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上海屋檐下》和《桑树坪纪事》比较阅读之我见

2017-12-12 22:31查星宇
考试周刊 2017年17期
关键词:比较阅读话剧

查星宇

摘 要:从中国话剧发展中,有两部具有贯穿性和代表性的话剧——《上海屋檐下》和《桑树坪纪事》。本文拟从艺术结构、创作方法、情感世界以及主题等方面通过对这两部话剧的比较来浅谈中国话剧发展历程。

关键词:话剧;《上海屋檐下》;《桑树坪纪事》;比较阅读

一、 艺术结构

《上海屋檐下》在于作者在全力刻画主线的同时,对众多副线也给予了重视,在合理展示它们的矛盾同时也将它们和主线交融在一起,一起形成了一个完美的整体。而《桑树坪纪事》中最能突显出来的是作者对农民的深厚的爱,為农民而写的态度。在创作中,作者尊重事实,忠实于生活原貌,即使有议论也是触景生情而发,诚挚感人。在人物塑造、结构安排、情节构思、语言艺术等方面,丝毫不给人做作之感,一气呵成,干净利落,而自得风流。在艺术表现上,作者走的是一条踏踏实实、不惧乏味的路。

当《上海屋檐下》剧的帷幕第一次为观众启开的时候,在舞台上除了老报贩李陵碑的阁楼不容易为人们所见外,二房东林志成、前楼房客施小宝、灶披间房客赵振宇以及失业职员黄家媚这四户人家全部展现在观众面前。这一新颖的、别开生面的艺术设计,表现了作为一个艺术家,夏衍同志勇于创新的胆识。

全文作者表达的匡复与阔别多年的妻子、昔日好友的“重逢”,而又毅然离去的这条主线,贯串了剧本的始终,它成了剧本的支柱,最深刻也最直接地体现了主题。在结构上说,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起了制约众多副线的作用;而众多副线也从各个角度烘托和陪衬了它。众多副线也正因为有了它,才有了依附和可靠的支柱。

朱晓平基于对农民的深沉的爱,始终把目光放在了小山村桑树坪,为生活在这个小山村的农民而写,写他们的不幸和痛苦,表达出他们的抗争和希冀。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作者对桑树坪人都怀有一份深沉的爱。作为一个当年的知青,作者爱那块让他成熟的土地,爱那些给了他知识和智慧的庄稼人。

说到桑树坪农民所面对的残酷的环境,对于整个桑树坪农民来说,他们的命运已经注定,等待他们的只会是厄运。但是对于个体来说,他们在这样的极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比如陈旧的婚姻习俗,农村的宗法观念,在这类环境的多重压迫下,他们的生活则是更加的沉重。

二、 创作方法

《上海屋檐下》的创作方法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1936和1937年的戏剧创作中,涌现出了一批具有现实主义特征的戏剧作品,而《上海屋檐下》正是其中成就最高,最具代表意义的一部作品。《桑树坪纪事》的创作方法其实也是一种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对于朱晓平,他的作品即使在新时期文学作品数量不多的情况下也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他的知青小说可以说是现实主义的态度来改变知青小说原有的走向。朱晓平用现实主义把知青生活放到特定的环境里去。他那为农民写作的创作思想让他的小说有了非知青化的倾向。

在1935年戏剧职业化浪潮兴起之后,随着文化市场的繁荣,戏剧演出成为一种可以赚钱的方式。在商业利益诱惑下,戏剧界出现了忽视戏剧的艺术性,却用十分曲折离奇的情节、奢侈的场面或者华丽的服装来吸引更多观众,提高人们观看兴趣的不良倾向。而夏衍对这种风靡一时所谓的“情节戏”、“服装戏”深深地怀抱着厌恶和反感,同时对自己以往的戏剧创作进行了彻底的反省并且下定决心改变“戏作”的态度,而更沉潜地学习更写实的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正是因为作者还没有把现实主义精神贯彻到底,创作时脑子里的已经形成概念仍然占有压倒性优势,仍然以为一些朦胧不存在的观念高于真实具体的感受。他还没有从政治理念中完全解脱出来。所以,剧中的林志成就会觉得自己已经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也不会去想着其实他与杨彩玉在当时匡复离开的情况下为了照顾心爱人的一种值得肯定的勇气其实是合理的。而作者也不愿让匡复进一步暴露自己灵魂深处的人性弱点,他也不可能让匡复面对杨彩玉诉说这些年的委屈与苦难,在深深地自责的同时却又不否定自己的理想的正确性。因此匡复,这个革命者的内心世界远未得到充分揭示,让读者们不能彻底看清他的内心,存在着模糊感。而朱晓平笔下的农民们,都生活在极端贫困悲苦的境遇中。《桑树坪纪事》里那个年过七十的李言老叔,终日辛劳,却食不果腹,最后冻死在荒野里。作家对他们的描写充满了同情、并为他们生活的不幸而深感不平。朱晓平对人的思考是严肃的。他写出了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人的理实存在。写出了生活本身对人的制约,写出了对人的解放的强烈要求。他认为桑树坪的人们之所以不得不那样生存着,这并不完全决定于人们的主观意志,而更多地是由种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尤其是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所决定的。

三、 情感世界

《上海屋檐下》展现的是死水一般困苦不堪的生活阴暗面。在阴暗沉闷乃至让人窒息的戏剧环境中,普通小市民在哀叹、呻吟、挣扎、愤恨着。通读剧本,我们能感受到一种沉闷压抑氛围。这是全剧的情感基调。《桑树坪纪事》表达的是作者朱晓平对桑树坪不能忘怀的感情。作者的感情是矛盾的,他对生活在恶劣环境下的农民们饱含同情,同时他在创作时却没有刻意去给农民们创造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取而代之的是客观的观察反映出了农民当时的艰难。

在阅读《上海屋檐下》的时候,我们会感受到的除了梅雨天压抑的差天气和枯燥无味的生活外,另一种压抑的感觉便是全面抗战前极其沉闷的时代氛围。在时代沉闷的氛围下,上海屋檐下五户人家都经历了心灵和情感上的种种楚痛。从这些悲剧性的小人物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这已经变得黑暗无比的社会,再也无法在这样的氛围下安逸的生活。

谈到朱晓平,他曾多次谈到他对农民和桑树坪的不能忘怀的感情。《桑树坪纪事》正是他蕴积几十年感情的一次大爆发。因此在这里更多地表现出了十六岁孩子一开始接触农村,接触农民时那种既新鲜又陌生的记忆,那种单纯不懂世事并且对陌生世界充满无限好奇遐想的复杂感情。这也使他获得了一种总体把握的宏观眼光。在这种眼光下,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桑树坪就是一个善良愚昧悲哀并存的小山村。它一方面是一个一无所知、贫穷落后的小山村,人们背负着贫穷,继承着传统,世世代代以一种类似于原始的生活方式生活着,耕作着;另一方面却是一个拥有美丽风景的自然山庄。endprint

在这里封建的思想观念错综复杂,以顽强的生命力繁衍着、生长着。总是流浪的李言老汉因不符合传统的生活方式而遭到村人的鄙视虐待;年轻貌美的女子彩芳、玉兰被封建婚姻逼得投井上吊;善良博爱的父亲外姓人王志科被冠以杀人犯的恶名;單纯勤劳的外乡人老吕遭到屈辱驱赶。封建的宗法观念使小村人具有一种天然的团聚力欺负排斥外来人,甚至法律在这里也公然成了宗教势力的傀儡。但这里的人们都有着极强的求生欲望,劳动力低廉到一天只能挣一毛多钱,他们照样辛苦耕作维持生计。在一个家族之中,人们也不缺乏互帮互助的关心,不缺乏有本质上的正义品格和人类的单纯天性。

作者这种创作感情的复杂形态,使他很少对生活做筛选总结,而是表现出一种自然的现实主义的刻画,这使作品中的人物、自然和社会环境、人们的生活观念、生存方式以及风俗习惯都融为一体难舍难分。作者难舍难分的感情正好从整体上把握了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把握了扑朔迷离的社会关系。《桑树坪纪事》之所以显得丰满厚实,真切感人,正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抒发所产生的艺术力量。作品的深刻新颖之处还在于作者以新的价值观念表现出的批评意识。

四、 基本主题

《上海屋檐下》的作者旨在从一群小人物的生活中反映一个即将到来的伟大的时代,让当时的观众听到一些将要到来的时代的脚步声。《桑树坪纪事》深刻地突显了一个当代文学的基本主题:人的解放。这一基本主题反映出作家们对人的一种反思。在文学中,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对个性的张扬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都是围绕人的解放的。

最后通过阐述话剧在现代各个时期和当代各个时期的发展历程,以及具体的两部话剧《上海屋檐下》和《桑树坪纪事》的具体比较,不难发现话剧的发展历程在受到不同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的影响下,话剧也许会蓬勃发展,又或者是萎靡不振,就像文革时期的话剧是个重创时期一样。而观照话剧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在未来话剧将会是一个怎样的发展方向。我以为,在文化素养日益提高的中国社会,中国话剧的发展会走向一个繁荣昌盛、经久不衰的一个阶段。虽说在科技日益发达的时代,也是受时代气息的渲染,大部分的人尤其是青少年对中国话剧的认识已经远远不够,对于话剧也是毫无兴趣。但是老一辈的作家在话剧里体现出来的精神气息不会被磨灭,相反,作为青少年,祖国的未来,更加应该关注我国的文化底蕴,更应该将中国话剧流传四方。在未来的日子里,带着对曹禺、夏衍、朱晓平等等一些话剧作家的敬意去欣赏话剧,那时候不难发现话剧的魅力所在。那种朴实、平凡却又充满悲伤或是快乐的情感会深深地感染读者。若是我们以这样一种认真的态度去欣赏话剧,何愁话剧不会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endprint

猜你喜欢
比较阅读话剧
话剧《坦先生》
话剧《二月》海报
谈比较阅读内容的专题化
浅谈优化阅读方法 提高阅读能力
原点之妙 终点之效
诗歌比较阅读的命题特点及解题策略
质疑·比较·批判
现代话剧繁荣时期(一)(1935-1937)
现代话剧繁荣时期(二)(1935-1937)
话剧《怒放》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