中隐含着思想,包容着自然或社会中的联系,能触发并影响使用者的思考。名不正,则言不顺;概念不明,则论述进退维谷。辨析概念,就是界定它的内涵和外延,内涵含混,外延模糊,论述的对象则不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需要一定的方法去界定,这其实是概念展开的过程,方法单调或缺失,论述的條理则不清;对象不明,条理不清,论述就没有说服力。所以说,辨析概念是议论文写作逻辑的原点。

一、明晰概念的内涵外延,让写作保持航向

议论文写作很少需要对具体的客观存在再作概念界定,通常需要界定的是这些客观存在在社会历史范畴中的象征意义以及社会中存在的思想、观念、态度、行为、认识等。有的概念主观性比较强,对它们的理解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如果将概念笼而统之,不作明确的界定,那么论述和论证就会含混错杂,乱麻难理。比如自由这个概念,从约束与否的角度讲,可以区分为任性意义的自由、按规律办事意义下的自由和自律意义下的自由;从权力的角度讲,法国的《人权宣言》认为它“即有权做一切无害于他人的任何事情”,美国罗斯福总统从表达、信仰、免于匮乏和免于恐惧四个方面去表述;从欲望强弱与否的角度讲,伊赛亚·伯林将自由划分为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如果以自由为写作对象,就必须明确文中讲的自由是哪一种自由,否则就容易混淆,乃至张冠李戴。即使是具体的客观存在物,对它的认识也可以是比较主观的。比如2017年高考江苏作文有篇文章这么给“车”定义:车,自古以来都是人们炫耀权力的工具。那么文章自然就围绕“权力”这个车的社会历史属性摆道场了,车的其他属性就不属于论述的范围。这些主观性较强的概念,如果其内涵能多角度、多层次地剖析好,自然能够形成一种论述的逻辑层次,从而表达对这一概念的全面理解。比如2017年全国高考Ⅲ卷的范文《择贤纳才是为考——我看高考》中剖析出“考”是择人之道,是人才流通的渠道,是自省和完善的公平三个层次,形成了由古到今、由表及里的论述,也表现出了“考”的价值和意义应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丰富的过程。

有些概念主观性不强,内涵的指向性比较明确,如果能够准确地分析出内涵中包裹着的特点,就能在论述中缩小范围,有利于集中笔墨而不旁逸斜出。2017年高考上海作文材料已对预测这个概念给出了具体意义——预先推测。那么,在论述中对预先推测的条件、方法、特点及运用的场境等信息的选择和补充,就会决定论述的走向。《预先与推测》的写作者是这样来界定“预测”的:

“预先推测”的前两个字不必过分深究,预先,肯定是提前,准确地说,是在明显知道答案以前。不会有人在知道答案后再来一句“我预测”,除非是故弄玄虚,不然不免要贻笑大方了。那么重点就在于后两个字:推测。那么什么是推测呢?我认为,是带有严密逻辑、有依据且有一定把握的猜测,才可谓推测。

为了让论述的方向更明确,有必要对预先推测这个词作概念的二次界定:既然是推测,自然要有可用来“推”的依据,而“推”的过程本身具有严密的逻辑;既然预先指在知道答案之前,那么在推测和答案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变数。之后文章就是围绕“严密逻辑、有依据且有一定把握”一步步论述作出预测的条件,并用预测因存在变数而会有误差来完善行文的逻辑。

二、辨析引入的相关概念,让立论走向深刻

有一种情况在议论文写作中也普遍存在着:即使在论述中对概念作了自己独特的理解,之后的论述还是会出现在一个层面打转或似是而非等问题。为什么?因为对概念以及体现概念的相关社会事件的认识,写作者作出的是未经打磨的整体性理解,里面包裹着一些误解。如果不及时剔除这些误解的话,概念所具备的特点就无法准确地呈现出来。比如说2015年高考江苏作文,对材料中的核心概念“智慧”,很多考生所论述的具体表现其实是和机智混同起来的。2017年高考江苏作文材料所包含的概念是车,有些考生觉得只要写称谓中带“车”字的事物都是合题的,所以“纺车”“玩具车”“摇摇车”“水车”等就成为了写作的对象或情感生发的由头。但材料中的“车来车往”就决定了时间的“变迁”和空间的“迁移”是界定“车”这个概念的重要维度:车本身必须呈现出变化性。

如何辨析概念不容易被挖掘的内涵,甄别一些似是而非的事物或现象,消除可能存在的误解?引入相对或相似的概念来让可感觉到的不同区分得更明显,让不易察觉的同中之异显现,从而更准确地界定概念的本质特征。史铁生在《想念地坛》中对生命姿态作玄思“‘坚强,你想吧,希特勒也会赞成。世间的词汇,可有什么会是强梁所拒?只有‘柔弱。柔弱是爱者的独信。柔弱不是软弱,软弱通常都装扮得强大,走到台前骂人,退回幕后出汗。柔弱,是信者仰慕神恩的心情,静聆神命的姿态”就用坚强和柔弱作对比,并区分软弱和柔弱的看似细微、实则迥异的分别。如果说史铁生的这段文字具有较强的散文笔调,那么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界定“拿来”的过程就是实实在在的议论笔法了。他为了挖掘“拿来”的实质,先分析了与之相对立的“送去”的含义,又在获得东西这一层面引入与“拿来”看似相同的“抛来”和“抛给”(“送来”),在对比中剖析,在区分中甄别,在批驳中确立,在误解不断被指出然后被消除后,“拿来主义”实质的提出就水到渠成,立论也在层层推进中走向深刻。endprint

不妨来看一下2017年高考浙江卷的优秀作文《善读心灵之书》中涉及到“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概念界定的文字:

……“有字之书”,即最一般意义上的书;“无字之书”,代指生活中的经验;“心灵之书”,则是对生命对世界最本质的追求与省思。如我所言,三本书各有侧重,但首要的是读好“心灵之书”。

“有字之书”是我们获取知识最主要和直接的来源。……诚然,“有字之书”不可或缺……但“有字之书”相较于个体总是显得抽离,其中固然有醒世名言,但却难为人所获得。……

相较于“有字之书”对具体知识技能的侧重,“无字之书”则让人以亲身经历的方式懂得教训,……“无字之书”以其亲历性与直观性在人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迹。

然而,“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纵然有许多不同,但他们仍有一个巨大的共同点:便是仍桎梏于现实之中。两者都取于现实,以现实的方法呈现,但真正重要的东西却是以抽象、以心灵呈现的。这“心灵之书”,某种程度上可以与哲学等价,即philosophy,爱智之学。……

……我们有时过于沉浸于现成的“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而忘却了对自己“心灵之书”的深度挖掘。其实从“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也是可以得到“心灵之书”的智慧的,但真正关键之处在于摈弃外物的纷扰,用自己的心灵去与那些伟大的灵魂产生共鸣。……

大多数考生对这三个概念一般内涵的理解是大同的,只存在表述的不同。但这篇文章的作者在之后的论述中并没有停留在这样的浅层理解上。他通过前两“书”的对比,区分出了两者的不同特点以及存在的优劣。又用前两“书”和“心灵”之书的比较,概括出了前两“书”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显示出其本身的巨大缺失,而这个缺失必须由“心灵之书”来弥补。然后消除前两书和“心灵之书”之间互相对立的误解,提出可以通过前两者走向“心灵之书”,并指出解决之道。思考严谨,概念关系清晰,逻辑推进严密,立论也摆脱了空泛和庸常,显得充实、深刻,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三、明析概念使用的情境,让思考趋于辩证

议论文作为说理文,要求通过一定的逻辑来对自己秉持的观点自圆其说。但有的时候一篇文章论证的前提正确,每一个论证层次也是正确的,结论却未必正确,因为概念是有场境的。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很多同学在论述人必须具备的一些优秀品质如自强、自信、乐观、热情、理想、希望、自省时,总是为它们设置在艰难、挫折、磨难等情境中来立论,但平淡的生活中就不需要这些品质吗?一帆风顺、青云直上的人生就可以忽视这些品质吗?某种场境的缺失,就会导致论述的不完备,使论述存在重大的逻辑漏洞。 还有一种错误是场境的错置。正如牛顿三大定律作为经典物理学只适用于宏观世界,在微观世界和天文宇宙中并不完全适用一样,我们所议论的很多概念也有其适用的情境。比如周先慎在《简笔与繁笔》中将“字面上的簡”和“精炼”“艺术表现上的繁”和“啰嗦”作了辨析,但简笔和繁笔在所有的写作中都需要且适用吗?未必!周先慎在第一节中就提出:“看文学大师们的创作,有时用简:惜墨如金,力求数字乃至一字传神。有时使繁:用墨如泼,汩汩滔滔,虽十、百、千字亦在所不惜。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这明确告诉读者,他是在文艺创作领域议论的“简”和“繁”,应用文写作不在他论述的范围。

概念适用情境的补全或排除,在行文中间使用的话,是对论述思路的一种校正,可以让思考带有辩证色彩。上面提到的《择贤纳才是为考——我看高考》这篇文章在层层递进地诠释“考”作为择人之道、人才流通的渠道、自省和完善的公平三个价值意义后,马上转笔写道:

然而,“考”亦非万金油。事无圆满,有盛有衰。高考的绝对公平,引起了社会“唯分数论”的副作用。高考的本义不在于“只求分数”,但其作为制度所引发的社会“病态”,不得不说仍有待改善之处。一味“反高考”自是荒谬,但制度下的阙漏和人事上的流弊又焉有忽视之理?

我们常常将这种写法笼统地称为反面论述,但仔细分析,在之前的论述中,作者其实是在制度完善、人事增益的情境下来谈“考”的价值意义的,这样的情境是一种理想环境。而在真实的历史过程和生活经历中,这种理想环境是不存在的,制度总是有阙漏的,人事总会产生流弊,所以必须补全这种情境,将“考”的价值意义置于其中思考、衡量,才具有思辨力。

曾有学生对几年前“杜甫很忙”的P图事件进行评论,发掘出看似有趣的表象下“恶搞”的实质:“所谓‘恶搞就如同东施效颦一般,终是掩不住‘恶俗的内里,甚至逼仄出一丝恶劣来。”然后将思考“恶搞”的笔触深入到美术界尚塞的创作《带胡须的蒙娜丽莎》。通过对尚塞创作的超现实主义、自由思想、解放艺术的本质的评析,将艺术领域富有深厚生活情趣、体现创作者真性情的艺术尝试和革新排除出“恶搞”的范畴,也就意味着“恶搞”不存在于真正的艺术创作中。这种概念情境的排除,也会使思考显得透彻,具备逻辑的力量。

很多情况下,当我们细致地辨析所需论述的概念后,中心论点随着概念的界定清晰了,议论的内容随着概念的展开完善了,议论的条理随着辨析方法的运用明了且严密了。突破了怎样辨析概念,也就突破了议论文写作最难的一道关卡。

[作者通联:江苏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无字辨析界定
怎一个“乱”字了得!
——辨析“凌乱、混乱、胡乱、忙乱”
我国首次对“碰瓷”作出明确界定
“论证说理”与“沟通说服”:高考论述类与实用类写作之异同辨析
无字的情书
不可思议的旅程
对“卫生公共服务”的界定仍有疑问
“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财物”的界定
“征、伐、侵、袭、讨、攻”辨析
“assess”和“evaluate”辨析与翻译
书从无字读起 路自跬步行出——记甘肃政法学院崇文诗联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