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传媒学院“校训进思政课”的教学改革探索

2017-12-20 01:09梁晓
科学与财富 2017年32期
关键词:校训思政课教学改革

摘 要:校训进思政课即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重要组成部分。在对校训进行全面阐释的基础上,将校训的内涵和外延通过思政课的教学贯彻落实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之中。具体的做法是:首先认识到学生的"四个不平衡",其次把握住校训进思政课的"五个结合",最后通过"八个环节"进行具体落实,最后达到通过校训进思政课,增强学生的爱校意识,锤炼学生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校训;思政课;教学改革

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在《开展大学文化研究,推进大学文化建设,是一项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工作》的讲话中指出:“所谓校训,不过是一个大学对其文化传统、文化精神的理性抽象和认同,不同的传统、精神,不同的校训、校风,是大学展示的‘文化名片,大学绵延的‘文化基因,是它构成了学生思想和行为的不同‘文化模式。”最早对校训进行研究的为1989年单强、马广荣老师的《张謇校训拾零》一文,其后也有一些文献,对校训的研究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如刘根正老师的《高校校训:校园文化建设的明珠》等。

然而诸多学者对校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校训字义、内涵、功能、意义等方面的研究,也就是“校训本身的研究”,只有少数例如韩延明的《校训: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沃壤》涉及到校训的贯彻落实,对于校训进思政课的研究则更为少见。因此,本文具有“开创性”意义,并希望以河北传媒学院为例,研究校训进思政课的问题,从而将“校训本身的研究”扩大到“校训落实的研究”。

1 校训进思政课的作用和意义

1.1 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必须“上顶天,下立地”,才能体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和时代价值。所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上顶天”,是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途徑。所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下立地”,是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应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况。具体到本校而言,就是立足于河北传媒学院实际情况,培养增强学生对本校的爱校情感。

1.2 促进校园文化的整合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立足于校园文化,需要选取学校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事件作为教学案例,需要对学校历史文化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逻辑结构进行归纳梳理。以河北传媒学院为例,马列教学部可以与精英教育传媒集团的品牌推广部、河北传媒学院党委宣传部形成合力,共同促进校园文化的整合发展。

2 河北传媒学院校训的阐释

2.1 校训概述

校训是一个引进的舶来词,中华书局1930年出版的《中华百科辞典》,它对“校训”的解释是:“学校为训育之便利,选若干德育条目制成匾额,悬见于校中公见之地”,“目的在于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

校训是用凝练的语言,规定出本校广大师生应该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它既是一个学校办学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是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练,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所学校校风、教风、学风的集中体现,体现大学文化精神的核心内容。校训反映着学校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同时也是面向社会的精神标志,为学校起着一定的宣传标示作用。

2.2 河北传媒学院校训阐释

河北传媒学院的校训是:“传媒是社会的良知,人类的道义。”其精髓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即:传媒良知,崇尚道义。

2.2.1 传媒是社会的良知——即传媒良知

(1)教师必须以传播良知为己任。

(2)学生应成为具备良知的新型应用型人才。

2.2.2 传媒是人类的道义--即崇尚道义

(1)教师应是崇尚和传播人类道义的模范。

(2)学生要争取成为传播良知、崇尚道义的优秀的传媒人。

3 河北传媒学院校训进思政课的措施

3.1 学生特点的“四个不平衡”

学生基本状况概括为:成长道路不平衡、文化层次不平衡、政治素质不平衡、学习目的不平衡。这“四个不平衡”导致了“四对矛盾”:即“同一理论观点的理解差异较大的矛盾”、“吃不了和吃不饱”的矛盾、“解放思想与相对封闭保守”的矛盾、“政治坚定与信仰危机”的矛盾。为此,教学中要针对上述实际,努力使校训与思政课融合,做到既与时俱进,又有的放矢。

3.2 措施原则的“五个结合”

(1)教学必须与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法律、科技、军事等现状相结合。即:放眼世界。

(2)教学必须与党的现行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理解相结合。即:“上要顶天”。

(3)教学必须与国情、省情、地区情相结合。即:“有的放矢”。

(4)教学必须与校训和学生的思想实际相结合。即:“下要立地”。

(5)教学必须把育人和育己相结合。即:讲道义。

3.3 具体对策的“八个环节”

(1)教师必须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这是实现“五个结合”的基础和前提。

(2)教师必须刻苦学习,博深知识,练好内功。这是实现“五个结合”的关键。

(3)教师必须深入实际调研。将感性材料“两去两由”,这是实现“五个结合”的实践基础。

(4)开好学生座谈会和授课信息反馈会或个别征求意见。这是实现“五个结合”不可缺少的环节。

(5)注意向学生学习,做到教学相长。教师要先当学生,再当先生。切不可高傲自大,盛气凌人,更不能哗众取宠。这是实现“五个结合”的重要一环。

(6)教学要发挥两个积极性。要通过启发式教学法(讲授启发、读诵启发、讨论启发、图示启发、渗透启发)和案例及视频启发教学法以及研讨式教学法等。这是实现“五个结合”的重要方法。

(7)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课件以及课件与板书的有机结合。这是实现“五个结合”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8)不断提高授课的说服力、战斗力和吸引力。这是实现“五个结合”的具体体现和落脚点。

参考文献

[1]曾雯.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J].黑龙江科学,2017(01).

[2]喻念念.新媒体视野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研究[J].办公室业务,2016(24).

作者简介:梁晓(1980,4-),男,河北传媒学院马列教学部教师,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法理学、思想政治教育。endprint

猜你喜欢
校训思政课教学改革
校训展示墙
校训展示墙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体现“亲爱精诚”校训的三件往事
任正非捐款前先捐“校训”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