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研究的进路:基于文献共被引的可视化研究

2017-12-12 10:34焦德武
江淮论坛 2017年6期
关键词:可视化分析学术期刊

焦德武

摘要:文章以CSSCI数据库中1998—2016年1895篇“学术期刊”研究论文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共被引的方法,对国内学术期刊研究的进路予以分析。研究发现:学术期刊研究出现了五个知识群组,分别是学术期刊基础理论、学术期刊发展、学术期刊评价、学术期刊实务、学术期刊数字化等。在考察学术期刊研究的前沿时发现,学术期刊研究具有时间特征,在不同的时间分别呈现出内涵、流程、编校、质量评估、可持续发展、数字化等前沿研究议题。

关键词:CiteSpace;学术期刊;文献共被引;可视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I6,G25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7)06-0174-005

学术期刊是传播科研人员研究成果、彰显国家科研实力的载体,是服务于我国科研工作的平台。然而,近些年关于期刊评价、期刊在学术活动中的作用等,都引起了广泛关注。正如库恩所言,科学研究的出发点,可以是对现象的观察,也可以是对理论的阐释。[1]本文拟通过贡献共被引的方式,阐释学术期刊研究理论,总结当前学术期刊研究的现状,探究学术期刊研究的热点、理论脉络与发展趋势。

一、文献共被引的内涵及数据来源

“文献共被引”由苏联情报学家伊琳娜·马沙科娃和美国情报学家亨利·斯莫分别提出。[2]这一理论的基础是:不同文献被同时引用,说明文献之间研究方向、研究主题密切相关,其共被引频次越高,说明关联性越强。由是推之,多篇文献共被引,就会形成被引聚类,聚类文献之间研究方向、研究主题关系密切,从而形成知识域。

我们寻找学术期刊研究的知识域,是想厘清学术期刊研究的梗概,发现学术期刊研究的概貌。而现实中我们发现,关于学术期刊的研究汗牛充栋,枝繁叶茂。这和整个科技文献的增长速度是一致的。据统计,20世纪60年代,科技文献大概每10年增加一倍,90年代,大约每20个月增加一倍。[3]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介的普及与发展,科技文献的增速则进一步加快。

通过知识图谱来呈现知识域,具有直观、形象的作用。科学知识图谱是以知识域为对象,显示科学知识的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种图像。它既能可视化知识图形,又能序列化知识谱系,并显示出知识单元或知识群之间网络、结构、互动、衍生等诸多复杂关系。[4]本文采用的可视化软件是CiteSpace,该软件是由美国德雷克塞尔大学陈超美团队开发,主要用于在科学文献中识别与可视化新趋势与新动态的Java应用程序。[5]

本文使用的数据库是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选择方式是标题中含有“学术期刊”的研究成果,在结果类型中选“论文”。同时,时间区间选择1998—2016年。经过甄别、选取,最终选取其中1895篇文献作为分析对象。

二、学术期刊知识群组识别

从文献共被引网络图谱(图1)来看,学术期刊的研究已经相对成熟,一是研究的网络较丰富,研究分支较多,包括学术期刊的编辑流程研究、学术期刊评价研究、学术期刊数字化研究、学术期刊内容研究、学术期刊品牌化建设研究等。同时,在集中网络之外,还有很多小的分支研究。这些分支研究甚至游离于知识群组之外,说明学术期刊研究的丰富性、多样性。从文献共被引的连线和节点来看,我们大致把学术期刊研究分为5个知识群组:学术期刊基础理论、学术期刊发展、学术期刊评价、学术期刊实务、学术期刊数字化等。

1.学术期刊基础理论。学术期刊基础理论主要指关于学术期刊的基本概念、范畴和相关原理。由于学术期刊的内涵、范围相对固定,因此这个知识群组内容并不太多。从聚类结果来看,学术期刊基础理论主要涉及学科分类、期刊类型两个内容。我们可以把#16、#19、#22、#25归入其中,其内容为经济学学术期刊、远程教育期刊、农业学术期刊等。这里影响力比较大的文献包括2010年王军发表的《中国经济学学术期刊的评价》,该文以经济学期刊为例,认为中国经济学期刊的整体进步明显,整体上呈现出越来越规范的特点。[6]2015年叶正茂等发表的《美国远程教育研究:方法与主题——基于2007—2011年三种学术期刊的论文分析》以《成人教育季刊》、《互联网与高等教育》、《美国远程教育杂志》三种有代表性的杂志为例,归纳了美国远程教育的基本理论、发展历史、在线学习、网络教学等多个领域,认为美国远程教育研究有着对象广泛化、视野国际化、主题生活化的特征。[7]1999年蒋元霖发表的《中外农业学术期刊英文题名的比较》以中外30种农业学术期刊为例,比较了中外学术期刊英文题名的异同。[8]这个知识群组有的文献并非研究学术期刊本身,只是相关领域的较有影响的文献。从这里可以发现,学术期刊要想成为一个研究领域,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还需要注重基础理论研究。

2.学术期刊发展。这一知识群组有着丰富的内容,主要包括学术期刊的可持续发展、防止學术期刊腐败、学术期刊的经营、媒介融合、学术期刊经济效益等。在聚类中,#0、#5、#8、#11、#14等都可以归入期刊发展议题。其中较有影响的有:高翔发表于2014年的《从融入到反思:社科学术期刊国际化研究理路返观》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界对学术期刊国际化问题研究经历了萌芽、发展、繁荣三阶段,通过学术期刊国际化研究的梳理,可以认识学术期刊国际化的轨迹,化解期刊国际化过程中的潜在风险。[9]翁贞林在2012年发表的《学术期刊办刊体制商业化改革的若干思考》则提出学术期刊的改革需全面统筹、分类指导、减速慢行。[10]2007年赵文义发表的《科技学术期刊的基本属性分析》、2006年杨伦增发表的《学术期刊办刊经费问题的经济学分析》、2002年李廷杰发表的《中国科学院学术期刊在国内外的地位现状及走向世界的对策》、丁丁2000年发表的《网络学术期刊的发展及其有关问题研究的现状和前景》、王磊2012年发表的《国外学术期刊成功的品牌建设经验和盈利模式对我国学术期刊的启示》等也是这一知识群组的重要内容。从时间上来看,关于期刊发展的研究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但是从内容上来看,学术期刊除了依赖政府资助、作者群资助等方法外,切实可行的发展策略还未得到学术界的认可。endprint

3.学术期刊评价。国内对于学术期刊的评价主要包括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武汉大学《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RCCSE)》等,其中影响较大的为南京大学CSSCI。针对期刊评价,学者们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俞立平等人2009年发表《学术期刊多属性评价方法的选择研究》认为,当前学术期刊评价方法多、结果不唯一,因此应遵循高区分度、低灵活度、单调递增、完全数据、公众接受等9个原则。[11]俞立平在此问题上还发表了《学术期刊评价方法体系建构及相关问题研究》、《学术期刊评价中主成分分析法应用的悖论研究》、《基于结构方程的学术期刊评价研究》等有影响力的作品。师昌绪、李廷杰在2001年发表的《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提出学术期刊评价要建立科学的计量指标体系。[12]安璐、邱均平在2004年发表的《基于印刷版与电子版的學术期刊综合评价研究》中认为,期刊评价应将印刷期刊和电子版结合起来。[13]黄劲松2001年发表的《对自然科学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几点思考》、李超2012年发表的《引用质量加权影响因子评价学术期刊研究——以CSSCI图书情报学期刊评价为例》、王灵芝2012年发表的《学术期刊评价中关键指标的确定方法研究》等,也是本知识群组中的重要文献。对于这一知识群组来说,可能是学术期刊研究中影响较大、争议较多的一个范畴,因此研究的数量多、内容深。

4.学术期刊实务。这一知识群组主要牵涉学术期刊编辑流程、一稿多投、编辑素养等内容。1999年俞敏发表的《定量评价的学术期刊审稿意见表的设计》认为,当前编辑部对定性的审稿意见难以把握,应设计评价论文发表的价值因素和相关权重。[14]曹大刚1999年发表的《学术期刊中的参考文献与注释辨析》提出,应区分学术期刊中的参考文献和注释,并 建议扩大参考文献的著录范围。[15]2007年金晓明《论学术期刊的审稿方法与发展趋势》借鉴国外的经验和做法,提出我国学术期刊的审稿方法。[16]2000年梁伟明发表的《学术期刊的封面装帧格调论》认为学术期刊的封面装帧和艺术品一样,需要有艺术风格。他强调学术期刊封面的装帧格调不宜划一,应多样化。[17]由于学术期刊的编辑实务具有特殊性与小众特征,所以,学术期刊的编辑实务研究相对不够系统,内涵和范畴也不够固定。

5.学术期刊数字化。这是近年来崛起的一个研究领域。学术期刊数字化主要包括期刊的互联网思维、数字资源聚合、oa期刊、软盘投稿等几个方面。2015年谢文亮发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的微信公众号服务模式创新》提出,随着学术期刊移动数字化建设的深入,微信公众号应在服务将在学术期刊中得到推广和普及。[18]2015年程琴娟发表的《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则认为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应在加强学术期刊品牌、加快认证进程、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推送效果、加大平台宣传、提升服务意识等方面努力。[19]丛敏2015年发表的《渠道融合:学术期刊的跨平台传播探析》提出,学术期刊应该通过内容优势,通过微博、微信等传播,扩大影响力。[20]学术期刊数字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研究内容,学术期刊如何从纸版转向数字化,在数字化时代,传统学术期刊如何找到身份标识,是学术期刊研究中绕不开的话题。

三、学术期刊研究的前沿演进

根据普莱斯(Price D.)的观点,一个研究,大概有40~50篇最近发表的文章会组成研究前沿,他们是科学家积极引用文章的主要部分。[21]通过对共被引文献的分析,我们发现王立名等成果处于研究的高被引方阵,成为一段时间的研究前沿(见图2)。

1.学术期刊内涵、出版流程、标准化规范化、语言文字标点符号、网络化、经营与管理等。2000年前后,是学术期刊研究起步阶段,关于学术期刊内涵、工作流程、规范化等是研究的主要内容,王立明《科学技术期刊编辑教程》是这一阶段的主要作品。[22]从突现词分析可以发现,这一著作影响长达10年,直到最近几年,对此本著作的引用才少下来。

1988年出版的邱均平的著作《文献计量学》也是这一时期研究的重要作品,虽然这只是一本计量学著作,但是对学术期刊研究同样非常重要。陈浩元的著作《科技书刊标准18讲》同样是这一时期的节点文献,这部书由十几位资深编辑撰写,力图使我国有关科技书刊的撰稿、编辑、出版日趋准确,标准化水平日益提高。[23]

2.学术期刊质量评估、可持续性发展问题。这方面内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003—2008年。学术期刊在完成了标准化等研究后,期刊质量、可持续发展等议题就提上了研究议程。从突现节点信息图我们发现,刘振兴、郭志明、邱均平、王小唯、王玖等作者发表的研究成果,是这一阶段的重要的前沿文献。刘振兴2005年发表的《对推动我国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意见和建议》认为科技期刊是科学技术创新工程的一部分,要结合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制订期刊发展规划;确定适合期刊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提高编辑和出版能力等。[24]郭志明《关于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中长期规划的思考》则结合实际,思考了学术期刊关于定位、规划、任务、保障等问题。邱均平则思考了学术期刊指标体系和定量方法问题,较早提出了期刊评价问题,为期刊发展提供了参考。王玖和王小唯则发表了《秩和比法在医学科技期刊学术治理综合评价中的应用》和《科技期刊质量评估的二次相对评价方法》,专门论述了期刊评价问题。2008年苏新宁发表《构建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评价体系》,阐述了影响学术期刊质量的定量因素,并选取了20个指标,构建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体系。[25]

3.以数字化、审稿制度、发展趋势为内容的多元化研究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2010年之后。随着对学术期刊的研究者越来越多,研究内容越来越成熟,研究议题也逐渐多元起来。这一时期研究的前沿主要集中在期刊网络化、数字转型,期刊审稿制度、期刊未来发展等方面。朱剑以高校学报为例,认为要建设一流名刊还需要解决四个问题:如何实现专业化转型、如何打破高校门户之见、如何适应数字化发展、如何应对期刊评价。他认为应该构建专业化、集约化、数字化平台,实现学术期刊的发展。[26]尹玉吉发表的《中西方学术期刊审稿制度比较研究》则在2013—2016年处于高被引状态,该文在考察中外期刊发展学术史的基础上,提出“三审制”与同行审稿制度均有利有弊,中国学术期刊应该趋利避害,努力实现学术期刊审稿制度化。[27]此外,关于《我国学术期刊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兼论学术期刊改革的目标与路径》、《应重视科技学术期刊的社会责任》、《传统杂志的数字化转型与融合发展——以时尚杂志<瑞丽>为例》等[28],也是这一阶段的研究前沿话题。endprint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学术期刊研究的分析,我们发现近二十年来学术期刊研究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基础理论研究还比较薄弱。把学术期刊作为研究对象,需要在基本概念、研究对象、研究范畴、研究范式等方面有明确的指向。学术期刊的概念体系、研究内容,学术期刊的品牌化、数字化,学术期刊的性质,学术期刊的发展等,都会在核心概念等研究框架下与时俱进。如果只有“繁荣”、“众声喧哗”,则表明这还是个不成熟的研究领域。二是研究方法的运用还有待加强。学术的发展要借助研究方法,只有好的研究方法,才能科学、严谨地呈现研究议题。纵览学术期刊的研究,经验性的总结还占了很大的比例。三是队伍还有待壮大。众所周知,学术期刊的编辑是为人做嫁衣的工作,平时时间本来就紧,坐下来研究学术期刊是少有的。加之职称评定、职位晋升等和学术期刊研究结合也不是很紧,所以,编辑本身对学術期刊研究不够,而当前还未有相关的学术期刊专业,这使得学术期刊研究队伍小、研究分散。因此,要在政策上引导专业队伍进行学术期刊研究,建立学术期刊研究的知识生产体系,为今后学术期刊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晓燕,海峰,孙志忠.“物流集群”研究的奠基者、范式和主题——基于WOS期刊文献的共被引分析[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8(5):121-130.

[2]潘黎,侯剑华.国际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主题和研究前沿——基于8种SSCI高等教育学期刊2000—2011年文献共被引网络图谱的分析[J].教育研究,2012(6):136-143.

[3]魏瑞斌.基于共词网络的学术期刊知识图谱构建[J].情报杂志,2011,30(10):36-42.

[4]陈悦,陈超美,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33(2):242-253.

[5]肖明,陈嘉勇,李国俊,等.基于CiteSpace研究科学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1,55(6):91-95.

[6]王军.中国经济学学术期刊的评价[J].世界经济,2010(12):119-153.

[7]叶正茂,刘华锦.美国远程教育研究:方法与主题——基于2007—2011年三种学术期刊的论文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5,(5):203-208.

[8]蒋元霖.中外农业学术期刊英文题名的比较[J].编辑学报,1999(2):107-109.

[9]高翔,李阳.从融入到反思:社科学术期刊国际化研究理路返观[J].学术界,2014(12):214-228.

[10]翁贞林,陈浩元.学术期刊办刊体制商业化改革的若干思考[J].编辑学报,2012,24(5):453-457.

[11]俞立平,潘云涛,武夷山.学术期刊多属性评价方法的选择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32(12):64-67.

[12]师昌绪,李廷杰.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1,12(3):65-168.

[13]安璐.基于印刷版与电子版的学术期刊综合评价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21(3):67-70.

[14]俞敏,于凤仙,YuMin,等.定量评价的学术期刊审稿意见表的设计[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1999, 10(4):271-274.

[15]曹大刚.学术期刊中的参考文献与注释辨析[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170-172.

[16]金晓明.论学术期刊的审稿方法与发展趋势[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18(3):372-374.

[17]梁伟明.学术期刊的封面装帧格调论[J].编辑学报,2000,12(2):70-72.

[18]谢文亮.移动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的微信公众号服务模式创新[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5,26(1):65-72.

[19]程琴娟,闫琼.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 26(4):380-383.

[20]丛敏.渠道融合:学术期刊的跨平台传播探析[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37(5):27-31.

[21]潘黎,侯剑华.国际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主题和研究前沿——基于8种SSCI高等教育学期刊2000—2011年文献共被引网络图谱的分析[J].教育研究,2012(6):138.

[22]王立名.科学技术期刊编辑教程[M].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

[23]张其友.科技编辑的良师益友——《科技书刊标准化18讲》评介[J].科技与出版,1998(5).

[24]刘振兴.对推动我国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意见和建议[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5,16(3):69-271.

[25]苏新宁.构建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评价体系[J].东岳论丛,2008,29(1):35-42.

[26]朱剑.高校学报的专业化转型与集约化、数字化发展——以教育部名刊工程建设为中心[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5-27.

[27]尹玉吉.中西方学术期刊审稿制度比较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 42(4):201-216.

[28]石磊, 郑浩娟. 传统杂志的数字化转型与融合发展——以时尚杂志《瑞丽》为例[J]. 新闻界, 2015(3):19-23.

(责任编辑 木 宸)endprint

猜你喜欢
可视化分析学术期刊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河海大学学术期刊创办百年
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研究: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我国职业教育师资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声波吹灰技术在SCR中的应用研究
可视化分析技术在网络舆情研究中的应用
国内外政府信息公开研究的脉络、流派与趋势
祝《导航定位与授时》学术期刊创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