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注入“美丽”力量

2017-12-12 18:11秦慧杰
世纪桥 2017年11期
关键词:党的十九大生态文明建设力量

秦慧杰

【摘 要】本文对十九大报告中的生态文明建设内容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1] (P.50) “推进绿色发展” [1](P.50)等五个方面解读了十九大报告关于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新举措。

【关键词】党的十九大;生态文明建设;“美丽”力量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11-0004-03

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上看,堪称是一个绿色的“美丽”报告:报告第一部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中对十八大以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做了全面的总结;第三部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中第九方面以“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P.23)为题提出了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1](P.23);第四部分中又提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1](P.28-29)的目标;报告在第九部分更是以“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为题,在四个方面阐释了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力、监督力和管理力等。纵观报告全文,“生态”一词出现43次;“绿色”一词出现15次,“生态文明”一词出现12次;“美丽”一词出现8次。这些频繁出现的词汇,构成了鲜明的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为“美丽”中国的建设提供了绿色的理论力量和实践支撑。

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1](P.50)是实施“美丽”力量的出发点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目标:“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1](P.50)。这个现代化必须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二者齐头并进,不可偏颇其一。这个目标决定了中国现代化的任务是“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1](P.50)。人们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是以“美丽”宁静、和谐为突出特点的,这个新需求是新时代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是全党、全国人民为之奋斗的共同追求。这是在分析和研判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基础上提出的新判断:“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1](P.51)。解决这个新矛盾就是要把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结合且平衡起来,把人口增加和资源环境消耗统筹考虑和规划。因此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具有中国智慧的解决新矛盾的中国方略。这也是我党不忘初心,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体现,解决空气污染,缓解环境恶化等成为民生之急迫的问题,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修复和保护生态环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生态环境和生态产品的需要,让自然的宁静、和谐与美丽与人的生活融为一体,是我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最好诠释。2014年3月7日,习近平在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深刻地指出:“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2]。十九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1](P.50),在此基础上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1](P.50),尊重、顺应和保护是新时代我们对待自然的基本态度和职责,全党全国都要自觉主动地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努力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二、“推进绿色发展”是实施“美丽”力量的支撑点

绿色发展是用“美丽”力量支撑“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1](P.50)的一个重要方面。十九大报告在五个方面提出了未来中国绿色发展的措施:一是制定制度和法律。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 [1](P.50)。在这里把生产和消费并列而提,这是从源头和末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考虑,只有把住生产和消费这两个环节,才能“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1](P.51)。消费行为指导生产导向,生产的产品也会反过来引导消费。二是创新技术研发和应用体系。十九大报告指出:“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 [1](P.51)。国家和企业技术体系的创新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同时要按照绿色发展理念的要求,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以绿色金融牵手环保行业,以此推动节能环保产业的普遍创建,推动清洁生产产业的全面施行,推动清洁能源产业的广泛应用。三是构建新的能源体系。新能源是未来发展的支撑点和源动力,十九大报告指出:“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1] (P.51)。新的能源体系的建立源于消费观念的改变,清洁低碳的生产和生活习惯,能引导能源产和能源革命,倡导简单生活,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绿色消费,以此推动能源绿色使用,构建新的能源体系。四是实现循环链接。十九大报告指出:“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 [1](P.51)。资源全面节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条件,必须改变过去浪费资源,过度使用资源的状况,尤其是在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上,要做到循环使用,要像十九大报告指出的那样:“实施国家节水行动,降低能耗、物耗,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 [1] (P.51)。做到了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才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实践。五是倡导简约生活方式。十九大报告指出:“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 [1](P.51)。简约适度的生活方式是新时代中国生活方式的最佳选择,是可持续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终极目标之一。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全面开展节约、绿色的生活方式:“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 [1](P.51),让绿色行动成为人的自觉行为和习惯。

三、“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1](P.51)是实施“美丽”力量的关键点

近年来,突出的环境问题就是大气污染问题、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等问题。这是政府急迫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民众极为关注的迫切问题,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要靠绿色制度力的支撑,要靠全民积极行动配合政府的政策落实到位。一是全民参与治理大气污染。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 [1] (P.51)。这句话里有这样几个关键词“全民”,要求每一个人都要积极参与大气污染防治当中,“源头”要求要抓好石化燃料的使用情况,如北方的供暖季节来临时,要注意防治集中供热产生的石化燃料的污染,要拆除小锅炉,合并大热网,“持续”是要求大气污染防治要常抓不懈,不是季节性地抓一抓,也不是来检查了才抓一抓,打赢蓝天保卫战是一个持续发力的过程。二是全过程治理水污染。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 [1](P.51)。中国是个水资源紧缺的国家,如何利用水资源是每一届领导核心的重要议题之一,对于我国的水资源问题同样是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对保护水资源做出指示:“华北地区缺水问题本来就很严重,如果再不重视保护好涵养水源的森林、湖泊、湿地等生态空间,再继续超采地下水,自然报复的力度会更大”[3]强调了水资源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警示人们对水资源的保护和使用要给予高度的重视,特别强调要合理开采地下水资源,决不能超出地下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否则会遭到大自然更大的报复。对于如何治水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要专门研究,在这一点上,我们过去研究不够全面,要“专门研究从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4]。对如何治理中国的水资源短缺和如何充分利用好水资源指出了总的方向。三是全面治理土壤污染。十九大报告指出:“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1] (P.51)。对农村的土地面源污染,要加强管理和控制,同时,提出新要求是“修复”已经污染的土地,还土地原有的地貌资源和状态,这就需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农村土地面源污染中,人类生活痕迹的遗留是很大的一个方面,牲畜的排泄物、废水等均对土地造成污染,所以,十九大报告要求“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 [1] (P.51)。四是全方位制度體系的建立。十九大报告指出:“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 [1] (P.51)。首先要制定污染排放标准,明确“谁污染谁负责”,对企业建立环保信用评价级数,最后是严惩重罚,绝不姑息。五是全社会共同参与。十九大报告指出:“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1](P.51)。可以看出这句话里,把每一个社会成员在环境治理中的角色定位做了明确规定,政府是主导的角色,担负着制定政策、相关的法律法规的重任,企业是环境治理的主体力量,没有企业的参与,环境治理就是一句空话,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广泛参与是环境治理的重要保证。六是全球治理的积极参与。十九大报告指出:“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 [1] (P.51)。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方面有很多,在这里把“实施减排承诺”单独提出来,看出执政党对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节能减排对于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困难重重,既要顾及经济发展速度,增加社会财富满足人民群众对物质生活的需求,又要兼顾环境承载力给经济发展的约束,“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的选择,又是需要勇气和代价的,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有着坚毅的果敢和决心:“虽然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但我们有信心和决心实现我们的承诺”[5]。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老百姓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6]。这里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了“环境效益”一词,人们对“环境效益”的期盼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endprint

四、“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 [1] (P.51)是实施“美丽”力量的警戒点

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的发展是靠透支自然资源和损坏自然环境来实现的,这就使得我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情况极为严峻,面临的问题也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总结起来有“三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国环境问题具有明显的集中性、结构性、复杂性”[7]。集中性是资源大规模的被开采使用,结构性是与生产的经济结构相互交织在一起,复杂性是资源环境问题牵一发而动全局,所以解决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透支的问题,针对目前我国的情况,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对此问题执政党是非常重视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1] (P.5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既要控制总量,也要控制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的强度”[8]。只有把能源消耗、建设用地等这些工作做好了,透支的资源环境才能得到休养生息,达到“既能节约能源和水土资源,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也能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绿色水平”[9]的目的。二是“三条控制线”划定。早在2013年5月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强调指出:“生态红线的观念一定要牢固树立起来”[10],“不然不仅生态环境恶化的总态势很难从根本上得到扭转,而且我们设想的其他生态环境发展目标也难以实现”[10]。指出了守住生态红线对于保护中国生态环境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十九大报告指出:“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 [1] (P.52)。这里增加了两条“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这三条控制线是未来这个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遵循。三是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国土绿化行动关乎每一个人的生存,十九大报告指出:“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加强地质灾害防治” [1] (P.52)。以修复恢复自然为主。充分发挥自然环境所具有自我恢复、调节、修复和发展的自组织功能;以提高生态能力为主。就是增强自然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和自我循环能力,提高生态服务功能;以生态的“休”和“养”为主,减轻生态环境压力,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增强生态修复力度,尽快恢复生态系统的生机和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是利国利民利子孙后代的一项重要工作,决不能说起来重要、喊起来响亮、做起来挂空挡”[11]。“四是天然林和耕地保护制度。十九大报告指出:“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扩大退耕还林还草” [1] (P.52)。比较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要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报告中比以往增加了一个“草”字,对自然共同体的认识更加全面和完整。十九大报告指出:“严格保护耕地,扩大轮作休耕试点,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 [1] (P.52)。对耕地的“轮作休耕”是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的最好保护措施,再像以往那样破坏性地利用土地,过度地开发和使用土地,那就是断子孙粮、绝子孙路的做法,所以十九大报告在保护耕地上不仅用了“严格”一词,而且还提出了后续的解决措施:“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1] (P.52),这是保护耕地的更严格的措施和保障机制。

五、“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1] (P.52)是实施“美丽”力量的保障点

依靠制度的硬性约束才能把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之路。2013年5月24日,习近平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 [1] (P.52)。并且清醒地告诫全党和全国人民,制度建设对于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有着决定成败的意义:“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13]。在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上,一是确立了监管的三个“统一”。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 [1] (P.52),这里的关键词是“总体设计”,在生态环境监管体制上,必须全国一盘棋,统筹规划全面考量,还应该包括监管标准的一致性,十九大报告用了三个“统一”来强调环境监管的严密性和严肃性:“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一行使监管城乡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三个“统一”说明了环境监管的全覆盖无死角。二是构建“三个一”。“一个制度”即空间开发制度;“一个配套政策”即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一个体系”即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构建国土空间開发保护制度,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1] (P.52)。从逻辑关系上讲,制度是保证,政策是关键,体系是结果。这些论述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提出了新的更严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对此要求应结合《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贯彻落实,“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人民出版社,2017.

[2]小康全面不全面 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M].中国网, 2016-04-18.

[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演讲稿汇总3篇[N].人民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 2014年2月26日,http://lizhi.yjbys.c 2016/12/21.

[4]世界环境日话生态:习总书记情系“山水林田湖” [N].人民网,2016-06-05.

[5]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 [N].人民日报,2015-12-01.

[6]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 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R].人民网, 2016-01-18.

[7]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J].人民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2016-11-29.

[8]习近平:建设美丽中国,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 产力 http://theory.hebnew,2016-12-1。

[9]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 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2015年10月26日) [M].《求是》杂志,2015,(22).

[10]划定严守红线,大力治理污染[N].人民日报(海外 版),2013-05-25.

[11]习近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2014 年12月9日).

[12]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N].人民日 报,2016-10-14.

[13]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 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R].人民网.中国共 产党新闻,2016-01-18.

[责任编辑:褚永慧]endprint

猜你喜欢
党的十九大生态文明建设力量
麦唛力量 (一)
切实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努力在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
党的十九大的重大理论创新
一个“新”字贯始终
准确把握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
孤独的力量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