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务输出过度的负面效应与对策——以重庆市涪陵区义和镇高峰村为例

2017-12-15 08:33何福娟冉汇真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家庭农村

何福娟 冉汇真

(长江师范学院政治与历史学院,重庆 408100)

农村劳务输出过度的负面效应与对策——以重庆市涪陵区义和镇高峰村为例

何福娟 冉汇真

(长江师范学院政治与历史学院,重庆 408100)

通过对重庆市涪陵区义和镇高峰村的调查,分析外出务工给农村带来的问题主要有:过度劳务外出使农村经济发展迟缓;农村淳朴的社会风气受到冲击;基层建设缓慢以及村民生活质量降低等问题。其对策建议是:借鉴发展县域经济的思路,引导务工者回乡创业实现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家庭支出分配的引导;建立健全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机制;吸引大学生人才扎根落户等。

外出务工;社会风气;农村经济;基层建设

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至今,国家一直致力于解决“三农”问题,而劳务输出则是缓解人地分布不均、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必要手段。可见“打工经济”[1]对于农村经济与社会生活的作用举足轻重。但随着近年来“老人村”、“妇女村”、“空巢”[2]家庭等现状备受关注,因此对于开展过度劳务输出给农村带来的问题以及措施探究尤为迫切。据此我们展开对高峰村调查研究,以期揭示劳务输出带来的问题,并尝试提出前瞻性的建议,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理论支撑。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高峰村位于重庆市涪陵区义和镇西南部山区,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总1320户,共4490人,其中未成年有456人,老年人有780人,青壮年丧失劳动力的有95人,劳动力有2780人,平均每户有3.5人,外出务工的有1600人左右,占总劳动力人口的57%;该村的人均年收入约7107元,纯经济收入在该乡(镇)排名第三,其主要资源是农业耕种,土地约5175亩,其中田有3622.5亩,旱地1552.5亩,主要的经济作物有玉米和菜头,是一个纯农业的山区经济乡镇,义和镇周围乡村情况与高峰村大致相同。

我们着重对高峰村的基层村委组织、外出务工的贫困家庭实行典型调查,样本主要来自于村委组织提供符合外出务工并且家庭贫困的基本信息,再通过与村户交流中咨询同此类的家庭,最后在结合务工与留守人员数量等各方面因素粗略分析的基础上,最终选定了20户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者在村的贫困家庭,以田野调查、访谈以及问卷调查方式深入到户,对其家庭成员情况、经济收入与支出、留守者生活、土地耕种以及村委致富政策等几个方面的情况进行问卷调查、访谈记录,收回有效问卷、文字笔记等材料16份,然后通过手工统计、图表呈现等方式进行分析整理,并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撰写出本文。

二、调查结果

(一)家庭情况方面

1.家庭外出打工人员为青壮年

调查显示,在外出数量上,典型家庭调查的总人数为87人,而外出务工有33人,外出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37.93%;在外出人员的家庭结构上,有62.5%的家庭是三代人(祖辈、父辈、孙辈)一起居住,其中父辈中至少有一人外出打工,父辈中夫妻两人同时外出打工的有54.54%,还有三代人都外出打工的情况,其比例占30.30%;在外出打工者性别上,外出的男性比例多于女性,男性占54.54%,女性占42.42%;因此外出务工者以男性居多。

2.滞留在农村的人员中妇女、老人、儿童居多

访谈发现,对于照顾老人方面,从接受访谈的多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来看,被访家庭中至少有1个老人,其中祖孙三代家庭有4人户以上,有因年迈或病痛而丧失劳动力的平均每家有1人,随身照顾的是自己的儿媳居多;而对于第三代的安置,被访家庭中有92%的家庭中至少有一个小孩上小学或初中,外出务工者子女有79%是留在家里,由隔代老人抚养。

3.学历与劳动力外出数量成正比。相比于滞留在家的人,外出务工的人学历更高,其中初中学历最为普遍,高中学历的占55.6%,有大学学历的更是全部外出(具体情况如图1)。而村里的主要知识分子以在校中小学学生为主。

图1 村民学历与外出数量比例

(二)收入与支出状况

1.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外出打工,且收入不稳定

打工为主要家庭收入来源的有56%,打工地点主要在沿海的广州深圳地区以及较近的重庆各地,从事的工作依多寡排列分别是工厂工人、工地工人、商店和餐饮服务、包工头等,月平均工资在2000至5000元的占36.67%,而与此占有相同数据比率的是,要依据每月的工厂赶货与否以及商店效益问题而不能确定工资(具体见图2)。其他有18.75%是以粮食种植为主要收入,而以固定工资与蔬菜收入为主的分别占12.5%。

图2 外出务工的月平均工资情况

2.家庭在生产方面的支出少于其他支出

从样本总体的家庭支出情况来看,家庭支出主要是在生活、生产、教育、医药以及人情等几个方面,其中在医药支出方面每家较均衡,平均每年在8000元左右;在生产方面,年支出在1到500元的占66.67%;在生活方面,年平均支出1万到2万的占54.54%;在教育方面,年平均支出在5000左右的占42.85%;在医药费方面、人情方面在5000至1万元的占42%。(具体支出如图3)

图3 各项目年平均支出状况

3.大多数家庭收入入不敷出

访谈中对于家庭收入与支出相抵消后,有71%的家庭对于现有的经济收入不满意,其中需要超出收入的部分是因家庭成员疾病带来的高昂医药费以及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书学费,但家庭近几年收支情况没有较大变化,总体来看剩余积蓄较少,生产生活保障水平低。近几年有33.3%的家庭收入有增长,46.7%属于没大变化,20%有下降趋势,而在家庭剩余积蓄上,60%属于没欠债也没积蓄,33%的家庭有欠债,平均数额约4.6万。欠债主要缘由是家庭成员生病、进城购房等因素。

(三)留守老人与儿童生活状况

由于多数留守儿童与老人一起生活,老人既要顾忌耕种农作物,也要照顾孙子(女)的生活起居,对于自己的小病小痛也是含糊熬过去,十分愿意为子女减轻负担;外出务工者一年回家一次是最普遍情况,其次是农忙、春节回家的占29%,由于惋惜来去车费和工作时间的浪费,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多是因事才回家几天,在家老人表示既希望儿女外出多赚钱,又十分渴望离自己更近,两者权衡之后有68.75%的被访者选择支持其成员继续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就近在村小学上学的占75%;但家长对于小孩的成绩都不太满意,且村委通过自身观察总结得出留守儿童较非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品性表现更差。而笔者认为这一矛盾的解决将成为提升村民生活质量的关键。

(四)土地利用状况

今年实际耕地有所减少,去年农业收入多在3000以内。高峰村随着新农村建设,开展土地复垦政策,2012年进行集体建房,2013年一部分享受政策的农户已经搬迁下山进入居住,这部分人已远离自己的耕种土地,因此,个人实际耕种面积缩减,另一部分农民的主要耕种人以老人小孩为主,劳动力的匮乏使得耕种面积及质量下降,原有土地在1到3亩的占50%,3到6亩的占43.75%,6到9亩占6.25%;而今年平均种植在0到2亩的占62.5%,荒废在0至2亩的占81.25%(具体耕地状况如图4),而农业年收入在3000以内的约占87.5%。

图4 耕地利用与荒废状况

(五)政府政策推行状况

农民对于政府推行的致富政策抱着事不关己的态度。政府自建设新农村开始,出台一系列致富措施,其中较为重视的有种植葡萄、柑橘与开发鱼塘与猪畜养殖。对此有43.75%的居民表示事不关己,并不相信其措施会带来利润,有18.78%的人持反对态度,认为在资金、技术以及人力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其中56.25%的人在资金方面有困难。

三、由于过度外出务工带来的问题分析

(一)农村“空心化”现象明显,养老问题无计可施

从被访者的男女比例以及年龄阶段可以看出,现在居住在村里的劳动力多是老人妇女,被访者的平均年龄是59.2岁,且有92%的家庭中至少有一个小至初中生小孩,出现了中间年龄阶段青壮年缺失的“空心化”状态。[3]再者我国农村出现老龄化已是大势所趋,全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农村在65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超过了城市,达到了8.87%,农村老年人口占全国老年人口比重的75%。[4]自1982年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将首次面临独生子女养老困境,两人养四老的核心家庭十分普遍,有效劳动力明显不足,而城镇化建设占用土地、教育医疗费用以及子女抚养等开支可见农村子女养老负担十分沉重。

(二)忽视本村发展建设,淳朴民风遭到冲击

80年代开始外出务工至今,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渐入农村,外出务工的都是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年青人,对于外界大众文化有着很强的接受力,在接受健康的文化同时也带来了炫耀、好高骛远、攀比等坏习惯,一部分人脱离农村的欲望强烈。

1.“厌农观”冲击了农村经济建设

一些人的观念里觉得务农就是贫穷的代名词,家中青壮年不外出而在家务农是最没出息、最受人冷落,而举家搬出农村才是光宗耀祖、惹人艳羡的,对于土地是深深的憎恶,有被访者表示其子女支持部分抛荒耕地,更有子女威胁老人说不放弃种植耕地就不会寄钱回家,“厌农观”在一部分年轻人心里根深蒂固;再加上农村女青年多外出,适应了外面舒适的生活环境,而不愿意回村婚嫁,更有人婚嫁的前提条件是对方在城里有车有房,彩礼更是高的吃惊的情况更是成为一股农村潮流,使得村中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因此,更多的家庭表示保留农村户口的同时更愿意进城购房,以往“盖房子、娶媳妇”的外出打工目的如今演变成“买房结婚”,盖房潮变为买房潮,尽管在农村的旧住房面积较城市十分可观,但对旧住房仍不打算翻修,这样盲目的把务工所得全部工资甚至不惜贷款欠债投向自身享受性的住房消费,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受到耕地生产力低、资金外流等严重阻碍。

2.炫耀性消费居高不下

统计得出在支出方面普遍较少的是农业生产,这跟南方土地需精耕细作的原则相冲突,而日常消费普遍较多的是人情消费。农村近几年最流行的是办酒席,婚丧嫁娶必大操大办才是光荣的事,私下也会比较收的礼钱多少,越多则是说明成就越大,笔者在访谈期间刚好碰到一家结婚摆酒席,场面十分热闹,鸡鸭鱼牛肉十分丰盛,知情人士说这已经是摆席的第三天了,邻里亲戚都要到此吃三天才会结束,一位被访者打趣说道;过个年下来,一年省的钱,吃完这些搬家酒、满月酒、祝寿酒等等,接下来只能喝凉水了。虽是一句玩笑,但如此浪费奢靡的生活与农村的淳朴、艰苦奋斗精神格格不入。

(三)贫困脆弱性对于务工者家庭影响尤为突出

重大疾病致使家庭贫穷,参与社会保险种类有限。尽管家庭收入处于平稳或增长状态,但最后积蓄所剩无几,甚至欠债,又因户籍制度使得务工者参与的社会保障有限,基本的工伤险、失业险等保障比例十分低。在此次访谈中共有4户家庭因家庭成员的慢性疾病而贫困,其中一户是以国家发放的最低保障金为生,但孩子教育又成为家庭重大负担,其余3户是以外出务工收入为支撑,务工同时仍要兼顾家中疾病成员的随身照顾,两边奔波的窘境十分无奈,再就是高昂的医药费给此类家庭带来无法喘息的压力。早前以邰秀军为主的研究报告结论已得出:“外出务工收入可以降低家庭因农作物的损失所导致的贫困脆弱性却不能降低因家庭成员疾病所导致的贫困脆弱性”[6],并调查得出家庭层面的社会资本对于解决当前及未来的贫困脆弱性起重要作用。而社会资本则需要人们花费更多的时间和金钱来经营社交网络,将自己的财富储存延伸,放在宽阔的社交圈中,使其在各种风险承担上也有亲友圈的共同协助,因此,应尽早找到合适的措施,既维护自己的社交圈也正常务工获得收入,加强因家庭成员疾病致贫的防御力。

(四)留守人员生活质量得不到提升

留守儿童教育亟待解决与关注

(1)家庭教育弱化

由于上学受到户籍限制,受访者家庭有79%的人会选择把小孩留在家中由老人看管;7%选择带在身边,多数是送至以盈利为目的的私立学校或农民工子女学校就学;因此,就近送至村小入学是大多数家庭的选择,但都因大人自身的基础知识有限,且都忙于工作或农活,疏于科学指导,使得孩子长期感情缺失,形成事实上的“单亲”,导致孩子自闭自卑、性情暴躁、冷漠偏执以及傲慢无礼等心理问题,[2]再加上“隔代教育”的缺陷严重,老人的溺爱纵容,让孩子过早和不正确的接触手机电脑等现代设备,沉迷于游戏玩乐、暴力颓废等不健康风气,荒废学业而没有正确的指导,访谈中有监护人表示读书与否主要看小孩成绩好坏,读不好就别浪费钱直接退学外出赚钱更有用,这类小孩多处于小至初中的青春叛逆期,如果没有多加指引,脱离社会前进步伐,对于孩子的未来以及祖国的未来十分不利。[6]

(2)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关注不够

一方面重智轻德;本地的小学位于村委附近,在村中心位置,主要为高峰村的小学生提供教育,根据村民描述,教师也都来自本村较高学历的村民,村校在课程上设置有语文、数学、英语和一周一节的体育课或社会科学课,而教师对于成绩较好又听话的学生给予更多的鼓励,而对于所谓调皮不听话或者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不予管理,另一方面缺乏方向指引;访谈中一位毕业班的家长说道,孩子好玩又调皮,平常成绩差,教师也不管不问,成绩单从来没有带回家,对于下学期学习学校、开学时间、书学费等一概不知,学生很可能就此辍学或形成不好的习性。

2.对留守老人身心的照料被忽视

高峰村外出务工者年龄以16到45岁阶段为主,滞留在村的多数人不是老人就是小孩,小孩到了初高中年龄阶段或者到了赚钱的年纪也会住校或外出务工,而家里的老人就成了事实上的“孤、寡老人”,其中访谈到这样一户家庭,儿子与儿媳离婚后双双外出,孙子长大成人在外结婚定居,几年回来一次,因此,家中无劳动力使土地全部荒芜,两个老人不同程度患有眼疾、关节风湿等慢性老年病,谈论中明显感觉到两老人对生活前景十分消极,每天除了基本的生活有保障外,没有得到任何关心照顾,甚至家中停了电、房屋漏水也无人管理,每天除了坐在门前与有空闲的邻居聊聊天,无任何其他娱乐活动,生活十分无奈。此类留守老人在村中占据相当部分数量,也存在儿女缺乏家庭责任感,更注重自身享乐的高质量生活,眼高手低找不到工作,还盲目、炫耀性花掉家中积蓄,给老人带来身心的煎熬。

(五)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7]

从被访者的男女比例以及年龄看出,现在居住在村里的劳动力多是老人妇女,每家至少有一个小至初中的在校小孩,滞留的老弱病残劳动力在人力、文化程度、科技含量以及经营观念都相对于外出务工人员低,耕种方式以粗放经营为主,使得耕种质量下降,土地资源的利用率降低,耕地撂荒和变相撂荒则较为普遍;而资金的流入并没有用于生产性建设进行投资,更希望省下钱进城购房,对于政府致富政策少有人响应,再加上高素质好体力的青壮年不断流出,受技术与人力资源短缺因素的阻碍,使得农业产业化进程遥遥无期。

(六)基层组织建设发展缓慢

农村有能力有素质的青壮年大部分外出,其中一大规律是高学历高外出,本村大部分民众对于基层建设漠不关心,政府在政策执行上受到阻碍,再加上村干部福利待遇不够好,受气受累压力大,高学历人才对于现今村官的发展望而却步,村干部面临后继无人。再加上自身能力限制使得执行效率底,政府公信力不断下降,官与民无法协调配合,使得基层组织建设发展缓慢。

四、结论与相关建议

总的来说,外出务工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是有弊有利的,利的地方也是得到大众的认可,但过度的劳务输出则不利于农村基层建设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希望可以尽早采取一些适当的措施来减少甚至杜绝不利影响发生的可能性。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的根本措施

农村“空心化”、养老问题的解决方法,其根本措施是要大力发展本村经济,发展“回乡工程”;促进就近就业,改变农村“输血”功能为“造血”功能;同时要以国家养老保障为后盾,共同合作缓解养老困境。

1.发展县域经济[4]

即以创办中小民营企业为主,在城乡结合部建设经济开发区,营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采取半工半农的模式,充分利用本村的特色种植业,如种植葡萄、柑橘等特色水果,开发鱼塘、养殖产业,提供技术与资金支持,鼓励进行小额入股合资创办,共享盈亏。另一方面结合果林种植开发林区风景旅游,开办农家乐、种植基地示范区等活动,推销本地农产品拉动本村经济。

2.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城乡户籍壁垒。

要打破户籍墙限制,城乡统筹发展,一方面则是农村老人就可以享有与城市相等的养老资源与保障,特别是要注重医疗保险与新型养老保险(新农保)上的城乡统一,打破地域限制,让老人无论在何时何地生病都能病有所治、医有所保,同时新农保政策作为目前最有力的养老措施也应该加强完善相关保险范围及条件限制,使老人在老年生活中更有尊严更加舒心,另一方面是务工者无户籍限制,城乡统一使就业市场扩大,就地转移就业、技术对口等问题就能得到解决,这样既可以使老有所依,又能减少流动资本。

(二) 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消费指导是扭转不良民风的重要方法

对于农村不良民风的解决办法,首先是要大力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宣扬勤俭节约的淳朴民风,端正对农业的态度与消费观念;其次是需要对外出务工工资支出进行分配指导,家庭富余资金面向本村生产建设性事业投资,共同建设共同致富,把目光看向更远的未来。

1.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一方面要积极宣传农业政策、农民福利保障的优越性,也是制订本村团结一致共创先进的行为作风标准,通过到户宣讲或集体开座谈会的形式传达,以期调整本村的“厌农”风气,端正价值观;另一方面要明文规定打击婚丧嫁娶的大操大办、奢侈浪费生活作风,倡导青壮年“回乡”建设发展,并采用物质与精神激励等方式鼓励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光荣的励志户。

2.加强对流回资金的分配使用指导[1]

营造好本村就业环境,需要大力宣传各种创业政策和参与途径,开办各类专职技能培训课,引导务工所获收入向生产性项目投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村民自身素质的提高与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是解决贫困脆弱性的关键

解决因外出务工的诸多不稳定因素导致家庭层面的社会资本不足情况,首先是在务工者自身方面;务工者应该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化科技水平与道德素质修养,有为人服务的伟大奉献精神,用自己的真诚和责任经营好亲友邻里社交圈,互帮互助共同进退的良性网络圈。其次是需要政府协调成立专项资金、优惠措施等不断缩小贫富差距。统筹扶贫与国家最新“精准扶贫”政策相结合,对老弱病残者家庭进行精准扶贫,专项资金可尝试面向社会多渠道筹集。让所有居民都生活得更体面、更有尊严,增强对贫困的脆弱性的防御力,[5]同时必须要继续做好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社会养老保险、农业保险等措施。[8]最后也要积极对参与社会保险的宣传,特别是就业险、重大疾病险、农业险等的保障方式,与社会保障事业合作能有效提高家庭对于处理突发事故的承担力。

(四)政府、学校、社会组织协同帮扶是解决贫困留守者生活的重要举措

留守人员的教育与生活质量问题主要依靠政府、学校与社会的关注,协同解决即将面临的“空巢”老人、“问题孩子”难题。

1.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双管齐下

家长与教师联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双管齐下。“隔代教育”弊端日益显露,这就需要从家长方面入手,指出家长要与孩子多沟通多关心,此外,政府还要通过开办培训班、座谈会进行宣传科学育人的方法,并在本村指定地点设立教育咨询处,家长随时可以咨询;而学校对于儿童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应该在课程设置上拓宽相关心理指导、实践活动课程,并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关心孩子的日常生活行为,经常与家长探讨孩子的情况,有问题出现时及时诱导其向正面发展。

2.整合政府功能,与周边高校合作

高峰村周围有多所高等职业教育和本专科师范院校,可与学校达成协作;为学校提供实习及三下乡基地,学生免费带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专业技术。村里设置的“留守儿童”、“老弱病残”托管中心,[9]就可以邀请大学生来进行指导和开展爱心活动;另外也要协调当地行政组织与各类民间协会组织,为输出人员家庭弥补留守人员精神生活的慰藉,化解季节性农忙与务工的矛盾,切实为外出务工者解决好生产生活后顾之忧,创造一个好的治安环境。

3.灌输“孝文化”观念

由于一些父母外出务工忙于工作或者自身缺乏教育管理方法和能力,对孩子疏于思想情感交流和教育管理,一些父母错误的思想观念和不良的行为示范等使得传统的价值观正在变化,因此,重建“孝文化”就必须提升个人的文化素质修养,以此逐渐改善周围环境来影响新一代人,使老有所依,不断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

(五)农业作为农民的立村之本,不断探索农业发展方式必不可少,而近年来耕地面积与质量的不断下降,探索一条既能解决有效劳动力不足又能促进农业发展的道路迫在眉睫。首先要不断提高农业的机械化、现代化的科技含量;结合撂荒土地和复垦土地,循序渐进的实行土地流转和规模承包经营,把土地承包给种地能手,并有偿给流转方一定的经济补偿。另一方面要吸引有技术有知识的年青人以农业为依托,发展乡镇企业,不断学习先进技术,把本村的经济农产品推出去。

(六)基层组织建设是新农村发展的保障

基层组织建设包括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村委会建设,这对于一个村的前景发展至关重要,是新农村发展的保障。作为领头羊的基层组织代表全村的发展方向,是集体利益的代表,因此必须健全两个机制:一是要健全激励机制,赋予基层干部适当的福利补贴与权力,后勤得以保障后更易调动工作积极性,其次是评定为民请命,为民办事说话优秀村官,并给予一定精神或物质奖励;第三是要健全村官培养选拔机制,选拔采用竞争上岗原则,打破本村选用的传统模式,吸纳大学生到农村扎根,[3]发挥其科技才能优势建设好新农村,并不断通过实践锻炼进行教育培训,实实在在的建设好基层组织。

上述调查表明,高峰村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已经逐渐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本村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基层建设等三个方面,给村民生活与生产质量带来严重阻碍,而对于农村的小康建设能否成功,也决定了整个国家能否实现全面小康,因此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提出一些因地制宜的措施来发展本村经济、文化与基层组织建设,以防农村经济发展迟缓停滞。早作规避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 林桂芳、邱成柏、邱耀桢.外出务工对劳务输出地经济的影响-以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J].消费导刊.经济研究,2007(8).

[2] 周晓明、葛云伦.西部地区劳务输出研究[J].农村经济.农村人力资源,2014(12).

[3] 张君.农村“空心化”背景下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以甘肃省酒泉市泉湖乡为例.昆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2015.

[4] 蔡艳艳.中国第一代农民工养老困境及对策研究.内蒙古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2015.

[5] 邰秀军、罗丞、李树茁、李聪.外出务工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来自西部山区农户的证据[J].世界经济之源,2009(6).

[6] 韩革军、张建国、王文江.内蒙古城镇化背景下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研究-以赤峰松山区老府镇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2014(2).

[7] 乔卫芳、支光辉.农民外出务工对建设新农村的影响研究[J].经济工作.北方经济,2007(10).

[8] 马兴文.西北农耕区大量农村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基于宁夏彭阳县X县的调研[J].北方经济.区域经济,2012(3).

[9] 王荣凤.农民外出务工对流出地社区发展的影响研究综述[J].问题探讨.2008(7).

2017-09-20

资金项目本文系长江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农民外出务工给农村带来的问题及对策探究——以重庆市涪陵区义和镇高峰村为例 ”(2016cxx064)阶段性成果。

何福娟(1995-),女,重庆彭水人,长江师范学院政治与历史学院2014级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学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冉汇真(1962-),女,重庆丰都人,长江师范学院政治与历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家庭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家庭“煮”夫
提高农村小学习作讲评的几点感悟
“家庭癌”到底是怎么回事
四好农村路关注每一个人的幸福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