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中都万宁宫与明清故宫

2017-12-13 21:09
地域文化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熏风万宁梳妆台

景 爱

金中都万宁宫与明清故宫

景 爱

万宁宫是金代皇帝的行宫,始建于金熙宗皇统三年(1140),金世宗大定十九年(1179)进行大规模增修。由于万宁宫地近中都城,成为皇帝经常驻跸之处,金章宗为元妃李师儿在琼华岛上修建了梳妆台。金代的万宁宫是对琼华岛及周边海子的统称,包括了今日的北海和中海。元大都大内、明清故宫紫禁城占用了金代万宁宫的部分地域,其间存在明显的文化传承关系。

金代 万宁宫 明清故宫

今日的首都北京源自辽南京、金中都,与此相关的是明清故宫源于金代万宁宫。前者经过许多专家学者论证,已成为学术界共识;后者却很少有人提及,许多人都不清楚,故撰此文以记之。

一、万宁宫的由来

古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说,古代帝王行宫园林多建在有山有水的地方。金中都万宁宫即今北京城内北海公园和中海,古称海子、太液池,是由“三海大河”积水而成的池沼。

北京的河流以永定河为最大,永定河即桑干河,又称浑河,水患比较多,故康熙皇帝赐名永定河,祈求平安。永定河越过燕山以后,便进入华北平原。由于河道中的泥沙比较多,常常沉积于河底,产生河道的移动。最初的永定河自三家店出山以后,是经过石景山区衙门口村东流,沿老山、八宝山转向东北,进入昌平区,沿清河东流,与温榆河相汇合,再与潮白河合而为一。后来永定河向东南移动,经田村、紫竹院、高梁河,由德胜门进入积水潭,转向南流,经什刹海、北海、中海、南海一线,又转向东南流经石碑胡同、长巷三条、芦草园、北新湾、后池、红桥、跳伞塔,至龙潭湖,在贾家花园出城,流向马驹桥,与潮白河相汇合。上述永定河的走向是在地质时期形成的,一直持续到汉代。汉代以后永定河继续南移,最后移动到现在的位置。不过汉代以前的旧河道并没有完全消失,只是其水量不断减少。目前在北京城区的旧河道已全部被水泥板所覆盖,变成了地下的暗河。这条地质时期形成的永定河故道,由于经过了什刹海、北海、中海,故被当代学者称作“三海大河”。①景爱:《警报:北京沙尘暴》,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6页。

现在的什刹海、北海、中海原是地势最低洼的地方,故而形成了沼泽,后人筑堤加以防洪,元代称作海子,于是出现了三海之称。南海是明代出现的,与人类活动有关,不是天然的湖泊。北海中的琼华岛(俗称白塔山)原是湖中的小土丘,与湖景连为一体,站在这里可以观水、观树。这片水域在辽南京城、金中都城的东北近郊,初为辽金帝后休闲娱乐的场所,后来在此修建宫室,成为皇家园林,金章宗赐名为万安宫。

南京折津府为辽朝陪都,南京留守多为宗室权贵,辽圣宗之胞弟耶律隆庆便长期担任南京留守。据《辽史》所载,辽景宗偕其皇后萧绰曾六次驻跸南京,在“澶渊之战”以前,辽圣宗与萧太后曾长期驻于南京。辽朝末年,耶律淳在此称帝,史称北辽。由于这种原因,其近郊的琼华岛成为辽朝帝后、皇族休闲的重要场所。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列“煤山梳妆台”一目,称:“又有梳妆台于此山相近,予幼时往游,尚有杞材数条,今尽腐朽,存台基而已。相传为耶律后萧氏洗妆之所。”①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24《畿辅》,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604页。煤山即今景山,西与琼华岛相邻,故沈氏称琼华岛梳妆台“于此山(煤山)相近”。杨士奇《郊游记》称,降而观于浮屠之址,问僧此寺所创,僧指其南废址说:“此辽太后梳妆台也”。高士奇《金鳌退食笔记》载,琼华岛在太液池中,其巅古殿,相传为萧太后梳妆台。毛奇龄《西河诗话》亦称,辽太后梳妆台在太液池东小山上,一名琼华岛。②景爱:《历史上的萧太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316-317页。《御制白塔山总记》记载:“西苑作镇则曰白塔山,白塔山者,金之琼华岛也。《北平图经》载:辽时名曰瑶屿,或即其地。”③《钦定日下旧闻考》卷26《国朝宫室》,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364-365页。这些都表明,琼华岛上有萧太后梳妆台之说,是有一定根据和道理的,并非子虚乌有。

二、金代的万宁宫

《金史·地理志》关于万宁宫有如下的记载:京城北离宫有太宁宫,大定十九年(1179)建,后更为寿宁,又更为寿安,明昌二年(1191)更为万宁宫,琼林苑有横翠殿。宁德宫西园有瑶光台,又有琼华岛,又有瑶光楼。皇统元年(1141)有宣和门,正隆三年(1158)有宣华门,又有撒和门。①《金史》卷24《地理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23页。

这段简短的记载,为研究金代万安宫提供了重要线索。天眷三年(1140)九月,金熙宗至燕京(当时燕京尚未改称中部),至皇统元年(1141)九月返回上京,他在燕京驻跸了整整一年之久。此行与诛杀宗盘、达懒,将河南、陕西地退给宋朝有关,他诏命元帅府“复取河南、陕西地”。都元帅宗弼(兀术)至燕京,朝金熙宗于“行在所”,②《金史》卷4《章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75-76页。此“行在所”即太宁宫。在此期间于琼华岛上修建了宫室,以便于休憩。当时修建了多少处宫殿,无明确记载,宣和门应是宣和殿之正门;金熙宗“贯综经史,喜文辞”,宣和门应为金熙宗所命名。他居住的地方应是宣和殿,这是最早见于记载的宫殿。海陵王迁都燕京以后大兴土木,改建京城,一并改建了琼华岛宫室,由于他是弑杀金熙宗篡位,对金熙宗怀有厌恶情绪,对宫室重新改名,宣华门应为海陵王所命。现在北海公园宝塔山上的太湖石,据《北平旧志》所载,为“宋艮岳之遗,金人撵致于此”③(清)李有棠:《金史纪事本末》,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604页。。海陵王受汉族文化影响比较深,性喜奢侈,他把汴京开封城艮岳的奇石(太湖石)拆运到太宁宫的可能性比较大。大定十九年(1179),金世宗大规模改建琼华岛,又增建了不少宫殿,将整个琼华岛行宫命名为太宁宫,与他崇尚中庸,实施仁政治国思想有关。寿宁宫、寿安宫之名与祝寿有关,应是金世宗晚年所改。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四月,有“改寿安宫名万宁”④《金史》卷9《章宗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18页。的记事,可以证明。大定十九年(1179)五月,金世宗“幸太宁宫”,到七月离开,前后驻跸三个月之久,其改建太宁宫当在此以前。

金章宗时代,是万宁宫最重要时期。金世宗晚年,太宁宫改称寿安宫,金章宗即位以后,寿安宫之名曾保留了两年,明昌二年(1191)四月,改寿安宫为万宁宫。此后他经常到此驻跸,处理朝政。承安元年(1196)三月至八月,他在此停留五个月之久,处理了很多朝政,如敕尚书省处理刑狱,实行区种法,命礼部尚书张暐祈雨于北狱,派出横赐夏国使,诏出仓粟减价售民以救灾,规定寺僧大师太德许度弟子数量,命有司收葬西北路阵亡骸骨等重要事情。承安二年(1197)四月至八月,金章宗又在万宁宫居住了4个月,“御紫辰殿受朝”。⑤《金史》卷10《章宗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38-239页,第241-242页。紫宸殿应当是万宁宫中最重要的宫殿,很可能是金章宗时代所修建。

三、万宁宫与明清故宫的关系

万宁宫的命运与金中都城的兴衰是一致的。万宁宫初建于金熙宗时代,到金世宗金章宗时期达到鼎盛时期。金世宗死前曾留下遗诏,提出“移梓宫寿宁宫”,说明他对寿宁宫(万宁宫)非常重视、非常留恋。金章宗召集百官商议,“皆谓当如遗诏”。只有他的老师移刺履提出不同意见,称移梓宫于离宫属于非礼,不便于“万国之臣”朝祭,最后改在京城中的大安殿举行殡仪。⑥《金史》卷95《移刺履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100页。

金章宗对于万宁宫更是钟爱有加,成为他重要的休闲场所。他经常偕同元妃李师儿到此寻欢作乐,为李师儿修建了梳妆台。《金台集》记载:“妆台,李师儿所筑……妃尝与章宗露坐,上曰:‘二人土上坐’,妃应声曰:‘一月日边明’。上大悦。”《尧山堂外记》:“章宗为李宸妃建梳妆台于都城东北隅,今禁中琼华岛妆台,本金故物也,目为辽萧后梳妆楼,误。”①《钦定日下旧闻考》卷29《宫室·辽金》,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420页。《析津志》记载京师南葆台,相传是明昌间李妃避暑之台,后人附会其说,今人有称李师儿的梳妆台应在丰台区大葆台汉墓。其实李师儿的梳妆台并非一处,金章宗为她修建了多处梳妆台,据《析津志》记载:“洗妆台在南城,金故宫之西,寿安酒楼之北,此台贮李妃,以为梳妆之所。”②熊梦祥:《析津志辑佚》古迹条,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04页。这是金中都城内的李妃梳妆台。其实,大葆台是药师院支院,与李妃无关。

金代的万宁宫是以琼华岛为中心,许多重要的宫室多修建于此。琼华岛最初只是一个小土丘,到了金代不断挖湖取泥,堆积到土丘之上,使琼华岛的面积在扩大,其高度也在不断增长。还有“三海大河”的水量也在减小,使琼华岛暴露的陆地随之而扩大。万宁宫不是仅指一处宫殿而言,而是对琼华岛及周围水域的统称。在水域的东西两岸,还有许多闲置的土地。《金史》记载,张仅言在少府监任上,“护作太宁宫,引宫左流水溉田,岁获稻万斛”③《金史》卷133《叛臣·张觉子·张仅言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846页。。宫左指的是湖水的东岸,说明当时湖东有许多空闲地,湖西亦应如此。

万宁宫属于皇帝行宫,可以随意占用东西两岸的空闲地修建各种宫殿,万宁宫设有提举司,隶属于工部,专门负责宫室的修建事宜,万宁宫有多少宫殿。史籍中没有明确的记载,见于《金史》记载的,只有万宁宫,琼林苑横翠殿,宁德宫西园瑶光台,琼华岛上瑶光楼,宣和门、宣华门、撒合门(“撒合”属女真语,其义不明),熏风殿、紫宸殿。实际这些只是主要的建筑物,并非是建筑物的全部。紫宸殿见于承安元年(1196),“七月庚辰,御紫宸殿受诸王、百官贺,赐诸王宰执酒”④《金史》卷10《章宗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36页。。据此,紫宸殿为举行朝拜集会的大殿,不是寝殿。寝殿为何名,缺乏明确记载。熏风殿在海陵王时代就出现了,《大金国志》记载“正隆三年五月,上坐熏风殿,命吏部尚书李通、翰林直学士萧廉召对,因言:朕夜梦至上帝所,殿中人语如婴儿……”⑤《大金国志》卷14《海陵焬王中》,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95页。据此分析,熏风殿可能是寝殿,或在寝殿附近,故海陵王睡醒以后能够召李通、萧廉前来释梦。

皇帝到万宁宫驻跸,要有皇后、皇妃和宫女陪同侍奉;文武大臣和兵丁,也要同行。他们分别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根据身份的高低提供住所。皇帝的各种随行人员至少要有数百人,甚至逾千人。他们居住的房舍需要千余间,散布在湖水东西两岸,成组成群,以便于管理。《金史》记载,明昌六年(1195)五月丙戌,金章宗“命减万宁宫陈设九十四所”⑥《金史》卷10《章宗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36页。。皇帝皇后皇妃和有身份的官员,在其下榻处都要配置装饰点缀用品和生活必需品,称作“陈设”。被裁减的“陈设九十四所”,这个数字是很大的;如果将未被裁减陈设的宫室也计算在内,其数字就更大了。金章宗是以奢侈著名的,由于万宁宫花费太大,影响到国库开支,只好作一些精减。

金中都城郊的太液池(当时无此称,此是借用后代的称谓)是指今北海和中海,它们南北连在一起,两岸树木蔽天,有林草荷花之美。万宁宫的宫殿只有皇帝皇后、皇妃所居是在琼华岛(今白塔山)上,陪同的其他人居处应是在太液池东西两岸,即明清故宫的西北部和今中央国务院大院的东北部。

《北平旧志》记载:“太液在城右,东瞰琼华岛,而西、北、南部三面极深广,东南有仪天殿,中架长桥以通往来。”①(清)李有棠:《金史纪事本末》,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604页。《北平旧志》是明代文献,所说太液池西、北、南面三面极深广,反映出金代亦应如此。其东南的仪天殿,当在明清故宫的西北部,即今团城中的宫殿;所谓长桥应在北海与中海之间,这里是太液池东西两岸比较狭窄的地方,故适于架长桥。相当于现代金鳌玉蝀桥的位置。

金朝著名文学家元好问的《中州集》,录有《史学宫词》,云:

宝带看褠水府仙,

黄旗绿扇九龙船。

熏风十里琼华岛,

一派歌声唱采莲。

诗中所描写的是金朝皇帝、皇后、皇妃乘坐的九龙船,在太液池(海子)中游玩的情景。“薰风”本指南风,这里是指后妃的胭脂香气,“熏风十里”是指船行十里。皇帝是从琼华岛登船,自北南行,至中海而归,往返十里。北海与中海的分隔,是民国以后出现的,金代时彼此是连接在一起的。

金代诗人赵秉文(1159-1232)《扈跸万宁宫》有“遥想熏风临水殿,五弦声里阜民财”之诗句,说明熏风殿位于太液池边,可以从这里登船游湖,有会弹琴的妃子宫女陪同,胭脂香气四处飘散;“熏风十里”不为夸张。

元世祖忽必烈曾于中统元年(1260)十二月,“至自和林,驻跸燕京近郊”②《元史》卷4《世祖一》,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68页。。所谓“燕京近郊”,就是万宁宫。万宁宫风光壮丽宜人,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时金朝已经灭亡二十余年,他看到金中都城已残破不堪,水源不足,难以修复,决定在旧城东北修建大都城。他看中了万宁宫的地理环境,便以琼华岛为中心修建皇城,将琼华岛圈入皇城之中,大内西对琼华岛。到了明代,皇城和大内整体南移,西对太液池,清代仍旧。③侯仁之主编:《北京历史地图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年,第27页“元大都”,第31页“明北京城”,第41页“清北京城”。这里正是金代万宁宫的南部,明清故宫紫禁城是在金代万宁宫旧址东南部修建的。现在故宫博物院慈宁宫西北有寿安宫,正是金世宗时代万宁宫的旧名,恐非偶然的巧合。万宁宫旧地与明清故宫的出现,具有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在讲述明清故宫历史时,对此不容遗漏。历史的连续性就是文化传承,是不能忘记的。由此,金朝对北京城的贡献,又增加了一个新的证据。

K878

A

2096-434X(2017)01-0061-05

景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研究方向:辽金史、金代文物;北京,100043。

祝立业

猜你喜欢
熏风万宁梳妆台
大唐万宁天然气发电项目2号机组正式投产运行
牛建国
竹内栖凤作品
露天梳妆台(大家拍世界)
熏风四月到天涯
渔家傲·暖日熏风春溢彩
出门前的准备
“底妆”梳妆台
万宁2017健·美·赏HBWA盛典精彩绽放
万宁中国 “晶肌源”系列内地首发 为消费者带来全新美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