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传统阅读的必要和对策

2017-12-21 19:36张玲丽
速读·中旬 2017年12期
关键词:回归阅读传统

张玲丽

摘 要:“阅读是整个教育的基石”,阅读教学就要突出基石的特点,但长久以来,阅读教学好像落入一种俗套之中,语文老师们趋之若鹜地使用“超文本阅读”方法,课堂阅读教学热热闹闹,或展示画面,或播放音乐,或推出图例,过于追求课堂阅读的外在形式,而忽略了阅读教学本身的目的。虽然超文本阅读有它不可替代的优势。那么,回归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就成为必要,寻找相应的对策也就成为了必须。

关键词:阅读;回归;传统;对策

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无可置疑。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教育协会副会长朱永新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强调:“阅读是整个教育的基石。”这也许是把重视阅读提高到了一个更高的平台。作为一名中学语文老师,我也许可以把这句话解读为:阅读是基石,就是最基础的教育;阅读是基石,就要能承重,不浮華;阅读是基石,就要扎扎实实地磊砌,而不是一味地在阅读教学中追求形式,甚至是追求功利。

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普及与运用,一种新的阅读方式——超文本阅读,越来越多地介入到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所谓超文本阅读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学生阅读的文本从单纯的抽象的文字扩展为图像、声音、三维动画等多媒体,从而实现完成阅读的过程。

在很多课堂阅读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教学过程:师生共同面对一篇课文的多媒体进行超文本阅读,教师确立阅读的重点、难点及目标,学生随机交互式访问阅读,教师或推出图像、或展示画面、或播放音乐,并加上课堂巡视,适时点拨,好像是学生阅读时的帮助者和指导者。师生围绕课文的重、难点及教学目标开展讨论、交流,加强阅读的认识、理解,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课文内容,学生独立完成迁移、运用的任务。一堂课下来,又是音乐、又是画面、热热闹闹。

对策之一:强化诵读,品味、领悟语言本身,回归传统阅读教学的精彩。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速度,积累学习的语言,主要依靠学生的阅读实践。图像、声音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的兴趣,让学生迅速获得鲜活的感性认识,但无法取代对语言本身的阅读、吟诵、回味。

我们传说的阅读教学十分讲究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师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文选》烂,秀才半”等就是证明。学习语言要注重各种语言现象的积累,仅靠欣赏图画,泛泛看文章或专注于分析字、词、句等语言片段是行不通的,必须让多篇典范的文章烂熟于心,在脑中扎下根,积累才可靠,语感的把握也才是切实的。诵读对于熟悉教材,体味语言,学会表达均有其积极的独特作用。如上传统名篇《春》,借助超文本阅读可以展示结构图例(盼春、绘春、赞春),展示绘春五幅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的精美春景,但这些结构、图像、音乐是僵化的,缺少灵性的。如何让学生把握文本的风采格调、层次脉络、语言表达韵味以及作者的心潮起伏,必须反复诵读、品味。“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反复诵读,才能体味春草的形态、质感、颜色,春草的可爱啖于口中,春草的灵性跃然眼前,比图像强多了。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咀嚼回味,不但了解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的精致、典型,更强化了对这五幅图的认识、理解、记忆。这种诵读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那些原来在看图、听声音中不甚理解的东西,就是对于那些原来自认为理解了的东西,也加深了自己的认知和理解。这种认知与理解是有个性的,有特点的,求得其中精旨妙义的,而不是僵化的,固定的多媒体展示。

对策之二:强化个性理解,磨亮等生的思维之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个性,而课堂上展示的图例、图像等肯定会约束学生的个性,因为它是呆板的、固定的、没有想像空间的,必定防碍学生阅读个性的张显。当然注重个性阅读理解,又不是天马行空,不受约束,而是始终围绕文本,忠实于文本,激活学生的想像空间、创新能力,对文本的阅读欣赏有个性化的解读。如阅读《满井游记》,摆脱了图像,声响的束缚,学生心中自会有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春景。并且层次不同的学生,他们心中的满井初春景物也各不相同,正如一千个读者心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磨亮了思维之剑的学生,自然会有欣喜给你,“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知之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只是居住在城里的人还不知道罢了。”学生还会有这样的理解:“城居者”,既可以是“居住在城里的人”也可以是“官场之人”、“读书之人”、“市井之人”……那么,这个“城”就与钱钟书笔下的“城”有了异曲同工之妙,尽管学生们不一定读过《围城》。在这样的意义下,“春”不是也有了创新意义吗?教师要敏锐地发现学生中的不同意见,善于引导、归纳、提示、质疑,使学生的思考趋于明朗,以培养,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文章的阅读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目的。

对策之三:加强审美关注,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怀,升华文本的实质。

文本的阅读、分析,可以对绚丽多彩的文学形象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还能对高山长河、云影天光、鳞潜羽翔、寒来暑往,蝶舞虫鸣、鸟语花香等自然万物产生精彩的审美体验,就会逐渐培养出学生的欣赏之情,怜爱之心;培养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喜悦,以及淡泊名利、卓越搏大的胸襟;培养出优美的情操。阅读可以让学生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洁的人,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人。如阅读《桥之美》这篇说明文,文章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从独特的角度,发掘了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一座桥与周围景物怎样的构图才是美的:与周围景物搭配和谐;块面、长线、曲线形成对比;桥与流水相交,富有形式上的变化等。我们阅读时不但要明白文章的内容,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不仅让学生学会怎样欣赏“桥之美”,还能用这些方法适用于其它的审美活动,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而多媒体展示的图像等往往只是一晃而过,泛泛浏览,为阅读而阅读,缺少审美定位,没有在学生心中形成美的印象,就更谈不上对它的审美关注了。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教师首先要能发现文本中美的渗透,美的内涵,才能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美的内容,美的存在。潜移默化,就会形成一种能力。我们就会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一草一木、一亭一台、一河一船,甚至一人一影,皆是一种风景。陶冶情操,培养情怀,便不再是空话。endprint

猜你喜欢
回归阅读传统
少年力斗传统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