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新型金融智库的协同化发展

2017-12-11 11:39王新辉
中国经贸 2017年23期

【摘 要】金融智库的协同化发展是中国特色新型金融智库建设的重要途径和现实需求。近些年来,媒介融合愈演愈烈,为金融智库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而协同化的發展模式正是打破了金融智库之间孤立状态,从整体上统筹,在局部上协调,往深层次上发展,打造属于中国特色的新型金融智库产业建设。文章结合目前我国金融智库存在的不足之处,对我国金融智库的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金融智库;协同化发展;智库外交

一、协同化发展的含义及由来

最早由赫尔曼·哈肯提出,其基本观点是,在整个环境当中,各个系统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又相互合作的关系,如不同单位之间既相互配合、协作又相互竞争和制约等。协同论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也引起了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的关注,被引入到经济学、管理学研究当中。理论指出,协同效应分为内部与外部情况,外部协同是指一个集群中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相互协作、共享业务行为合特定资源,因而将比作为一个单独运作的企业而取得更高的盈利能力;内部协同是指企业生产、营销及管理的不同环节、不同方面、不同阶段共同利用某一资源而产生的整体效应。

此处,主要研究中国特色金融智库的内部协同以及各个金融智库间的外部协同效应。内部协同通过深化金融智库自身生命力构建,完善信息产品层次,不断丰富产品特色,以更加切实有效发挥单个金融智库建设性作用;通过多元化、差异化发展,金融智库以其独立性和较强专业性开辟生存空间。而外部协同则是对于一系列金融智库进行整合与规划,通过协同信息化平台的构建,将一个个智库孤岛联结成网,建立其高效、庞大的金融智库产业群,为我国金融智库的纵深化、层次化发展奠定基础。

二、协同化发展的时代背景

1.内部环境

(1)金融智库各自为战,智库孤岛的形成

当前,我国金融智库大致可以分为3个层次:一是国家级、综合性质智库。这一层次的金融智库主要为政府机构提供国家经济稳健发展战略,以及对于全球经济高瞻远瞩后的重大决策。信息产品提供方面,它们往往提供的是一种政策咨询性的服务,具有较强的官方性和全局性。在研究性质上归属于综合类研究。二是行业型、专业类智库。这一类型金融智库的服务主体较为多元化,覆盖到不同行业的不同领域,对于行业的发展战略有着一定的指导性建议与意见。相比较国家级金融智库而言,专业化特色也最为突出,信息产品多元化、差异化,市场竞争较为激烈。三是个性化、服务于企业的智库。这类金融智库交涉领域更为广泛,包括各种类型的企业以及众多的理财者。服务对象的复杂性以及市场供需的不均衡促使它们必须完善自身产品结构,以专业化特色来夺取发展空间。这类智库的实际操作性比较强,也更能符合微型受众的需求。

然而,不同性质的金融智库与国家决策的密切度也自然有所差异,发展路径也是分居一方,基本上各自为战,即在某种意义上,“智库孤岛”日渐形成。金融智库之间或多或少存在一道天然的屏障,这无形之间削弱了金融智库协同化发展程度,不利于形成统筹协调的智库产业,在国家、行业、企业以及个人的建言献策上力度不足。

(2)金融智库内容生产形式单一,质量有待提升

首先全媒体时代,智库的核心产品——政策研究报告也发生了相应的传播需求的形式变化。虽然纸质版不断出版,但电子版本总是第一时间发布在网络平台上。大多专业性智库产品形式单一化,无法很好地适应迅速变化时代潮流下受众的多元化需求,这造成了传者传播层面与受者需求的不对称性。恰是这种不对称性导致了受众难以准确把握政策呼吁者的意图,某种程度上不利于有效市场的正常运行。

其次,在竞争化市场环境下,金融智库的核心产品应当建立深度研究,更多考虑到产品理念与产品思维,勇做市场的驱动者,发挥先动优势。可目前市场上金融智库的信息产品虽多之不及,但大多都存在深度不足的问题,很难达到一种理想的传播效果,这对于金融智库本身的形象的塑造以及国家经济的平稳运行也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

2.外部环境

(1)金融智库国际话语权的缺失,议程设置能力欠缺

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金融智库建设的意见》,更是将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智库纳入到当前国家议程中。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就是要以“中国问题”为导向,以“中国风格”为特征,以形成“中国学派”为使命,不仅要成为政府决策方案的建言者,政策效果的评估者,社会舆论的引导者,而且对外要发出中国声音,成为中国国际话语体系构建的重要部分。

西方媒体对中国智库的引用仅占其涉华报道的极少比例,且未能成为西方主流媒体的重要信息源。就绝对数量上而言,西方媒体对于中国智库的引用频数是比较高的,除了美国《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英国的《卫报》等在中国具有影响力的报纸之外,像《澳大利亚人》不仅仅是澳洲主流报纸,更是十分关注中国问题。但就相对数量上,实际上这些媒体在这些媒体的涉华报道中,以中国知名金融智库为消息源的比例是很低的。在重大国际问题上,就2008年金融危机来说,报道更多引用布鲁金斯学会、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等经济类智库的观点,中国金融智库在国际媒体上发声较少,对于国际重大金融问题的议程设置功能较为欠缺,无法引导周边和西方媒体。

(2)新时代背景下智库外交的要求

当前时代背景下,智库外交成为我国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第二轨道”,要在原有外交基础上充分发挥智库外交这一新型的外交形式,为外交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在全球一网的大背景之下,通过智库外交平台的搭建,建立起人才沟通与培养的双向轨道,加强国家智库之间的协作化水平,加强国家智库与国际智库的交流与合作,即是时代的迫切要求,也是优化智库结构的方式之一,以智库外交推动我国金融智库国际化。

三、金融智库协同化发展的路径研究

1.层次协同化endprint

中国金融智库应当在遵循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原则基础上,围绕着金融智库行业组织状况,构建具有高度专业化和鲜明协同特征的金融智库体系。

就金融智库自身而言,金融智库的建设需要统筹全局,实现整体水平的提高与全面协调发展。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之下,不同金融智库差异化程度比较明显,有些金融智库呈现出政策追随者特征,而有些则具有较强的独立性质。有些专注于理论层次的研究,而另外一些实际操作经验相当丰富。很明显,各种性质的金融智库之间存在一定的“断层”。打造综合性、行业性以及企业性质三位一体的金融智库产业在当下显得日益重要。通过不断交汇与碰撞各种类型金融智库的信息成果,各家相互借鉴、不断互补、日臻完善,形成一个意见的交流空间。这不仅有利于实现一种理论研究与实际操作相得益彰的局面,而且对于凝聚金融智库的核心力量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国家层面上,协同机制的健全与完善是强有力的保证。中国经济总量巨大,国内市场行情纷繁复杂,区域发展不平衡性,企业的规模以及经营状况也是千差万别。在这样的一个庞大的经济体当中,建立一个层次鲜明、协同发展的金融智库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协同并非无序地将各种类型的金融智库集聚一堂,而应当是条理规范、纪律严明的。

2.人才协同化

(1)高水平的研究队伍是关键

在人才选拔以及培养方面,定要建立其有效的用人机制,實现引入人才与培养人才相结合。这意味着要具备一套完整的从人才输入到人才输出的模式,特别是对高校和企业人才培养而言,可以相互借鉴与交融,实现人才培养的双向协同化。不能只局限于科研能力,也不能局限于实务操作。新形势背景之下,综合性的人才越来越为社会需要,而这并不意味着专业性人才不重要。因此,在二者之间找到一种平衡是核心所在。综合性人才不失专业性,专业性人才具备多领域的视野。

(2)多领域人才协同机制是重要条件

人才协同也就是要将不同领域的人才结合起来,不仅要涉及学术界,而且要涉及实务操作领域,应当秉持开放竞争的人才引进机制。从研究动力上来看,中国金融智库需要吸纳更多金融学科之外的人才加入,需要从政治界、外交界、传媒界甚至文化界吸引更多人才加入,这将大大延伸金融的新触角、挖掘金融研究的新视野。

3.平台协同化

中国金融智库需要搭建一个供中外金融精英相互交流的平台,以便更好地发挥媒介议题设置的功能,推动我国金融智库的国际化进程。

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之下,更需要构建一种全新的平台,不仅要继承了以往平台的优点,更重要的是创新,推动平台人性化、知名度建设,切实为民立命、为国献策。通过多方平台的构建与协同,丰富了传播手段与形式,增强了智库自身的学术影响力度。

而对于话语权的建立,更需要中国金融智库走出去,与国际接轨,向世界发声。要将智库的研究视角不断向国际议题开展,通过组建区域性的智库网络,不断扩大自身全球化影响。同时,努力提升我国金融智库的国际话语权,发挥金融智库在国际上的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秦安.国家网络智库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总体构想.

[2]胡鞍钢.建设中国特色一流高校智库,载《光明日报》2013年5月31日.

[3]吴瑛,张结海.中国智库传播中国声音——基于国际媒体引用视角的评估.

[4]黄楚新,王丹.媒体智库:发挥在哪路径与关键.

作者简介:

王新辉(1996—),男,籍贯:河南,最高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广播电视新闻学(财经新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