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大学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文化功能

2017-12-12 21:59杜伟泉
世界教育信息 2017年22期
关键词:一带一路大学建设

杜伟泉

摘 要:“一带一路”倡议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重大倡议,这一倡议无论对世界经济的转型、治理格局的重塑,还是中国的对外开放、现代化建设都具有深远意义。在这一倡议的实施过程中,我国大学应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高等教育“四个服务”思想,积极承担应有的文化功能,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人才支撑、科技支持。我国大学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文化功能的主要路径有:培养文化交流人才,生产优秀文化产品,建设高端智库,拓展人文交流。

关键词:“一带一路”建设;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

一、问题的提出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1]。该倡议致力于建设和完善沿线各国的互联互通,以实现各国的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发展,它有利于推动世界经济的转型,促进全球治理格局的重塑,开创国际合作的全新模式。“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在中国的积极推动和倡导下,一系列政策措施相继出台,一批合作平台相继搭建,得到了一大批国家和地区的支持,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带一路”建设是一个“世纪工程”,我国大学具有科技、人才优势,应更加积极地投入其中,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支持。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受到学界的高度关注。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就国内大学如何服务“一带一路”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从中国知网期刊文章检索来看,2014年起,有关于“一带一路”这一主题的文章快速增长,截至2017年8月底,已有相关论文880余篇。从具体研究内容来看,有学者从“一带一路”倡议对大学的影响这一视角展开论述,如:张涛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对于大学教育和文化交流将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2];沈宇航从加强国际合作办学的角度,分析了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对于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区域稳定与繁荣、树立中国正面形象、打造国际亲华环境所发挥的重要作用[3];刘艳红就大学如何在国际化战略制定、中外合作办学、孔子学院建设、國际化人才培养、引进国外智力、国际科技合作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提出相关建议[4]。有学者从人才培养的视角进行研究,如:师少华提出,“通过EAP+ESP+EOP的大学语言教学新模式,改革大学物流英语课程”[5];佟颖认为,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整合国内外优秀的、可利用的资源,是实现复合型俄语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6]。还有学者将“一带一路”倡议与党建工作相结合,提出自己的见解,如:李丹阳认为,高校统一战线工作应该为广东高水平大学建设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结合产生最大效益作出应有的贡献[7]。上述研究视角各具特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纵观这些文章,很少有从“大学的文化功能”这一角度来研究大学与“一带一路”建设之间的关系①。大学是重要的文化机构,承担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使命,理应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从“如何发挥文化功能”的视角讨论我国大学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二、我国大学参与“一带一路”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一带一路”建设的应有之义

“一带一路”与古代丝绸之路一脉相承,续写了古代丝绸之路的辉煌篇章。古代的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商贸往来之路,也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通过丝绸之路,我国的四大发明、茶叶、丝绸等物质文明广为传播,将中华文明与沿线的印度文化、波斯文化、古希腊文化、阿拉伯文化、古罗马文化串联起来,对于世界文化的发展、传承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发挥了巨大作用。如今,我国继承古代丝绸之路的文化遗产,建设“一带一路”,并不仅仅是为了输出商品、转移国内过剩产能,获取经济利益,更是为了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共同体。因此,借助“一带一路”建设再次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包容、融合,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题中之义。

(二)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需要

“软实力”是国际政治领域和世界政治文化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最早由著名学者约瑟夫·奈提出,他认为,软实力是一种依靠吸引力,而非通过威逼或利诱手段来达到目标的能力。国家软实力主要来自文化、政治价值观、外交政策等,它是与军事、武力、暴力等“硬实力”相对应的。约瑟夫·奈批判了“硬实力”在国际关系中的局限性,提出“软实力”有助于解决国家之间多边合作的全球重大问题。[8]

汉、唐、宋等中华文化鼎盛的时代,中华民族形成了非常强大的软实力,通过“丝绸之路”等渠道,使得中华文化广为传播。近代以来,当西方文艺复兴运动开启新文化思潮时,我国由于“闭关锁国”,延误了现代化的进程,国家软实力也被大大削弱。此后,西方国家也用军事侵略的方式颠覆了历史上中华文化占优势的局面,打击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心。这一段历史对中国人的文化心态影响深远,至今还使不少国人存在文化自卑心理,认为西方的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比中国先进,中国要向西方看齐。当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科技、军事实力大大提升,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在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让中国的文化、价值观、道德准则得到世界认可,进而提高中国的文化影响力,是当下我国应对全球挑战的现实需求。而大学作为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阵地,有责任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机遇,传播我国的先进文化,拓展、深化对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提升我国在这些国家中的文化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

(三)大学具备的独特优势

我国有2800余所高校,既有综合性大学,也有专业性大学,学科门类基本齐全。当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以及“双一流”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高等教育通过“千人计划”等引智项目吸引了大批海外优秀人才,涌现出一批高水平的大学,其办学水平不断提升,在世界高等教育市场中的话语权和竞争力都在不断提升,能够为“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大学是人才集聚的机构,其拥有的各类人才是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研究者。大学生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从而打下扎实的理论功底,提升研究、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外文化的精髓的能力,以期创造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化产品;大学教师承担着传道授业的责任,他们通过著书立说、课堂讲授、开设讲座等多种方式,将文化传承下去,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精神品质的塑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我国大学拥有一大批科学研究队伍,建立了许多创新团队,可以围绕“一带一路”开展科学研究,为“一带一路”的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咨询。endprint

(四)大学应承担的社会功能

大学有四大功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大学自诞生以来一直是优秀文化的策源地,也是傳播优秀文化的主要阵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国大学要坚持“四个服务”,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9]。“一带一路”是党中央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提出的一项重大倡议,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大决策,必将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产生深远影响。在此背景下,我国大学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应以“四个服务”为根本遵循,积极作为,充分发挥“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提升中华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影响力,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积极推动世界文明的交流和进步。

三、我国大学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

发挥文化功能的路径

(一)培养文化交流人才

“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大批熟悉中外文化、掌握外语、能够进行跨文化传播的优秀人才,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当代优秀文化成果传向“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大学要在培养德才兼备、贯通中外、结构合理的优秀人才队伍中发挥主力军作用,积极输送一批能够服务“一带一路”文化建设的优秀人才和文化交流使者。

第一,培养语言类人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的官方语言有60余种。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推进,国家对各种小语种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相关高校(尤其是语言类高校)需有所作为,可以利用现有资源拓展新语种人才的培养,根据“一带一路”建设的需要开设新的语言专业。

第二,培养对外传播人才。要培养学生广阔的视野,既能对中国文化充满自信,也能兼容并包,以开放的心态吸纳外来文化的精髓;要引导学生深入钻研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把握中国文化的要义,也要熟知国外主要文化的来龙去脉和精髓,在知识储备上做到“宽”和“专”的有机统一;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懂得如何处理不同文化的差异性。

第三,培养国外的文化交流使者。大学应积极落实“留学中国”计划,接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学生到中国大学留学,接受中国的文化熏陶,培养一大批“知华”“亲华”“友华”的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例如,招商局主办“共铸蓝色梦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优才计划”在上海海事大学落地,该计划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经济较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公益性人才培养项目,旨在为上述国家和地区培养港航业领军人才。[10]

(二)生产优秀文化产品

在各种思潮互相碰撞的环境下,大学要有“文化自觉”,自觉抵制媚俗的文化、浮躁的思潮,勇于批判落后腐朽的文化,坚守大学精神,塑造独立思考、具有时代特征的先进文化,成为先进文化的标杆,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

一方面,大学要利用“一带一路”建设的契机,加强理论研究,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挖掘其精华并进行适当的加工,使其重新焕发光彩。例如,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学作品、音乐、舞蹈、绘画等进行重新包装,挖掘“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兼爱非攻”等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译介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去,让文化产品和物质产品一并走出去,让沿线国家的人民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的魅力。

另一方面,国内大学也应该结合当代中国人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历程,生产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当代文化产品。结合相关国家的国情,推动当代中国文学、电影、电视等作品积极“走出去”,传播到沿线国家,通过艺术作品来讲述当代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价值,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大学拥有一大批学有专长、精通外语的学者,可以通过著书立说,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讲述中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所作出的历史贡献、当代作为、未来使命,用生动具体的故事化解“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歪曲中国形象的言论,使中国和平发展的主张和价值观深入人心,塑造具有责任感的大国形象。

(三)建设高端智库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得到了国内外各智库的高度重视,尤其是美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智库。国内也有一些智库积极参与到对“一带一路”建设的研究中去。根据《“一带一路”大数据报告》统计,目前国内对“一带一路”相关话题关注最多的前20个智库中,民间智库数量最多,占45%;政府智库和高校智库分别占25%、30%[11]。从这些数据来看,国内大学在建设“一带一路”的智库中发挥的作用还不够充分。

因此,国内大学应该利用人才和学科的资源优势,对“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全面、深入、具有前瞻性的研究,深入研究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国情、民情,总结“一带一路”倡议在实施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为中国和沿线国家提供决策咨询,为治国理政提供可行性的建议,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全面实施。例如,江苏师范大学语言能力协同创新中心牵头编著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国情手册》,在介绍沿线国家的语言状况、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大学智库要认真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吸收其主要精髓,为跨文化的对话打下良好基础。此外,还可以利用大学相对独立的身份,通过智库的研究推动沿线国家的人民对这一重大倡议的理解,促进文化交流,减少误解和偏见。

(四)拓展人文交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关键基础”[12]。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传统不同,存在很大的差异性,需要通过人文交流来增进互相之间的理解。大学有责任承担起文化交流的使命,积极参与到“一带一路”人文交流中,消除不同文化之间的隔阂,促进不同文化相互学习、相互交融、和而不同、和谐相处,从而实现人心相通。

第一,积极贯彻落实文化“走出去”工程,与“一带一路”沿线高校开展国际合作办学。要拓展国际化办学的方式和范围,发挥我国高等教育在中亚、非洲、东欧等国家的优势,尝试在这些地区的高校设立合作办学机构、建立合作研究场所,建设孔子学院,共同生产文化产品,将中国的优秀文化传播到沿线各国。endprint

第二,通过学术交流来消除误解、凝聚共识。大学可以结合自身优势,多举办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国际学术会议等学术交流活动,邀请具有影响力的国内外知名学者开展学术交流,增进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了解。国内学者应该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借助学术交流、学术论著、新闻媒体、网络社交平台等渠道,以沿线国家人民熟悉的语言风格、喜闻乐见的方式,通过具体生动的故事,阐述“一带一路”的正确内涵、对沿线国家带来的历史机遇以及其对世界和平发展的贡献。

注释:

①笔者用“文化”“高校”“大学”“一带一路”等关键词组合在中国知网检索,仅有《高校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知识与文化传播问题》《“一带一路”背景下大學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等几篇论文专门论述这一主题。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发布[EB/OL].http://www.ndrc.gov.cn/gzdt/201503/t20150330_669162.html,2015-03-30.

[2]张涛.“一带一路”背景下大学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J].文化学刊,2017(7):172-175.

[3]沈宇航.基于“一带一路”视角的中国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J].世界教育信息, 2017(11):60-63.

[4]刘艳红.“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3):10-14.

[5]师少华.“一带一路”背景下内蒙古自治区大学物流英语课程构想——EAP+ESP+EOP模式[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85-87.

[6]佟颖.“一带一路”形势下复合型俄语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沈阳师范大学俄语专业为例[J].中国俄语教学,2016(3):88-92.

[7]李丹阳.广东高水平大学建设与“一带一路”相结合研究——创新理念、机制建设与具体路径的探讨[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2):61-65.

[8]约瑟夫·奈.软实力[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15-16.

[9]张国祚.深刻把握“四个服务”的科学内涵[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0630/c40531-29373198.html,2017-06-30.

[10]佚名.主动融入“一带一路”人才培养战略:招商局“共铸蓝色梦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优才计划”在上海海事大学落地[J].上海海事大学学报,2016(3):80.

[11]光明网.“一带一路”大数据报告告诉你谁是发声最多的20位专家[EB/OL].http://theory.gmw.cn/2016-10/31/content_22740556_4.htm,2016-10-31.

[12]赵周贤, 刘光明. “一带一路”,中国梦与世界梦的交汇桥梁[N].人民日报, 2014-12-24.

编辑 徐玲玲 校对 吕伊雯endprint

猜你喜欢
一带一路大学建设
寒露
至善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
门槛最高的大学(前10名)
偶的大学生活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