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陈云“交换、比较、反复”思想方法的现实意义

2017-12-12 00:30祝贺
世纪桥 2017年11期
关键词:陈云比较

祝贺

【摘 要】陈云同志历来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并结合长期的革命实践和工作积累提出了“交换、比较、反复”的思想方法,这是被实践多次证明了的如何少犯错误的有效方法。深刻理解“交换、比较、反复”的哲学内涵,把其运用到自己的本职工作中,转化为具体的工作方法,对于我们提高认识,理性思考,少犯错误,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陈云;交换;比较;反复;少犯错误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11-0084-02

一、对陈云论述交换、比较、反复哲学内涵的简要文献综述

从现有文献看,陈云同志第一次比较完整地解释“交换、比较、反复”,是1947年2月7日,在东北解放战争时期辽东分局的一次会议上,做了题为《怎样才能少犯错误》的发言,收录在《陈云文选》第一卷。按时间顺序,陈云同志的其他有关论述如下:

1957 年1月9日,在中共商业部党组会议中做的题为《加强商业工作的政治观点、群众观点和生产观点》的发言。

1962年2月8日,在“七千人大会”后的陕西省干部会上做了题为《怎样使我们的认识更正确些》的讲话。

1978年12月10日,陈云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东北组做的题为《关于当前经济问题的五点意见》的发言。

1987年7月17日,陈云同志与当时一位中央领导人的谈话要点,后使用题目《身负重任和学习哲学》,收录《陈云文选》中。

1990 年1月24日,陈云同志同浙江省党政军负责同志谈话的要点,题为《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收录在《陈云文选》。

陈云同志在《怎样才能少犯错误》《加强商业工作的政治观点、群众观点和生产观点》《关于当前经济问题的五点意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四篇文章中逐项解释了“交换、比较、反复”的深刻涵义。在《怎样使我们的认识更正确些》中也是三个方面的讲解,但是把交换改为了全面。陈云同志晚年,“有关部门在编辑他的文选时,曾一度把其中的“只唯实”改为了“要唯实”,把“交换”改为了“全面”。经过考虑,他还是改了回来,说那个改动并不符合他的原意。”在《身负重任和学习哲学》中,虽然没有三段式的讲解,但是基本要义仍是“交换、比较、反复”的哲学内涵。

陈云同志提出的“交换、比较、反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生动体现,贯穿始终的核心思想是实事求是,一以贯之的工作方法是调查研究。可以说是较为接地气的、操作性比较强的辩证法。从“交换、比较、反复”的论述中还可看出陈云同志谨慎、稳健的工作作风,这也贯穿了陈云同志70年的革命生涯。

二、如何把交换、比较、反复的辩证法运用到本职工作中以少犯错误

陈云同志的交换、比较、反复的辩证法主要是针对做决策。我们基层同志做工作既有做决策,也有抓落实,还有平时的常规工作,可以把交换、比较、反复的范围延伸一下,抓住主旨,灵活运用,少犯错误。

(一)做实调查研究是做好交换的重中之重

从基层干部的角度,做好调查研究应该是两个方面,一是做好对实际情况的调研,即弄清楚实事;二是做好对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办事流程的调研,即按规矩行事。

干部到了新岗位,要和新部门的同志有一个充分交换意见的过程,虚心听取汇报,细致做好调研,把情况摸清吃透。不能想当然干工作,拍脑袋下指令,觉得自己是领导就都懂,这样既会影响工作,也会打击下面干部的积极性,还有可能造成自己的工作出了差错而无人纠正的局面。

要养成做决策、起文件、干事情先查阅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办事流程的习惯,把规矩意识入脑入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清楚了规矩,才能够明白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才能明白能做的事情如何去做,只有按规矩办事,才能少犯错误甚至是不犯错误。

(二)充分沟通是做好交换的有效途径

機关工作上,保证充分的沟通,有效信息的传递,使方方面面的认识更加全面,是保证工作不出差错的关键因素之一,也就是陈云同志所说交换的一个重要方面。交换,就是要互相交换正反两面的意见,以求了解事物的全面情况。向领导请示是交换,跟同僚探讨是交换,向下级咨询也是交换。在工作中,往往是和同僚沟通没有负担,顾忌较少;和下属沟通也没有负担,但是有时会忽视下属的意见;和上级沟通,心理成本较大,有时候自己想请示汇报的事情没有说清楚,有些同志甚至是不敢请示领导,把工作影响了。因此,在工作中一定要交换到位,重点是克服自己主观的、心理的不利因素,多站在工作的角度思考问题。

(三)找准参照物是做好比较的先决条件

比较就是上下、左右进行比较,是为了更好地判断事物的性质。比如,我校推行公文流转无纸化工作,新公文处理模式的方案和原有的双轨制公文流转模式(纸质公文和电子公文系统同时流转,以纸质公文流转为主)相比是否能够提高效率,减轻工作负担,和兄弟高校现行的公文处理模式相比是领先、相当还是落后?经过比较,新的方案比原有模式既能提高效率也能减少工作量,在兄弟高校中处于中等略偏上的位置,最后就大胆推行,现在已取得扎实的成果。

做好比较的先决条件应是找准参照物。还以我校推行公文流转无纸化工作为例,左右比较时,有同志提出央企这方面工作搞得早也搞得好。经过研究后大家认为,央企的方案可以借鉴,但可比性不强,因为央企的摊子大,职工多,分支机构多,所以对于公文处理模式的要求也不一样,这种比较容易造成定位不准。目前我国的高校,分校区跨市的都属少数,所以还是要立足于兄弟高校内部比较。

(四)学会算细账是做好比较的最佳方法

遇到不好决策的问题,抓不住思考的着力点,选择性困难,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会算细账。对越自卫反击战决策期间,有同志担心苏联可能会趁机入侵,陈云同志经过仔细评估后认为,苏联在中苏边境的部队严重不足,进攻中国一定要从欧洲调兵,这个时间需要一个月。“陈云同志的结论是,如果作战时间短,苏联插手的机会极少。”这次算“细账”有力支持了小平同志打一场“速决战”的决定。对越自卫反击战最后一共打了29天。endprint

我们比较几个方案的优劣时,首先要找准评断指标,然后要把指标细化,最好是数据化。比如评价公文处理效率的指标,评判为某单位处理的快,一两天就处理好了,必然不如细化为某单位处理一件公文的平均时间。有的同志由于抓不到思考的着力点,比来比去,犹豫不定,最后把时间耽误了,或者把自己绕糊涂了,选择了非最佳方案。

(五)找准错误原因是做好反复的有力保障

反复,就是决定问题不要太匆忙,要留一个反复考虑的时间;并且在实践过程中,还要继续修正。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要在实践中总结,修正,提高,以使我们正在进行的工作不断完善。一项新工作全面推开前先进性试点,一项规章制度不是太成熟时(试行)先执行,这就是一个反复的过程,这个过程关键是能够找到犯错误或需改进的原因。俗话说“治聋子治成了哑巴”,这就是总结经验没有找到症结,又走到了另一条错误的道路上。

(六)论事不论脸是做好反复和交换的主观要素

在交换、反复的过程中,要能够积极听取反对意见或是不同意见,“如果没有不同的意见,也要假设一个对立面”。

这个过程能否成功关键是如何正确认识面子问题。如果一时爱面子,出了问题找理由,用新错误掩盖旧错误,最后只能是丢了大面子。

面子问题的深层次根源是立场问题,如果是站在个人得失的立场,那面子就“值钱”了;如果是站在工作的角度,那面子就可“一笑而过”。立场问题除了陈云同志批评的“尽是为个人打算”,还可以包括个人情绪和个人好恶,有的时候认识上没有问题,只是讨厌某人,或者这个时期自己仕途不顺,情绪很差,最后就左右了某位同志的决策,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党史上,王明、张国焘的错误除了认识问题,立场问题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限私欲,平心态,始终保持一颗公心,坚持实事求是的分析问题,总能从如何有利于开展工作的角度思考问题,论事不论脸,既能够让我们工作中少犯错误,也能够让我们的个人生活更加和谐。

(七)善于抓住主要矛盾事是“交换、比较、反复”的主要目标

经过交换、比较、反复,详细的占有资料,加以科学的分析和综合的研究之后,要能够发现问题的主要矛盾,善于“牵牛鼻子”。抓住主要矛盾,事半功倍,抓不住主要矛盾,事倍功半。

从宏观的方面讲,路线政策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用什么样的干部,就有什么样的局面,所以干部人事工作是各级组织的主要矛盾之一。从具体的事例讲,高校“双一流”建设,尤其是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关键是抓住“评判标准”这个主要矛盾,《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就明確提出了“以中国特色学科评价为主要依据”。但是,一些大学和科研机构把主要矛盾误认为是西方所谓权威的大学排行榜,这些榜单本身是在欧美话语体系下进行排名,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倾向。如果一味追究国际发表和被引,那么广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该何去何从!

参考文献:

[1]陈云.陈云文选(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

[2]陈云.陈云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5.

[3]习近平,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10 周年座谈会上的 讲话[N].人民日报,2015-06-14.

[4]叶永烈.他影响了中国陈云全传[M].四川人民出版 社、华夏出版社,2013.

[5]杨明伟.晚年陈云[M].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 2015.

[6][美]傅高义著.邓小平时代[M].冯克利译,生活·读 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

[7]朱佳木.陈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党的思想路线的 贡献[J].党的文献,2015,(3).

[8]曹应旺,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 复——陈云十五字方法在其财经工作中的运用[J]. 中国行政管理,2005,(6).

[9]王香平.陈云对“少犯错误”和“不犯大错误”的思考 [J].党的文献,2008,(4).

[责任编辑:褚永慧]endprint

猜你喜欢
陈云比较
基于大数据分析与审计的关系研究
My plan for new term
陈云拒礼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宋元时期绘画题材的思维方式比较
电影《千年之恋·源氏物语》与《源氏物语千年之谜》的比较
同曲异调共流芳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
TransitivityandCharacterization:AnalysisonDickinTenderisTheNight
另一面的陈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