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MOOCs教学的认知、体验及其局限性的研究报告

2017-12-15 03:19夏聪聪孙利谦张志杰熊成龙
卫生职业教育 2017年24期
关键词:公开课问卷课程

胡 艺,胡 健,夏聪聪,李 锐,孙利谦,张志杰,熊成龙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上海 200032)

关于MOOCs教学的认知、体验及其局限性的研究报告

胡 艺,胡 健,夏聪聪,李 锐,孙利谦,张志杰*,熊成龙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上海 200032)

MOOCs是世界网络课程的新潮流,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MOOCs受到媒体、商业机构和高校机构的狂热追捧,同时也引发世界各地对教育模式改革的思考,然而当前针对MOOCs在我国的发展进行的科学与理性的学术研究仍十分有限。现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MOOCs在我国的发展现状,旨在剖析MOOCs在我国推进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内涵与特点,并试图解读其深层次原因,同时就其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提出相应见解。

MOOCs;认知;体验;局限性

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意为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最早于2008年由Dave Cormier和Bryan Alexander在CCKOC(Connectivism and Connective Knowledge Online Course)概念的基础上提出。2011年11月到2012年1月,Coursera、edX、Udacity这3个目前规模最大的MOOCs平台横空出世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其中Coursera自2011年11月创建以来,在不到9个月的时间,已有68万学生注册了43门课程[1]。MOOCs这种迅猛的发展态势不仅在美国,而且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我国MOOCs流行是从2013年开始的,较发达国家整整晚了一年,但发展速度丝毫不逊于任何一个国家。2013年5月21日,清华、北大同时宣布加入edX,成为edX的首批亚洲高校成员;2013年7月8日,复旦、上海交大分别与Coursera签约,两所高校将与耶鲁、麻省理工、斯坦福等世界一流大学共建全球在线课程网络;仅仅相隔一天,2013年7月9日,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大、浙大、南大、中科大、哈工大、西交大、同济、大连理工、重大12所高校在沪宣布,将组成“在线课程共享联盟”,共建中国 MOOCs[2-3]。

时至今日,MOOCs在中国流行已近五年,经过几年的发展,对于MOOCs的质疑越来越多,而对MOOCs的系统研究还很缺乏,许多分析不得不建立在大量的新闻报道和博客上,这对MOOCs的良性持续发展并不是一个好消息。本研究通过调查问卷,采取网络在线调查的方式收集并分析从事或参与MOOCs教学活动的师生对MOOCs的了解、认识、参与情况及使用体会,旨在以真实的数据反映当前MOOCs在我国的知行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为我国MOOCs教学的发展提供必要建议,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本调查参考刘杨等人的研究方法,采用网络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数据均来源于网络平台。采用网络问卷调查的原因在于MOOCs的参与者必然熟悉网络的使用,并且网页形式的互动性更好,可提高有效答卷比例[4]。

本次调查于2014年5月13日到7月20日进行,采用“问卷星”提供的问卷调查服务,通过果壳MOOCs学院、百度MOOCs吧进行推广,同时获得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的支持及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微信公众号推送。

2 结果

2.1 问卷返回情况

本次调查有问卷填写记录的256份,其中有效问卷18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70.31%。有效样本中男女比例为1.13∶1,基本持平。问卷来源渠道见图1。

图1 问卷来源渠道

2.2 调查对象职业分布

本次调查中教师占3.95%,学校体系外的人员占24.29%,在校学生占71.75%。在校学生中有17人不是大学生,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高二或者高三学生。

2.3 调查对象的专业背景和参与学习的MOOCs课程所属专业

将被调查者的专业背景和参与学习的MOOCs课程所属专业分别进行调查并比较,发现具有以下特点(见图2~4):(1)被调查者的专业分布集中在计算机、管理学、经济学、理学、工学这几类专业上,尤其是我们常说的理科生(计算机专业、理学、工学),比例超过了1/3。(2)被调查者在MOOCs上倾向于文学、社会学、历史学、哲学和艺术学这类课程,总计比例接近被调查人数的一半。(3)理工学科的整体学习热情不高,不过相关专业的学生参与度较高。共统计到35位在MOOCs上参与学习的理工科学生,其中17位关注工科(占关注工科人群的38.6%),15位关注理科(占关注理科人群的44.1%)。(4)计算机、经济学和管理学的人数比例变化很小,而且在两个调查中都占极高比例。(5)兴趣导向和职业导向是学习者在选择MOOCs课程时的首要考虑因素。这充分反映了当前我国学生在学习和职业规划上的两个特性:一是自由自主,渴望学术独立,希望从事自己感兴趣的职业;二是迫于家庭、社会的一些压力,希望掌握职场的一些技能,以更好地谋求生计。

2.4 对MOOCs的了解情况

本次调查发现,30.86%的人是通过SNS以及网络论坛方式开始了解MOOCs的,这符合MOOCs在线课程的特点;有25.78%的人是通过新闻报道了解MOOCs的;15.23%的人是通过周围人推荐了解MOOCs的;广告则几乎没有人选填,可能因为MOOCs尚处于起步阶段,负责宣传、推广的MOOCs平台的资金大多投入网站、数据库等的建设上,承担不起高额的广告费用。

图2 被调查者的专业及其参与的MOOCs专业

图3 被调查者选择MOOCs课程的标准

图4 学习MOOCs的主要目的

2.5 MOOCs学习体验

2.5.1 退课率高 调查数据显示,样本人群完成MOOCs课程学习的占36.67%,尽管高于其他调查得出的结果,但对比国内大学课程的平均完成率,还是明显可以看出在MOOCs学习中存在普遍的退课现象。在调查退课原因时,高达63.89%的人选择“中途事情太忙,没有时间继续上课”,反映了参与者在学习MOOCs课程之前并没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时间规划;12.04%的人选择“选课不慎,错选自己不感兴趣的课”;16.67%的人选择“课程太难,跟不上教师节奏”。

图5 选修国内公开课的原因

图6 选修国外公开课的原因

另外还发现,选修国内大学开设的公开课,其退课率为54.65%;而选修国外大学开设的公开课,其退课率高达67.82%,这种差异和两者的特征相关。选修国内公开课的学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语言问题,英语的语言障碍使得大多数国人都无法享受国外公开课,虽然现在网络上有一批志愿者在翻译国外的MOOCs课程,但总的来说还是满足不了需求;选修国外公开课的学生,其关注点主要落在教学内容、国际名校和教学模式上,还有6%的学生选修国外公开课的原因仅是为了学习英语(见图5~6)。选修国外公开课的学生,在课程开始时并不完全知晓教学内容和方式,也就造成其中途对课程不适应。事实上,国外授课方式和内容与国内有较大区别,对学生的要求也不相同。一般来说,国外学生的课后任务要重于国内学生,这也是导致选修国外公开课的学生中有44.83%因“中途时间紧张而退课”。

2.5.2 测试和认证 对于教育而言,最终阶段就是认证。样本人群中,仅13.98%不知道MOOCs最终会有认证,66.11%仅处于有所了解的阶段,真正拿到过证书的只占18.00%。在样本人群中,有56.11%参加过MOOCs的测试。MOOCs的测试现在有两种形式,即系统评分和学生互评。系统评分主要用于选择题,学生互评则是当前MOOCs测评的主要趋势。在样本人群中,人们对MOOCs提供的测试普遍评价较好,有57.43%的人认为此类测试能够很好地评估学习效果,还有40.59%的人认为评测还算过得去,基本能满足需求。笔者也亲身参与了几门MOOCs课程的学习。MOOCs平台是强制先评价3~5份其他学生的作业,然后自评,只有全部完成后才能拿到最后成绩,最后成绩是系统根据他人的评价和自评,按照一定算法得出的。在给别人评价的时候,经常会看到非常有创意的答案,在评价过程中学到的知识不比上课少;在收到他人的评价时,都会用心看,获得极为有用的建议,但也有少部分人不注重这一环节。

样本人群中,100%的人对MOOCs持正面评价,其中仅有不到3%的人不看好MOOCs的进一步发展,但认为其作为一个小众产品还是有市场的。样本人群中,47.22%认为MOOCs是一场颠覆性创新,将会取代传统教育;48.89%则认为MOOCs是一次建设性创新,与传统教育相得益彰。

3 讨论

从上述调查结果可以看出,MOOCs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优势为学习者带来了网络化背景下新型的学习方式,加速了现代教育的国际化进程,但也面临着很多的挑战,现分析如下。

3.1 资源问题

MOOCs要发展,资源匮乏将是其无法回避的首要问题。由于MOOCs具有在线和免费的特点,使其看起来十分廉价。事实上,相比于传统的课堂教学,MOOCs的制作需要更多的资源[5]。从课件、辅助材料、习题、考试到MOOCs特有的视频、网站和线下,制作MOOCs的每一步都需要很高的投入。譬如,教学常用的PPT课件,在传统课堂上,稍微混乱一些无伤大雅,但是在MOOCs中,由于受众覆盖面广、水平参差不齐,为保证内容翔实、逻辑清晰、易于理解,在PPT的制作上就要花费教师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国内大多数高校“重科研而轻教学”的大背景下,MOOCs只能看作是教师的一项公益事业,很难推广。至于MOOCs所特有的视频、网站和线下推广交流,更是需要专业人员的操作,这无疑限制了其资源的进一步丰富。

3.2 版权问题

大量资源的整合利用必然带来版权问题,版权包括MOOCs本身的版权、MOOCs课程PPT所使用的图片、上课所使用的参考书籍、习题资料等。正如UNESCO所说,开放教育资源让知识成为人类的共同财产[6],这使得MOOCs的开放性深入人心,也导致现阶段的MOOCs大多免费,因此其版权问题一直没有得到重视。但MOOCs长期良性的发展离不开必要的盈利,到那时,如何进行利润分配就离不开版权的归属问题,而且几乎所有的MOOCs都在寻求一种盈利模式,如Udacity、Couresa就是以营利性机构来注册的。当前我国依据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该法律明确了教师的授课属于版权法保护的客体;而在欧美国家多依据CC协议,即仅保留一部分版权,允许作品在一定条件下再传播。然而,即使在现行法律中可以找到MOOCs的版权归属,在实际操作中仍有难度,最主要的就是MOOCs课程牵涉到多方:MOOCs平台、MOOCs讲师、讲师所在学校。目前MOOCs平台并不享有版权,课程内容完全由各大高校控制[7]。但MOOCs讲师和所在学校之间的版权归属在不同国家则有不同的看法。一旦MOOCs走向盈利,那么利润该如何分配这个问题若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势必会极大地打击教师和学校参与MOOCs的积极性,也会阻碍MOOCs良性与健康发展。

3.3 公平问题

MOOCs之所以能够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很重要的一点是人们从中看到了解决世界范围内教育不平等、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的办法。然而,事情并没有人们预想的那么美好。尽管MOOCs宣称其具有无可比拟的便捷性与可及性,声称凡有网络覆盖处均可进行自主学习,但地区经济条件的差异仍然使其赖以传播的物质基础有着天壤之别。从基础设施来说,一台能够上网的终端设备在现代社会虽然随处可见,但在真正需要通过MOOCs来提高教育质量的地区,如偏远的山区、贫民窟等,这种硬件设备条件仍旧是不具备的。除了硬件设备,配套的基础设施如网络、电力等在短期内都无法满足需求,而且在很多教育不发达地区,读书无用论盛行,单从经济层面入手显然没有抓住问题的根本[8]。此外,MOOCs对受众有选择性,只有习惯利用互联网学习的人才能通过MOOCs获取知识。从MOOCs深受诟病的低完成率可知,大多数人并没有毅力和自制力完整地上完一门MOOCs课程,那些少数完成学业的人,事实上都具备着优良的学习素质,MOOCs只不过是拓宽了他们学习的途径而已[9]。

综上所述,单纯鼓吹MOOCs巨大的优势能够带来教学变革是不理智的做法,一味贬低MOOCs的实用价值也是偏激、不成熟的行为。面对MOOCs的优势,我们应该冷静看待、理性面对,抓住MOOCs为现代教育进程提供的新契机。面对挑战,我们应该积极探索适应中国教育发展进程的改革方式,创新教育发展理念,积极实践,促进MOOCs的可持续发展。

[1]Lewin T.Universities reshaping education on the Web[N].New York Times,2012-07-17.

[2]王萍.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新发展与应用:从cMOOC到xMOOC[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3):13-19.

[3]刘增辉.当 MOOCS 风暴来袭[J].中国远程教育,2013,7(14):14-17.[4]刘杨,黄振中,张羽,等.中国MOOCs学习者参与情况调查报告[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4):27-34.

[5]Kop R,Fournier H,Mak JSF.A pedagogy of abundance or a pedagogy to support human beings?Participant support on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J].Int Rev Res Open Distance Learn.2011,12(7):74-93.

[6]UNESCO.UNESCO World OER Congress releases 2012 Paris OER Declaration[EBOL].http://www.unescobkk.org/fileadmin/user_upload/ict/Workshops/OERforum2012/draft_declaration_bangkok_presentation.pdf.

[7]叶文芳,丁一.MOOC发展中的版权制度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4(2):13-17.

[8]约翰·丹尼尔,王志军,赵文涛.让MOOCs更有意义:在谎言、悖论和可能性的迷宫中沉思[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3):3-12.

[9]Alraimi KM,Zo HJ,Ciganek AP.Understanding the MOOCs continuance:The role of openness and reputation [J].Computers&Education,2015(80):28-38.

R195

B

1671-1246(2017)24-0091-04

(*

张志杰)

猜你喜欢
公开课问卷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一节公开课的诞生记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第一次公开课
问卷网
公开课,希望不再是作秀
问卷大调查
浅谈“说课”与“公开课”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