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见到鬼”的男孩

2017-12-19 01:34叶秀红周文杰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29期
关键词:个案辅导

叶秀红?周文杰

〔摘要〕“怕鬼恐惧症”是心智尚未成熟的少年儿童容易产生的一种心理问题,轻则不敢独处,害怕黑夜;重则“看见鬼”“鬼缠身”,导致身心俱疲。本文结合焦点短期治疗技术,对一名因“能见到鬼”而产生恐惧、心悸的男生进行心理辅导,有效地帮助他消除“怕鬼”的恐惧情绪,恢复放松、开朗的状态。

〔关键词〕怕鬼恐惧症;焦点短期治疗;个案辅导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29-0052-03

一、个案情况

我校是公办全寄宿初中,所有学生除特殊原因经由家长申请“走读”之外,周日晚至周五下午都在学校生活。所以,四栋容纳3000人的学生宿舍,是学生除课室之外的主要活动和休息场所,处在青春期的懵懂少男少女在这里畅聊各种各样的话题或故事,其中就包括鬼故事。

学校心理辅导室平时接受的咨询大多是人际、亲子、学习、情感方面的适应、冲突、挫折等问题,作为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13年的我来说,对学生的这些心理问题的咨询已经能轻松驾驭。有一天,晚自修刚刚开始,两个小男孩陪着一位脸色苍白、表情发呆、四肢发抖的男生走进咨询室,让我着实冒冷汗,“老师,他说他见到鬼了!”

虽然我不信鬼神,但从小出生在乡村,在乡村长大,也确实听过老人们讲一些鬼故事,潜意识里对“鬼”也是恐惧的,所以从来对“鬼”是避而不谈,也从来不敢看惊悚、恐怖小说或电影。加上当时看到这位男孩一副“看见鬼”的木然神态,说实话,我全身真的直起鸡皮疙瘩。我不停地做自我暗示:“他来心理咨询室是寻求力量支持的,我得稳住!”

我先请这位男生和陪伴而来的男生坐在咨询室的沙发上,做深呼吸放松训练,平复心情。之后,他缓缓翻开他遇到“鬼”的记忆。

“老师,我很苦恼,我能看见别人看不见的不干净的东西。像刚才从宿舍来课室的时候,穿过较暗的电教室门前那条路,我就看见了电教室旁边树底下有一个人影,我感觉它也在看着我,可是身边和我一起走的人就一直说“没有,什么都没有啊!”我知道,我又见鬼了。这样的事情我记得有两次,一次是大概六岁左右,爸爸妈妈在看香港的鬼片,我也跟着看了几个比较吓人的镜头,然后就感觉房子的角落有人影,开始担心床下、天花板、衣柜是不是有鬼,我爸妈就说我越来越胆小,不管他们怎么解释,我就是觉得有;不管他们怎么说男孩子不应该这么胆小的,但我就是害怕!六年级上学期,那时晚上骑着自行车回家,经过一个人比较少的巷子,我感觉到我车后座坐着一个人,吓得我飞速踩着车,一回到家就把自行车扔在家门口,进屋后使劲吐口水跺脚,听老人说这样能赶走它。”

“你爸妈经常看恐怖片?”

“不是经常!但是都喜欢看,他们看,我也就跟着看了!他们说看着很刺激,还说我怎么那么胆小,不像他俩的孩子!”

“后来自己看过吗?”

“有时候也有,但看了后就觉得很害怕!现在不看鬼片了,但是喜欢看那些玄幻神魔小说。”

“六年级那次记忆这么深刻?当晚是突然有这种感觉的?”

“哦,不是,是因為有天晚上回家时被一帮小混混抢了自行车,所以那段时间不敢晚上出去。”

“你看到的‘鬼有没有具体的模样?有鼻子?眼睛?嘴唇?还是说只是个白影?”

“没有具体看清模样,只是个白影,但感觉它面向我,看着我。”

“这段时间,你们讲过鬼故事吗?”

“有啊,有啊,”同行的两个小男生开始叽里呱啦地说起来,“我们宿舍有时关灯后会讲鬼故事,讲得都很紧张刺激。对了,刚上初一时,就听说之前有人在宿舍心脏病突发死了,老师,是不是真的?在哪间宿舍啊?为什么他看得见,我们看不见啊……”

我示意另两个小男生停止说话,直接问“见鬼”的男生:“那么,你今天过来是希望获得什么帮助?”

“我想知道为什么我能见到鬼?是不是我太怕了,它就来找我?怎样才能不怕鬼呢?”

二、个案分析

这个案例有四个关键的信息:爸爸妈妈喜欢看鬼片,还嘲笑孩子作为男孩子太“胆小”;六年级那次遇见“鬼”,与那段时间在晚上被小混混抢自行车有关;他看见的“鬼”只是影子,没有具体的模样;这次遇到“鬼”,同样是有生活记忆的痕迹——在宿舍里面刚刚讲完鬼故事。

分析这四个关键的信息点:求助男生难以自控喜欢看恐怖片,是想证明自己不是胆小鬼;有夜晚受惊的恐惧记忆,容易跟黑夜的恐惧联系起来;忍不住看神魔鬼怪小说,自己会想象并塑造神魔鬼怪形象;这次的“见鬼”和近期宿舍讲鬼故事有一定的关系。

根据焦点短期治疗技术,围绕个案学生的求助需要“为什么我能见到鬼,怎样才能不怕鬼”制定以下辅导目标:帮助个案学生客观、正确地认识到“见鬼”的客观和主观原因,缓解焦虑、恐惧情绪;调整个案学生对“怕鬼”的认知,使个案学生生活恢复正常。

三、辅导过程

1.心理解释——为何有的人会见到鬼

首先,我给求助男生和他的同伴展示一张图片:“盯住红点10秒以上,然后移开视线看天花板或看墙,你看到什么?”

还好,这是一张微笑的明星图片,不至于让他们吓一跳。如果真是“恐怖的”,相信成人都把控不住,更别说大脑皮层尚未发育成熟的青少年。

接着我给他们进行解释:

“这种现象叫视觉残留(也叫视觉暂留),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长时间看一个亮地方的物体,回头马上看黑暗的地方,就会有那个物体的影子,这个就是视觉残留。视觉残留也叫视觉暂留,是指光对视网膜所产生的视觉在光停止作用后,仍会保留一段时间,这是由视神经的反应速度造成的。”

“除了‘视觉暂留现象,你的反应还与人的心理暗示有关。如果关于‘鬼怪的刺激事物越多、越频繁,视觉残留越多,就越觉得身边有‘鬼,形成长时记忆储存,一回到类似的情境,就会感觉见到鬼。所以,一般不讲‘鬼怪的人从不觉得身边有‘不正常,一旦听多了、想象多了,心理暗示越来越强烈,就总会感觉身边真的存在‘鬼一样。‘鬼是人的想象。”endprint

另外两位男生同时点头道:“哦,难怪你会见到而我们见不到,因为你小时候看得多,最近又太迷那些玄幻神魔鬼怪小说了,看来是想多了……”

2.心理分析——“怕鬼”并不是胆小

求助男生听完以上的心理解释,点点头:“是的,我最近虽然没有直接看恐怖片,但却看多了杂七杂八的玄幻神魔鬼怪小说,脑子里天天都有那些文字演变成的各种神鬼打打杀杀及很血腥很恐怖的场景,我知道我不能看这些小说,但每次又觉得很刺激,忍不住继续看。”

“因为你从小被你爸妈说胆小,心底里不服气,于是想通过看鬼片或是小说告诉他人:‘我不胆小。”

求助男生:“啊!是的,是的,我就是这样的,每次被爸妈数落‘男孩子怎么这么胆小时,我都很不服气,他们敢看,我怎能不敢看呢?我不能让他们说我胆小!”

由此看来,需要通过认知分析对求助男生进行引导——怕鬼,并不是胆小,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

“我们怕鬼,不是胆小,而是未知带给我们的非常恐惧、害怕、消极的情绪反应,这是非常正常的情绪反应。成人都对这些未知事物有强烈的恐惧感,何况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全的我们呢?”

“青少年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越不完全,恐怖的画面对其大脑神经产生的刺激越强,如果孩子经常受到这样的刺激,会影响脑神经发育,因此,很多国家实行电影分级制度,恐怖、暴力等电影‘16岁以下儿童不宜”。

“爸爸妈妈看,可能是因为他们已经具备识别‘神魔鬼怪这些事物的能力,即使看完也不会引起强烈的心理暗示。但是你毕竟才12岁,如果你自己觉察到了自己因此产生了不良的心理反应,那就暂时停止。待你有足够的知识和心理准备,有成熟的心智,去识别它们,认识到这些未知的想象的事物其实就是人类自己生活状态的另一种表演形式,你就不会为此产生害怕或恐惧了。”

求助男生点点头:“看来,老师叫我们‘多看名著经典,少看玄幻神魔鬼怪小说是对的。”

3.心理调整训练

(1)与鬼“近距离”接触——缓解恐惧

为了增加这几个即将踏入青春期的小男生对“鬼”的认识,减少对“鬼怪”的恐惧,我对他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心理训练——与鬼“近距离”接触,包括看鬼片的幕后拍摄花絮和感受西方万圣节,感悟这些靠人类想象塑造的未知事物,其实就是人类自己生活状态的另一种表演形式。

在他们第二次前来辅导时,我给他们下载了一些他们比较熟悉的鬼片的幕后拍摄花絮,看得他们笑得停不下来:原来那么恐怖的鬼脸是一个个化妆人员靠画笔描上去的;那阴森的环境,比如地府宫巢什么的,是后勤工作人员用一条条烂布搭建的;还有那种很恐怖的兵器其实就是纸片或硬塑料片,一折就断……

待他看完后,引导他思考:“现在你对电影里的鬼有怎样的认识和看法?”

求助男生:“原来都是拍出来的效果,特别是配音,是有意制造出 的特别吓人的效果。”

“是的,在西方国家里,人们还非常热衷于装扮成自己塑造出来的鬼怪,一起狂欢呢,并给这个狂欢起了一个特别好听的名字‘万圣节。”

“哦,原来如此!”三位小男生齐声道,然后一起观看了西方万圣节时,儿童身穿鬼神怪异服的照片和视频,讨论得不亦乐乎。

(2)心理积极暗示:“害怕”和“恐惧”是正常的情绪——撕掉“胆小”的心理标签

这个男孩从小就被贴上了“怕鬼”是“胆小”的心理标签,所以一直忍不住看恐怖片和小说来证明自己不是胆小,但由于心智尚未成熟,容易将自己代入相关情节中,于是产生了害怕、恐惧的情绪,又不接纳,陷入“我怎么会害怕和恐惧呢”继而“我怎么那么胆小”的恶性循环中。因此,对他进行如下的心理积极暗示训练:

“害怕”和“恐惧”是正常的情绪;

我的心智尚未成熟,对“鬼”产生“害怕和恐惧”情绪是正常的;

会“害怕”和“恐惧”是因为对“它”一无所知,以为“它”很凶恶强大,如果我认识到它的本质,会知道它们是无可畏惧的;

我挑战了生活中的各种困难,我才不是胆小呢;

我完全不需要通过看恐怖片和小说来证明我不是胆小鬼。

……

求助男生通过一遍遍阅读和抄写,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正确认识并接纳了“恐惧”和“害怕”的情绪,撕掉了“胆小”的心理标签。

(3)重新塑造“妖魔鬼怪”,改变认知

我请几个小男生看《怪物史瑞克》、《怪物工厂》和《爱丽丝梦游仙境》等视频短片,那些原本“凶神恶煞”的“妖魔鬼怪”在动画师的设计和重新塑造下,一个个“萌”得可爱。待他们看完后,再请他们尝试一下,将想象出的“恐惧”的鬼怪重新塑造出另一个形象,小男生们都表示非常有意思,一边画一边展现自己的想象力,将一个个“妖魔鬼怪”七十二般变化:“我让他长成吃老坛酸菜面后感到非常酸爽的样子”“我让他长成一副小胖猫受了委屈的样子”……

四、辅导反馈及思考

通过三次心理辅导,求助男生已基本上消除了“怕鬼”的恐惧情绪,身心得到放松,恢复了开朗、健谈的状态。另外两个一起陪同而來的男生也表示收获很大,现在听到鬼故事一般不会再觉得恐怖,也不会害怕得“躲避”,反而是大家见招拆招,越讲越觉得“搞笑”,不会再有那种“阴森”的感觉。

当然,我们后来还跟家长取得了联系,提醒家长: 越小的儿童神经系统发育越不完全,恐怖的画面对其大脑神经产生的刺激也越强,如果孩子经常受到这样的刺激,会影响脑神经发育;如果经常受到这些固定刺激,成年后就容易出现一系列神经症,如恐惧、焦虑、强迫性思维等。因此,孩子10岁前尽量不要看恐怖片。即使10岁以上了,如果小孩子观看了鬼片后感到害怕,家长一定要重视,及时进行情绪疏导。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容桂外国语学校,佛山,528305)

编辑/张 帆 终校/于 洪endprint

猜你喜欢
个案辅导
等太阳的狮子
孩子,你慢慢来
一个希望被妈妈打的孩子
不想读书的中职生
爱哭的男“黛玉”
请你们关心我
我真的不适合在这里读书吗?
女性主义视角下留守女童问题的个案辅导介入 模式初探
高中生涯测评系统在生涯个案辅导中的运用
自闭症儿童呕吐行为的矫正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