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

2017-12-21 16:37张燕
速读·中旬 2017年12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经济快速发展,对大学生的就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西藏高校全面告别计划分配制度已经11年了,但是由于区内的特殊情况和近年来扩招的因素,西藏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西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就业思想上容易产生各种问题。就业过程中的问题与思想政治教育密不可分,鉴于此,西藏高校应在社会主义价值观为统领和指导下,结合西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认真分析和研究梳理西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加强和改善西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促进西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质量和效率,引导西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重要意义。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高校大学毕业生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在内地省份普遍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比西藏高校早了10余年。由于西藏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直到2006年西藏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才进行改革,当年,西藏的专科毕业不再计划分配,本科生计划分配,自2007年起除部队生源外,本科及以上毕业生也不再计划分配,均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西藏是我国最后一个告别大学毕业生计划分配的省份,这也给西藏少数民族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业制度改革实行已有11年之久,尽管在国家,西藏政府的就业政策帮助下,西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还是很难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势,因此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问题出现的严重程度与西藏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密不可分,思想政治教育是就业指导中的重要内容,就业指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针对西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特殊的文化背景、宗教、风俗习惯及学习成长环境下等方面形成的思想和心理特殊性,如何引导西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促进西藏少数民族大学生充分就业,西藏高校德育工作者要把毕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帮助西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调整好心态,引导西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适时转变角色,尽快融入到社会中,从而实现人生价值。

一、西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中思想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问题

不能客观的认识自己;不能从客观实际出发,正确地认识职业;不能客观、清醒、全面的评价自己,对自己的职业目标、需要、价值观及自身特点等没有明确认识。在就业时,不能正视自己的不足。在求职过程中,过分强调个人需要,不考虑国家与社会、家乡的需要,把职业分为三六九等和高低贵贱。

(二)就业观念滞后,缺乏独立意识

一是随着全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深入改革,西藏高校逐步建立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个人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取消了毕业生的计划分配制度,然而由于就业观念滞后,西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很大程度上与其他大学生一样,就业期望值过高,自身职业定位不准、理想与现实脱节。大多追求的是社会地位高的、工作条件好的、经济收入多且稳定的职业和工作岗位,不愿到基层、偏远地区、艰苦行业或不敢去企业工作,认为不稳定,缺乏安全感。二是过度依赖国家、学校和家庭的消极等待观。西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活的自然地理条件较差、教育水平较低,陈旧思想严重,市场竞争意识、创业意识淡薄。西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大学得益于国家对少数民族考生的优惠政策,学生及其家长已形成了大学毕业后国家分配工作的观念,把就业寄希望于国家统一安排。仍抱有享受国家民族政策“等、靠、要”依赖思想,从而影响了他们的自主择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在求职过程中,一直偏于考公务员,认为只有到公務员岗位,才有“铁饭碗”。所以在就业理念了上存在“宁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当科员,不到中小企业当骨干”的误区。为了鼓励引导毕业生服务基层,到艰苦偏远地区就业,在西藏实行毕业生基层就业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但真正能够扎根基层的毕业生很少。急需毕业生到基层和偏远山区就业。四是过于偏重的家乡情结。受宗教活动、择偶成家等方面的影响,都选择回到自己家乡。由于西藏经济发展欠发达,给毕业生提供的就业岗位、就业机会单一,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西藏少数民族大学生择业空间,价降低了流动性,影响了西藏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充分就业。

(三)心理素质问题

一是自卑与保守心理。由于客观原因,西藏的教育水平要落后于祖国内地,这也从客观上决定了西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自己评价偏低,缺少自信,底气不足,没有勇气大胆自荐和展现自己的实力。同时不敢把自己推向人才市场,害怕竞争,缺少风险意识,再择业时考虑过于慎重和保守,对于竞争强、有风险,有挑战性的职业和工作岗位不敢去尝试,更不要谈创业了。二是盲目从众和攀比心理。在择业过程中,没有自主意识,盲目听从或跟随别人。盲目追求热门职业,如:“公务员热”。同时在择业过程中有很多不知的机遇性和偶然性。不从自身实际出发,不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渠道,总以别人的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盲目攀比,最终往往顾此失彼,错过了成功就业的机会。三是过于紧张、焦虑不安的等待心理。部分西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显于过于着急,认为一毕业,就应该有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这样回去在亲人、朋友面前才有面子,有光彩。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毕业后,着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因此,情绪始终处于亢奋状态,特别是看到周围同学已经找到稳定的工作后,心理更是焦躁不安。因急于求成而缺乏理性,往往事与愿违,给自己带了许多麻烦、心理困扰与压力。四是心理承受能力弱,抗挫能力不足。就业一但受挫,不能及时调节好自己的心理状态,也不会从挫折中总结经验教训,找出自己的不足来获取下一次就业成功。而是一蹶不振,陷入自卑、自怨和苦闷、焦虑、失望的情绪之中不能自拔。尤其是在多次求职失败时,悲观失望,心灰意冷,丧失斗志,甚至自暴自弃的念头。endprint

二、西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中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西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在就业过程中思想上出现了很多问题,尽管国家、政府出台了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实行优惠政策,但是西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自主择业意识薄弱,竞争意识不强,无法快速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势。需要加强西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思想政教育引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使他们充分就业。

(一)“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

“四观”是指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是指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指导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形成的对祖国的人口、领土、政府、主权、历史、经济、文化、政治制度等系统的看法和根本观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对民族、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集中体现在无产阶级政党观察和处理民族问题、制订民族政策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对宗教和宗教问题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马克思主义对文化的本质、文化的社会功能和地位、文化发展的规律以及文化具体内容的认识和文化建设思想的总和。通过加强对西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让学生把“四观”从认识层面转化到行动和信念上来。促使学生认清当前就业形势,处理好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利益关系。尊重主体需求,引导学生自觉把个人需要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并寻找两者的最佳平衡点。以社会需要为己任,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找准社会定位,选择能发挥自己能力并能为社会做出尽可能大的贡献的职业和工作岗位。

(二)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是指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作为西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和其他大学生一样,走上工作岗位从事一定的职业时,就应遵守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虽然职业道德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可就全社会来说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其基本要求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职业道德教育是西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高校中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有关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对刚进入大学校园的学生来说,他只是书本上的理论,具有笼统性。西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毕业时,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更加实际贴切。针对西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充分发挥职业道德教育的积极作用。重点要加强诚实守信教育,促进西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诚信就业,诚信做人和公平竞争。提高西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为走上工作岗位,参加西藏建设做好充足准备,展现其职业精神风貌,为西藏的和谐稳定和民族团结提供保障。

(三)成才教育

高等教育首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西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经历了大学四年的学习,虽然具备了一定的成才基础,但仍然需加强成才教育。有部分西藏少数民族大学生认为只要一到工作岗位上就不要再学习了,他们学习只是为了就业,引导他们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持久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更好的适应学习型社会的需要。作为刚刚走出校门的青年人,要自觉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勇于到基层和艰苦的地方锻炼,要敢于创业,加强他们的创业意识教育。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创业更有利于实现自我人生价值,这样可以更合理地配置人才资源,推动西藏经济的发展,要教育学生明确什么是创业,如何根据自身条件去创业,避免盲目创业。

(四)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西藏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西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為重要。在就业过程中西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应引起西藏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针对西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自卑,焦虑,烦躁、嫉妒等心理问题。在西藏高校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分别从求职礼仪与应试技巧、求职准备、择业心理与能力提升、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创业准备与实践、大学生就业形势、就业程序与权益保护策7个方面进行教育。其中择业心理与能力提升能够教育指导他们化解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自觉地调适心理,增强自信心,是西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客观地认识自我,正确地认识社会,保持心理健康,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五)感恩教育

西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积极创建大学生就业创业平台,努力扩宽学生就业渠道,不断完善就业创业帮扶举措,大力宣传各项就业政策,党和国家也为帮助西藏大学生顺利就业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作为西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是直接的受益者。对他们应该要进行感恩教育,通过感恩教育,使西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爱祖国、爱西藏、爱母校、爱老师、爱父母,学会知恩、感恩、报恩和和施恩。自觉履行责任和义务。可以进一步培养西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和民族荣誉感和认同感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形成服务祖国,服务西藏的奉献精神。感恩教育对于培养西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健康积极的思想品质,高尚的人生理想,促进个体健康发展保证西藏和谐稳定发展和民族团结也有着十分重要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共西藏自治区教育工作委员会,西藏自治区教育厅编.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教育概述[M].西藏人民出版社,2005,3.

[2]陈军.论大学生就业环境转变中的毕业生思想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4).

[3]苗相甫,杨浩文主编.道德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

作者简介:

张燕(1988—),女,汉族,江西抚州人,现为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endprint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
现代大学制度下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创新方向
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调查研究
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新媒体视域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