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想象力,为阅读写作插上翅膀

2017-12-12 00:31王春霞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7年11期
关键词:百草园创造性想象力

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均是语文初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难度也比较大,尤其是写作教学一直令很多学生“谈文色变”。丰富的想象力是激发学生写作热情、提高写作热情的重要推动力,以下从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的角度入手,讨论提高初中语文中阅读与写作教学的策略。

一、加强阅读,夯实写作基础,培养创造性思维

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没有一定的词汇基础、语法知识,学生就会无从下笔,就算勉强写作,也会存在词不达意、言语拖沓等问题。因此,需指导学生加强阅读,通过阅读不断积累词汇,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写作夯实基础,并且在阅读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的阅读学习中,就有很多值得学习借鉴的词汇、表达手法,比如作者描写百草园中的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等各种事物时,都会结合其特点用生动丰富的形容词修饰,使行文更加饱满。还有在描写先生时,通过“高而瘦、须发花白、戴着大眼睛”等简单地描写,就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方正、质朴、博学的先生形象。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反复地阅读文本,仔细地品味不同的词语、句子运用的意境、效果。同时需要注意一点,让学生加强阅读,积累、学习借鉴各种语言表达方式,并不是单纯地让学生照搬照抄,而是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思考、发散思维,使学生形成观察的习惯以及主动思考的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比如在学生品读了文章描写百草园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教师、宿舍、学校一角以及家乡等为主题描写一段话,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事物都是学生所熟悉的,但是又是最容易忽略的,经过思考以及相互讨论,不同想法的碰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二、大胆联想,打破定势思维,提高学生想象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难度是比较大的一个模块,很多学生对作文写作有抵触、畏难的心理,还有部分学生则是过分依赖作文参考书,在进行写作时思维就被束缚住了,缺乏新意。对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阅读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地联想,打破思维定势,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以《春》这一课的教学为例,在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阅读文本,在阅读结束后,向学生提问“文章哪一部分给你的印象最深刻?”当学生给出不同的回答后,笔者说出自己的观点,“我最喜欢文章结尾部分的描写,作者将春天比喻成刚落地的娃娃、像小姑娘、像健壮的青年,很生动表现了春天万物一新、美丽且朝气蓬勃的特点。如果换做你们来描写春天,大家会怎么表达呢?”在讲出自己的观点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以此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有学生回答“春天像一个调色盘,有叶芽的绿色、花朵的红色、春耕土地的褐色……”,也有的回答“春天是一个伟大的指挥家,指挥鲜花开出美丽的花朵、小草钻出地面、春风吹遍大地……”,还有“春天是一个魔术师,在光秃秃的树枝上变出嫩芽,将河流上的冰变成流水……”等等,学生的想象力一旦打开,就会涌现出无数奇妙的想法。

三、随意取材,鼓励积极创新,提高创作的激情

写作素材是写作不可缺少的要素,但是在实际写作中,很多学生都面临着“不知道写什么”的问题,绞尽脑汁仍然不知从何下笔。对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笔者会随意取材、临场发挥,给学生带来启发,并鼓励学生积极创新,提高学生的创作激情。比如在学习《天上的街市》这篇文章时,笔者首先带领学生阅读几遍诗歌,并由“诗歌作者从地上的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这一话题入手,启发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善于联想,并随意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素材为例让学生进行一定的联想、鼓励学生积极创新。比如通过“下雨天,街道上五颜六色的雨伞会让你想到什么?河水在阳光照耀下波光粼粼会让你想到什么?”等问题启发学生熱爱生活、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积极想象。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学生会意识到,原来生活中有很多美丽的事物,很多非常普通但又十分奇妙的场景,下雨天街道上的雨伞就像被雨水浇灌的五颜六色的花朵,又像一颗颗会移动的彩色星星等,学生的创作激情自然而然提高。

深厚的写作功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生不断的学习与积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地联想,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王春霞,山东邹平县好生街道办事处初级中学教师。endprint

猜你喜欢
百草园创造性想象力
学校里的“百草园”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看见你的想象力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打开新的想象力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以景写情——探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情感
试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几组对比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再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