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迪竹笛作品的形态分析

2017-12-11 09:43郭蕾
艺术评鉴 2017年21期

郭蕾

摘要:本文根据创作素材的不同将马迪的主要创作作品分成三大类进行了形态分析,希望能为学习和研究马迪竹笛作品的学者提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马迪 长安笛派 竹笛作品 形态分析

中图分类号:J62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21-0074-02

马迪先生是一位独具“秦风古韵”特色的竹笛演奏家,他所代表的“长安笛派”①以其独特的演奏风格在百家争鸣的笛坛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同时他也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陕西的地方音乐和传统文化成为了马迪创作灵感的源泉,所以他的创作也主要围绕在这两大主线上,这些作品饱含着他对竹笛艺术和家乡音乐的深情。

马迪先生是个情感细腻的人,他曾经说过:“好的作品是从心中流出来的”。因此他所创作的乐曲旋律性强,极具画面感与感染力。下面笔者将从三个方面对他的主要创作作品进行梳理与分析。

一、以《秦川抒怀》为例分析根据地方戏剧为素材的创作

《秦川抒怀》创作于1980年,乐曲取材于陕西戏曲秦腔、碗碗腔,是一首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秦川人民积极向上精神风貌的作品,抒发他们对八百里秦川大地的深情。

这首乐曲分为引子—慢板—快板—再现四个部分。

引子,此曲的引子部分非常具有创造性。大多数的笛子独奏曲都是以悠扬自由地散板拉开帷幕,比较安静空灵,多用颤音、叠音的技法,而这首乐曲是模仿秦腔打击乐锣鼓点的创作手法,以欢快激烈的方式开始全曲,整段突出双吐这一技巧,由慢渐快并且由弱渐强。这样符合情绪上的连贯性和递进关系,通过渐快和渐强不断把情绪推上一个高点。

慢板的灵魂在于指揉音的运用。指揉音是马迪首创的一种演奏技法,模仿板胡的压揉弦与滑音的效果,主要用来演奏苦音中的特性音降si,使乐曲倍添独特韵味。指揉音的演奏方法是:左手的中指和食指并拢,用手腕带动两手指,按半音在笛子第五孔和第六孔上来回滑动,按出do到降si的音响效果。

慢板以sol、do、re为主音,除此之外多用fa、降si,旋律细腻委婉,从而可以看出慢板借鉴了碗碗腔苦音的唱腔音乐特点。

在两小节动感的节奏型过渡后进入快板,快板部分律动性很强,像是激动地诉说着对家乡的赞美。此段的降si是用滑音和指揉音巧妙配合完成的,指揉音演奏时值较短,快板的第24小节有个小高潮,力度加强,速度也略加快,似有向前推动之意,8小节的16分音符的吐音要清晰干净,28拍的长音re运用循环换气加指颤音一气呵成,乐队伴奏同时再现主题旋律,紧接着的一段3/4、2/4的节奏转换,上历音及下历音的无缝隙连接和强力度的吐音将整首乐曲推向高潮。

再现部分是慢板旋律的变奏,整段音乐舒展开阔,演奏的音色松弛,最后结束在一片锣鼓声中,寓意秦川儿女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二、以《赶牲灵》为例分析根据陕北民歌为素材的创作

《赶牲灵》是马迪先生根据同名陕北民歌创编的一首笛子独奏曲,乐曲表现了那个特殊的年代陕北农民为了生计辛苦奔波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陕北民歌是广大劳动人们辛勤劳动的产物,内容多以男女之间的爱情为主题。乐曲风格高亢辽阔,清新质朴,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且最具陕北特色的当数“信天游”,它属于山歌的一种体裁,“流行于陕西北部、宁夏及甘肃东部、山西西部等地区”②。《赶牲灵》这首民歌恰恰是“信天游”中最具代表性的乐曲之一。“信天游”的音乐结构短小精炼,多为上下两句体,似是在一问一答,乐句比较方整,旋律悠长、舒展,并带有些许凄凉,这是人们对寂寞和痛苦的一种排解方式。

《赶牲灵》这首笛子独奏曲最大的亮点是作者创造性的运用轻快地旋律和“交击音”这一竹笛新技法生动的模仿了马蹄声、铃声等音乐形象,全曲分为引子—小快板—中板—再现—尾声5部分。

引子部分一开始就用了4小节前8后16的节奏型,由弱渐强,形象地模拟马在行走中马蹄发出的“咯哒哒”的声音,紧跟着的20个小节基本保留了民歌的旋律,描绘了一支赶牲灵的队伍慢慢从远处走来。

小快板是在对民歌旋律进行扩充的基础上进行加花和变奏,比民歌速度快一倍,感觉比较轻盈、活泼,整个段落运用叠音、倚音、颤音以及连音、吐音的快速转换来表达这种情绪。在这段的旋律中,马迪先生首次运用“交击音”这一技法将马车下坡的形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这一技法又被称为“边颤边滑”,即左手用滑音依次奏出高音5、4、3、2和中音6这几个音,与此同时右手食指和中指交替并均匀的使用颤音伴随左手的滑音持续演奏8拍。后面的15个小节,旋律转入伴奏声部,并使用铃鼓伴奏,而主旋律运用一长串的三吐来演奏前8后16的节奏型,形象地描绘出马儿脖子上挂着铃铛,在行进的过程中触碰到铃铛,有节奏的走着。

中板部分比较悠扬,表达了在赶牲灵过程中脚夫们对恋人的无限思念之情,旋律依然以原民歌为基调来创作的,在速度上慢了一倍。此段不论是在主音还是在装饰音上都用到了非常多的滑音,来表现人们情感上的细腻的变化。

后面一部分是再现部分,速度比第一次出现时稍快,情绪比较热烈。

尾声部分主旋律一直重复用三吐吹奏“2”这个音,伴奏声部用民歌旋律作为铺垫贯穿整个尾声,力度由强减弱,随着马蹄声的减弱,赶牲灵的队伍越走越远,逐漸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留下深深的眷恋和无奈。

三、以《山居秋暝》为例分析依据唐诗意境创作的乐曲

《山居秋暝》是作者根据同名唐诗的意境而创作的乐曲,用大G调低音笛或大F调弯管笛吹奏。演奏此曲时膜孔不贴笛膜改贴胶布,以求得接近箫声的音色,加深乐曲的意境。

王维所作的这首诗如同一幅情景交融的清秀图画,将傍晚刚下过雨后山中的旖旎景色和浣女、渔夫结束一天的劳动,欢快归来的景象完美的结合在一起。马迪先生则将这幅人与自然巧妙结合的图画用音乐来展示给听众,更加形象生动,仿佛跃然纸上。

这首乐曲多散板,节奏较自由,分4个部分:引子—慢板—快板—尾声。

引子,寂静空旷。秋天的傍晚,山中刚刚下完一场雨,月光从松竹间透过,清澈的泉水从山石上流过,万籁寂寂。整段音乐围绕一个“空”字,开头sol、re和sol降mi交替的6連音由强渐弱像是人在旷野中说话时产生的回音,紧接着运用喉音演奏笛声与人声形成一个纯四度,增强了乐曲的纵向层次。本段降si、降mi的交替演奏分别是用二、三指和五、六指交替击打按孔吹奏,更是生动地表现出河水潺潺的景象。

慢板旋律悠长,抒发了作者从心底对深山美景的无限贪恋。慢板又分为3个层次,层层递进,速度稍稍加快,情绪不断加强,至本段第24小节,进入到第3个层次,节奏较自由,每组音的结束音“6”都要用幅度比较大的气震音来吹奏。

古筝由慢渐快的短暂过渡后,乐曲进入快板。此段没有散板,全部按照谱上的节奏演奏,栩栩如生的描绘了浣女们嬉戏喧闹和渔夫们划水的情景。在慢板结尾处,22拍的16分音符用连音演奏,一气呵成,形象刻画人们渐渐远去,山涧中又恢复了宁静。

尾声中运用了马迪创作的又一新的技法“气刹音”,这一技法来源于日本尺八的“刹气声”,它是通过口风和气息的配合完成的,演奏“5”时,风门缩小,用腹部快速将气挤压出来所发出的“沙沙”声,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厌恶以及对美好风景的渴望。结尾处再现引子的部分旋律,展现了诗人对绿水青山的留恋和恬静生活的向往。这也是马迪运用竹笛为载体,和古人的一次心灵的对话,一窥古人之意趣,一品古人之心境。

从以上三类作品的分析中不难看出,马迪先生的创作上打破南、北派的界定,将南派的演奏技法运用到北方的乐曲中,并将一些竹笛新技法运用到乐曲中,增添了乐曲的趣味性,创造了新的“笛子的语言”,同时他打破常规,创作用低音笛来演奏北方风格的乐曲,形成了立足于西北曲风、融合南北技法的独特创作风格。

注释:

①“长安笛派”:当代笛界的一个音乐流派,由于这个乐派的音乐家主要以创作演奏具有浓郁陕西风格的乐曲而得名。

②王沥沥:《中国民间音乐艺术》,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参考文献:

[1]马迪.中国笛子基础教程[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6.

[2]王沥沥.中国民间音乐艺术[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1.

[3]高纯华.一曲成名,厚积薄发——马迪笛艺初探[J].中国竹笛,2009,(03).

[4]蒋宁.八百里秦川我的家——笛曲《秦川抒怀》赏析[J].中国竹笛,2006,(05).

[5]王新惠.试论陕北民歌及其演唱风格[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6]蔡申.漫笔《赶牲灵》[J].名作欣赏,20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