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艺术歌曲之间的差异性及启示

2017-12-21 23:05李琳琳
艺术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中德差异性艺术歌曲

李琳琳

摘 要:近年来,艺术歌曲在我国的声乐教学课程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对比与分析我国与德国不同作曲家不同题材的艺术歌曲,不仅可以拓宽声乐学习爱好者的视野,对于美声学习者的声乐学习与教学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结合历史背景、艺术形式与民族性的观点,试图探析中国艺术歌曲与德国艺术歌曲在风格与艺术形式上的差异,并探究其在声乐学习中的意义。

关键词:中德 艺术歌曲 差异性

中国的汉语与德国的德语的语音形态都具有着不同的风格与特征,把握他们不同的语音发音规律与发声特点,可以帮助我们在演唱艺术歌曲的时候更好地表达声乐作品想要表达的艺术风格,也可以帮助我们尽可能地减少因为母语习惯的干扰而导致的语音的不规范性,进而增强声乐表演者的艺术表达能力,这也是研究中德艺术歌曲的主要切入点。

一、中德艺术歌曲的差异性

1.歌唱语言的准确性——汉、德语言音位系统的差异性

“音位就是在具体语言或方言中有区别意义作用的最小语音单位”。中国的汉语是“意音文字”,是一种图形符号,也代表着语素与音节,它在表意的时候也表音。汉语也可指“普通话”,汉语的音节由声母、韵母、音调三个部分组成,声母就是打头的那个音,所有的声母都是辅音,其余的音是韵母,整个音节的声调就是音高。汉语的音节结构简单,发声响亮,音节节奏感较强,界限分明,音调抑扬顿挫,有着较强的审美性,可以很好地表达出一个人的情感。

歌唱艺术者们经常使用音位的差异来研究语音间的细微差别以及引起这些差别的原因,以此来找到影响歌唱咬字吐字的语音学的依据。在汉语中有单元音6个,分别是“e\i\a\o\u\v”,除了“a”的舌位较低之外,其他元音的舌位普遍较高,这就导致了我们用汉语唱歌时喉头的位置也会相对高一些。在德语中有26个字母,42个音素,音素作为语言最基本的单位又分为元音音素和辅音音素。德语的字母名称与发音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在拼读时一个字母往往代表一个音素,也有例外的情况:如一个元音字母在不同情况下的发音可以代表三个音素(e分别发长音、短音、非重读音时);一个辅音字母代表三个字母(s作为浊音与清浊音时);两个或三个字母代表一个因素(复合音ei、ai代表音素ai,sch代表音素“shi”),德语字母由于发音时都要把每一个辅音发得特别清楚,所以导致了其音位系统与汉语音位系统的差异。

2.歌唱语言的饱满度与通畅性——汉、德语音乐的差异性

我们中国人经常讲究唱歌要追求“字正腔圆”,“字正”就是要把元音与辅音唱正,“腔圆”就是要求把元音字母的状态保持稳定。

德语的发音器官相比汉语发音要更为急促与紧张一些,吐字咬字的时候嘴唇与牙齿的力量是非常集中的,嘴唇的力量要更具爆破性,发清辅音时做到吐气有力,精准而有力,发浊辅音时要做到声带的充分震动。能否将德语说得漂亮也是取决于嘴唇的力度。

3.歌唱语音的节奏歌唱语音的节奏——汉、德语音的音调与重音的差异

“音节是语音的最基本单位,有元音才能构成音节。汉语音节(字)的结构比较简单,除声调外,只分声母和韵母两个部分,而且辅音较少,元音占绝对优势,并且元音或次元音结尾占极大多数,只有少数以鼻辅音结尾。由于鼻辅音也属于浊辅音一类,所以汉字逐个发音都带有乐音性质,听起来响亮清晰,若加上平仄的交叉搭配,容易构成语音韵律的音乐美”。由于汉语的辅音都必须出现在字首(n,ng除外),就韵母来讲,又有韵头、韵服、韵尾之分,汉语的这一特性也会给字音连读造成一定的困难,唱歌时也会多多少少受到一些影响,尤其是用我们汉语拼音去进行美声唱法的时候,汉语的发音比德语比起来要显得很不占优势。经过一些总结,如果用汉语演唱美声唱法,想要使声音丰满,条件有三:(1)咬字头要求:准、猛、快;(2)字腹咬字要求:韧、稳、圆;(3)字尾收声时要求:轻、柔、短。

从传统的意义来讲,汉语发音位置是存在于我们喉、舌、齿、牙、唇五个部位的,它们对于阻挡气流为歌唱咬字提供动力发挥了很大作用,与歌唱时的气息也是密切相关。如果合理地处理好这种挡字力量与呼吸关系的话,会对我们的声乐学习及演唱有着很大帮助,并增强艺术表现能力。正确的咬字建立在呼吸基础之上,字头的力量灵活使用能促进声音的丰满和流畅。

在德语中,每一个音都要非常清楚地发出来,这也决定了德语读起来语气比较生硬、缺乏柔韧度的特点。

4.歌曲创作历史背景与人文背景的差异

德国艺术歌曲与中国艺术歌曲无论是从创作的历史背景还是人文背景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社会环境的差異。两国艺术歌曲的产生时期都处于社会的动荡期。德国人民在长期的封建主义压迫中,亟需精神的自由与解放,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促进了欧洲的文艺思潮运动,浪漫主义运动的展开加速了欧洲封建主义的没落。中国的封建注意时间更长,人们对新式文化的渴望更加强烈,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迫打开国门接受各种新鲜的事物与意识形态,很多爱国青年志士纷纷出国留学,为的是学习西方文化与先进的技术。从学堂乐歌开始,中国艺术歌曲开始出现了萌芽期,很多西方的音乐被加以中国诗词,于是出现了中国的艺术歌曲,这种作品的出现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新的活力。艺术歌曲体现的是一种自由情感的追求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动荡的环境下形成,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展变化,产生了不同的思想与内涵。

以舒伯特和舒曼为例,舒伯特的声乐套曲《冬之旅》描写了爱情故事,但是都在现实的残酷打压下,爱情遭到背叛,生活也非常艰辛,有深刻的哲学意味。舒曼的歌曲《献词》是他专门为自己爱人克拉拉所作,歌颂了自由和爱情。而在中国,歌颂爱情的艺术歌曲是很少的,笔者甚至没有找到像舒伯特那样专门歌颂音乐,赞美艺术的歌曲。中国人讲究“借景抒情、以物言志”,很少有注重刻画人物内心的作品,更不会像《纺织车旁的格雷琴》中的那位少女一样,为了得到心爱男人一个吻甚至可以为此死去。中国艺术歌曲更多的是关于历史和政治的,尤其是顺应时代的一些带有政治性色彩的歌曲,如:《我爱你中国》、《在希望的田野上》、《嘉陵江上》、《松花江上》等。也反映出了人们信仰的差异。

语言的差异。德语属于日耳曼语系,奥地利与德国都讲德语,中国人讲汉语。德语的逻辑性很轻,准确且有序,在语言中有着明显的主音与重音,同时子音的发音力图准确且清晰,说起话来抑扬顿挫,气势感很强。这些语言的发音特点也导致了德语给人的感觉是生涩的,僵硬的,话语间带有强烈的德国严谨与稳重的民族性格。德语中元音一般是成双成对的长短音,规则性极强,且长短音的读法也有着明显的区别,也就是发音的开口与闭口时间不同,程度不同,这也是德语与其他语言不通的显著特征之一。德语的这些发音特点塑造了德语艺术歌曲的明显特色。

汉语和德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类言,无论是从拼读上来讲还语言的风格特点上来讲,二者具有很大差异性。中国的汉语由声母、韵以及调组成。汉语依靠单音节表意文字,发音中不管是有多少个音,最终拼合为一个音节,这个音节有固定的汉字代表,而德语则需要每个元音与辅音都需要发音到位,且必须发音准确。

二、基于中德艺术歌曲差异性的启示

由于中国艺术歌曲与德国艺术歌曲在历史背景与文化背景下的差异,导致了同类题材的作品数量与质量都出现了比例不均的现象。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艺术歌曲中爱国题材的作品占有很大的比例,由于信仰的不同,在德国艺术歌曲中,德国诗人对爱情的描写与表述相对来说更加直白与袒露,中国的艺术歌曲中描写爱情要更加温婉与含蓄一些。由于中国的艺术歌曲需要在重视中华民族的历史背景与汉语的咬字归韵上进行,而德国艺术歌曲需要在了解作曲家生活的时代背景与德语精准的发音的基础上进行的。

中国的诗词与西方的歌曲的表达中韵味截然不同。在中国的传统审美观中讲究的是一种意境的塑造,中国的诗词作品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意境是艺术创作者的主观感情的表露,同时也依赖客观实物的支撑与升华,强调情景交融。西方的文学则更加强调个人的心理描写,表述更加直白与透彻,中国文人讲究“含蓄”二字,同样是对待爱情中国人会说:“我住长江头君尾”,德国人说:“来吧亲爱的,不要迟疑”。

纵观不同题材的中国艺术歌曲与德国艺术歌曲,我们不难发现,学习艺术歌曲不仅可以使我们学会欣赏美的意识,它对于我们声乐学习者与教学者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如何打造出具有我们民族特色艺术歌曲也是现在文艺工作者们身上担负的重要的历史使命。中华民族拥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虽然在近代时期我国有着一段屈辱的历史,外列强入侵和文革期对历史文物的破坏使得我国艺术创作处在滞后状态,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力的增强与主席对于文艺者工作重视,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优秀作品呈现。

除此之外,中国的美声学习者们也需要拓宽一下自己的思路,多向大师们学习,要多参加歌唱活动,多思考,多学习歌唱家如张权、范竞马、莫华伦、斯义桂、张丽萍等人演唱艺术歌曲的狀态,并学会欣赏不同歌曲家的演唱风格,归纳并探索出属于自己的舞台表演风格。身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我们有义务将自己民族的文化精髓发扬光大,使其闻名于世界,这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身上所承载的历史使命。声乐学习者们要努力掌握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艺术歌曲,多做一些储备,也要学会在自己的专业学习上做到专注与忘我,不被社会上的浮躁环境影响,多去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多去理解国外的作品,把两者的优点做到融会贯通,将会更好地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与审美,对自己的声乐演唱与教学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郑茂平.声乐语音学(第七章) [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2]杨丹丹,潘龙瑞.浅论中德艺术歌曲之比较[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 10 (34):5.

作者单位:沈阳音乐学院大连校区

猜你喜欢
中德差异性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望终南山》的演唱分析
“拨乱反正”时期的艺术歌曲创作
鼓乐活动中德艺融合教育的实践探索
发扬中德传统友好 推动两国关系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写在中德建交45 周年之际
因材施教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初中英语差异教学可行性探究
英汉谚语差异性的研究与探索
谈艺术歌曲《忆秦娥·娄山关》的钢琴伴奏
浅谈黄自艺术歌曲的民族性
花开的声音 身心的交响——“2014中德合唱大师班”培训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