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应渗透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价值

2017-12-12 22:09唐金彬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11期
关键词:斯大林工业化苏联

唐金彬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1-0283-02

一、设计思想

本课为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中的第二课时内容。它以斯大林的工业之路、农业集体化到斯大林模式三個板块展开,呈现了苏联历史上厚重而具有深远影响的一段历史进程。而影响这一历史进程的核心人物就是赫赫有名的斯大林,它富有传奇色彩,也极具争议,但20世纪的历史注定与他有深深的关系。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秉持唯物史观原则,力图引领学生从客观的社会现实、个人的政治梦想和国家责任角度去认识那个时代、那些事、那些人。在史实的一一展示中,拉开历史的篇幅,在激荡的历史潮流中,品味时代的脉动、国家的危机、人民的期盼、政治家的责任和失误,同时冷静思考选择的希望和严峻挑战,思考着过往的是非对错,评判着过去的人和事,震颤着心灵的同时也启迪着我们的思想,引领我们去反思。

二、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部分

呈现一则让学生觉得不可思议的材料,激发学习热情。“20世纪30年代全球最大的移民国家—美国,第一次出现向外移民的倾向,先后有10万美国人申请移居苏联。——《大国崛起》”。

设计意图:对于学生的定势思维来说,美国人移居苏联就是天方夜谭,不可思议。但《大国崛起》的引注说明这是真实存在的史实。对学生的定势思维无异是当头棒呵,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产生疑问,从而把教学引向深入。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认识两个重要史实:一个是1929—1933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一个是1928—1937年苏联的两个五年计划和工业化建设的迅速推进。通过激趣、设疑、解惑的教学流程,让学生理解苏联工业化建设对西方失业大军的吸引力,也更能理解资本主义国家深陷经济危机给苏联工业化带来的机遇。

第二环节斯大林的工业之路。

通过对斯大林参加革命活动后的事迹简介,让学生对斯大林有个初步的认识。斯大林曾经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苏联大元帅,是苏联执政时间最长(1924-1953年)的最高领导人,对二十世纪的苏联和世界影响深远。

引导学生从“革命者”“领导者”“建设者”“政治恐怖风暴”“反法西斯战争英雄”等角度初步认知斯大林,从而产生新的疑问:历史人物为何如此复杂?我们究竟应如何评价他?我们以前的认识是否太片面了?到底还有什么秘密我们不知道呢?

1.危机下的选择

呈现如下材料,感知斯大林开始执政后苏联面临的困境及其突围的选择。

材料一1922年苏联仍处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1/8,全国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

——《大国崛起》。

材料二你们愿意让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被人打垮而丧失独立吗?如果你们不愿意,那么你们就应当在最短期间消灭它的落后状况,并且在它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展开真正的布尔什维克的速度。别的办法是没有的。

——斯大林《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感知当时苏联面临“被打跨”的危险,进而思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工业生产和国防实力对比的差距等等,

2.资金的困局

斯大林确立“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目的在于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提升国防实力,保障国家安全。但面临的困难非常多,首要的就是资金和机器设备问题。

材料三1926-1928年,苏联对重工业机械设备需求量的60-90%依靠进口满足,依靠本国生产只能满足纺织厂的机器需求量的35%。此外,在“战争警报”的背景下,1927年加强了对巩固国防能力的关注。当时苏联军工厂的生产力水平极低,甚至低于1916年的官营和私营工厂的生产力水平。与法国相比,苏联军事工业在战斗机生产能力上仅达其1/7,坦克1/20,机枪1/2等等。

——康晏如《国外学者论苏联工业化》。

设计意图:苏联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重工业机械设备绝大多数只能依靠进口,在“战争警报”的背景下,国防能力的提升极其紧迫,加强重工业的发展需要巨大的资金,特别是外汇资金。对于社会主义苏联来说,不能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开展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或者采用借债来积累工业化资金。学生随之产生疑问,苏联会采取什么办法来积累工业化资金呢?

3.农民的贡献

材料四 在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的具体的历史条件下,苏联经济工业变革的技术层面又要求大量购买国外现代技术设备。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源。而当时苏联工业化的资金保障问题只有通过本国资源——改变国内生产与消费比例关系的途径来实现。

——[俄]阿列克谢耶夫《工业文明背景下的俄国命运》。

设计意图:对于苏联这样一个农业国来说,工业化发展急需的巨额资金只能“通过本国资源——改变国内生产与消费比例关系的途径来实现。”“农业集体化”成为苏联唯一的选项。因此,斯大林不得不抛弃新经济政策,开展全盘集体化运动,以满足国家工业化发展的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农民为国家工业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再次展示苏联工业化成就图表,明确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给苏联带来了巨大变化,“到1937年,苏联完成两个五年计划,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苏联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说明苏联的工业化建设成就突出。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引导学生理解“优先发展重工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和负面影响,包括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农民牺牲太多、社会潜伏的危机等。

4.模式的形成

在上述材料的展示中,引导学生明确“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国家战略核心,而实行农业集体化、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采取高度集中管理等都是保障国家战略核心的政策依托,以行政命令代替法律成为常态,个人权威的树立成为必然。从而顺利引出“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征:经济上实行计划经济,否定市场作用;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思想上强化思想控制,个人崇拜。这一板块的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解读斯大林模式的特征,从而加深理解和认识。

第三环节:各抒己见。

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观察斯大林的工业化及其斯大林模式,可以从苏联角度、西方角度、发展中国家角度展开,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提取信息和分析问题。

设计意图:对照新中国与苏联的历史,感觉亲切的同时也有很多感慨。新中国成立后,全面学习和照搬照抄苏(下转292页)(上接283页)联模式,新中国的工业建设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犯了很多错误,教训是深刻的。在新的历史时代下,在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过程中,我们应该吸取怎样的经验教训?应该提炼怎样的主题并进行论述?这些问题的提出和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评价能力和认知能力。

本课的教学要避免彻底的批判和否定现象,也要避免绝对的肯定和褒扬情形,要秉持客观原则和唯物史观,以历史的画卷徐徐打开,在欣赏和点评中去认识、去感知、去评判,才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从而形成认识历史、社会的核心素养和必备品格,这是历史教育的责任,更是历史教师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刘兴法.让高中历史课堂充满“人性”[J].中国教育学刊,2016.

[2]茅海建.史料的主观解读与史家的价值判断[J].近代史研究,2007.

[3]郭富斌.历史教育的视野与情怀——我的教育思想[J].中学历史教学,2016.endprint

猜你喜欢
斯大林工业化苏联
武装保护苏联
“你以为斯大林只剩这一条裤子了?”
委内瑞拉总统自称长得像斯大林
斯大林坠马
雾在做迷藏
影子
更正
为实现祖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奋斗的青年工人们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