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时代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2017-12-19 07:19杨宜勇
中国中小企业 2017年12期
关键词:现代化体系改革

文/杨宜勇

建设新时代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文/杨宜勇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等重大政治论断,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了全面部署。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重点。经济爬坡过坎不可能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必须有伤筋动骨的改造。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客观要求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重要前提。没有创新,实现现代化只能是空想。众所周知,创新既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又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及其他创新。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在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培养创新人才等方面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优化整个社会的生产函数,获取更多技术红利。

补短板必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四化同步”的短腿是农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在农村。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未来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旨在全面振兴乡村经济,其中既体现了传统的继承,又体现了新的超越,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实施。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推进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区域协调发展应该根据各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分门别类制定差别化的经济政策,比如,越是经济薄弱的地区,越要优先促进发展。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制度保障。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尊重经济规律,必须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情。未来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具体任务包括: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深化税收制度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健全金融监管体系,等等。显而易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相当繁重,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要敢于动真格、敢于碰硬,不能搞花拳绣腿和表面文章。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离不开加快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世界经济是一个开放系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开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出路。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我们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包含了提高开放水平、拓宽开放范围和领域、扩大开放规模、提高开放质量等一系列目标任务,将为中国经济以及世界经济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

(作者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所所长)

猜你喜欢
现代化体系改革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五届编委会
“三个体系”助力交通安全百日攻坚战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