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017-12-12 22:18万京燕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7年11期
关键词:绿叶意境文章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很多的语言教育专家精心挑選出来的,在内容上往往有着深刻的寓意,在人物景物的描写上也非常引人入胜、充满美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对于教学内容的词句、人物、意境、情感等进行充分挖掘,将其中呈现出来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和情感美为学生所感知与理解,增强学生的审视、评判和体验能力。

一、引导学生在词句的推敲中感悟语言之美

通常情况下文章的作者特别是一些散文的作家和诗歌的诗人都非常注重词句的反复推敲、细致斟酌。这就要求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认真欣赏、细细品味,在强化语感培养中实现语言审美能力的提升。在《鸟的天堂》一文中,在对绿叶的描述中作者用了“堆”字,将绿叶片片相挨、层层相叠的画面和情景充分地展现出来,在对绿叶的展现中作者用了“明亮”一词,将绿叶的色彩鲜艳明亮、富有光泽形象地描绘出来,在对于绿叶的形态刻画中,作者用了“颤动”一词将原本处于静态之中的绿叶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桂林山水》是一片唯美的散文,在句式上非常地讲究,或句式参差体现段落之美,或句式对称体现工整之美,在对于桂林的山和桂林的水的描写中运用了对仗工整的排比句,“奇”、“秀”、“险”的山和“静”、“清”、“绿”的水不仅充分地展现了山和水的独特之处,而且整体语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小学生对于文章之中的经典语句进行反复的朗读,让学生对于其中语言的韵味进行体验,感受词句之美、语言之美。

二、引导学生在人物的对比中感悟形象之美

小学生审美能力不应当仅仅局限于对于美好的感受和向往,而且应当通过学习感知、发现探究对于美与丑、善与恶进行分辨和鉴别。小学语文中的很多文章对于人物的刻画可以说惟妙惟肖、形象生动。在《西门豹》一文中作者对于以西门豹为代表的正面人物和以巫婆为代表的反面人物的形象特点进行了充分的对比,将美与丑在具体的事件、具体的人物的描写与烘托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对于其中的人物特点进行细致的揣摩,对于其中体现美的表述和丑的方式进行有效的对比。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安排学生对于其中的人物进行充分的讨论,让学生站在自身的角度对于美和丑的看法进行表达和阐释,让学生在思维的交流与碰撞中相互交互、吸取,在充分的借鉴、细致的比较中对于真假、善恶、美丑进行区分,对学生的审美意识进行强化、对审美的标准进行深化、对于审美的能力进行升华。

三、引导学生在内容的想象中感悟意境之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都为学生设置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师应当对学生的想象进行鼓励和引导,教给学生如何进行行之有效的想象,关注教材特点、挖掘教材内容,通过学生较为熟悉情景的有效创设,让学生提升审美视野、审美空间、审美能力与审美意识。《送孟浩然之广陵》一文中最后两句是两个较为明显的景色描写句子,诗人李白将自身的感情融入到景色的描绘之中,并且通过孤帆、远影、碧空、长江、天际等景色对于自身的情感进行淋漓尽致的抒发,在这样的情景交融中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和深邃的意境之美。教师可以让学生站在诗人的角度进行设身处地的想象,进入到诗人营造的意境之中:在滚滚东逝的长江两岸百花盛开、彩蝶飞舞,一望无际的江面上仅有的一叶遍舟向着水天交际处行进,最后消失在视野之中......,在这样的情景创设和营造之中,学生对于其中美妙的意境就能进行充分的体味。

四、引导学生在文章的诵读中感悟情感之美

熟读文章方能体会其中之妙,深读文章才能感悟其中之美。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只有反复不断地进行诵读,才能逐步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才能体验文章中所凸显的真情实感。因此,教师应当尽可能地给予学生朗读文章的机会,在晨读课上创造良好的条件让他们对文章进行反复的诵读,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分段诵读,人物较多的对话型文章可以让学生进行分角色诵读,教师还应当亲自带领学生进行示范朗读,或者安排学生对文章进行领读,也可以为学生播放标准朗读。比如,在《再见了亲人》一文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借助多媒体播放出了文章的标准化朗读,同时制作了列车缓缓开动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挥手告别、依依不舍的生动画面,结合文章的教学内容的情景创设将学生带入到模拟的情景之中,以此来让学生对于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情谊进行充分的感知、对作者表达表现的“亲人”送别场面的氛围进行充分的烘托,由此让学生对于其中的情感之美进行感知和感悟。

万京燕,广东广州市雅居乐小学教师。endprint

猜你喜欢
绿叶意境文章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绿叶 稳步向前
放屁文章
绿叶 奋发有为
绿叶 饮水思源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绿叶 至善至美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