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要在“导”字上下功夫

2017-12-18 12:05王晓玲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19期
关键词:导学语文教学小学

王晓玲

【摘要】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还要让学生肯学、会学。因此,教师要在“导”字上下功夫,“导”之得法,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思维能力,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公民打下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导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9-0298-01

教学是教与学的结合,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就要在“导”字上下功夫。教师就好像拍电影的导演、乐队的指挥,一举一动左右着学生的思维和行动。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下面,就怎样导学谈谈我的做法与体会。

一、引疑导学

“学而不思则罔”,只有“读”、“思”结合才能真正读懂课文,提高阅读能力。而“思”是由“疑”而生,可见阅读教学“不是外来的只看表达的程式决定的,而是由教材的内在逻辑和儿童思维的进展情况所决定的。”“引疑”就是把握教材的内在联系和特点步步引疑,为学生的“思”架桥铺路,启发学生推想、预测、边读边思。在质疑、释疑的过程中,掌握以“疑”为主线,把作者的思路转化为学生的学路。

第一阶段:引疑激趣导向

1.抓课题:有些课题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或点明文章的中心。比如《伟大的友谊》中的“友谊”一词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伟大”揭示了课文的思想意义。点题时运用课题含的内容和中心引疑导学:本课写的是谁和谁的友谊?他俩的友谊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说他俩的友谊是伟大的友谊?使学生读有方向。

2.抓契机:根据教学的目的抓住学生在认识事物时转化的关键处引疑导学,能把学生带入一个兴奋的心境中。如教《数星星的孩子》先让学生观察地动仪模型,张衡头像图片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这时抓住学生的心理适时引疑导学:长大后的张衡刻苦钻研,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小时候的张衡是不是也这样呢?多少个夜晚,小张衡又是怎样仔细、耐心、认真、刻苦地数星星的?

第二阶段:引疑探究研讨

1.抓首尾:《赵州桥》这篇说明文介绍了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如何引疑让学生推导把握事物的特点呢?先弄懂开头结尾中的重点词语:世界闻名、历史遗产,然后让学生掩卷思考:这中间部分应该讲些什么?通过推想各抒已见。再引导学生带着这个设想观察赵州桥的图片,感知其特点,并阅读课文的中间部分。通过推导,阅读找出连接前后段落的过渡句子——“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让学生理解“坚固”是内存的体现,“美观”是外表的反映。围绕这个承上启下的句子进一步引疑推导:赵州桥虽然兼有坚固与美观和谐统一的特点,但作为建筑物来说,首先应保证什么?最后让学生根据引疑推导找出全文的重点段,并精读重点段。

2.抓重点词、句、段。每一篇课文往往有一些重点词句或段落,抓住这些重点词、句、段引疑推导,能“触一发而动全身”。如《白杨》一课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课文过渡段:“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体现了课文的两条线——明线写白杨,暗线是赞扬扎根边疆的建设者。抓住过渡段引疑推导就能把握作者的思路:白杨的形象——白杨的品格——白杨的象征意义,转化为学生的学路。

二、设境导学

创设情境,可以把学生的阅读动机、兴趣和情感激发起来。在课堂上,教师要诱导学生“入境”,启迪思维,增强教学效果。

1.创设美的情境。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内容,借助录像、图片、实物、语言、乐曲来再现美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丰富的想象和广泛的联想,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如教《火烧云》一课时,加强了表情朗读,并在讲读第二节时,采用了由一个同学配乐朗读,其他人闭目想象的方法,把学生带入一种美的情境之中,领略火烧云在天空中形状奇特变化的特点,激发学生对自然风光美的热爱之情。

2.创设问题情境。阅读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要求文章真正理解,必须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寻求正确的答案。如教《小英雄雨来》一课时,提出如下问题:①雨来的家乡有什么特点?②雨来的家乡美吗?③为什么课文一开头要描写雨来生活的环境呢?④雨来掩护李大叔与雨来生活的环境有联系吗?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课文开头用很大篇幅描写芦花村的美丽是有用意的,说明是美丽的家乡、伟大的祖国培育了雨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英勇不屈的英雄行为。

3.创设竞赛情境。无数经验证明,大脑处于竞赛状态时的效率要比无竞赛时的效率高得多。竞赛常使学生乐在其中。通过竞赛使学生从个人的实际出发,和自己的过去比,看看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学会自我竞赛。同时,我还采用了降低知识台阶高度的办法,使差生看得见、摸得着、攀得上。让高、中、低三个不同档次的学生进行公平竞赛,使中差生同样分享胜利的喜悦。

三、巧练导学

练是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关键一关。练习的目标,练习的形式,练习的内容是教师思考的重点。要做到有目的地练,有效益地练,练出效果来。

1.边学边练。有目的地进行单项训练,有利掌握,巩固知识。在有重点训练目的课文中,就要采用这种加强式的练习。不妨让学生多说说、写写、想想。在教学“简直”一词中,采用①说说“简直”的意思,说出课文中的“简直”是什么?②出示:门岗前挺立的哨兵简直是( );桂林山水太美了,簡直像( )。③学生独立用简直造句。这是一种层进式的练习,也有并列式的练习。

2.综合性地练。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抓住“纹丝不动”这个词语,作如下设计:“什么是纹丝不动?邱少云为什么要纹丝不动?是怎样做到纹丝不动的?为什么能纹丝不动?”让学生读读、划划、想想、使学生听、说、读、写各项能力都得到锻炼。

3.注重练习的隐蔽性。要将练习的目的与形式巧妙地结合起来,有的放矢地练,不着痕迹地练,让学生有兴趣地练。在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让学生再想象说一次当第四次划火柴后又会看到什么?结果怎样?为什么出现这种幻想?培养发散性思维及想象、说话能力。

总之,教师的导是建筑在吃透教材、切准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的,要因课而宜。导是教师思维的结晶,是教师精心策划的体现。导之有法,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教育》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505.

[2]袁江平.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研究新课程学习2013年10月.

猜你喜欢
导学语文教学小学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我是小导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