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订单培养研究

2017-12-24 08:09陶琳张丽丽温贺宝王卫斌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新商务周刊 2017年16期
关键词:订单京津冀区域

文/陶琳 张丽丽 温贺宝 王卫斌,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依托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订单培养研究

文/陶琳 张丽丽 温贺宝 王卫斌,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地方高职院校的技术资源和人才的支撑,京津冀地区是中国的人才资源聚集的重要基地,其人才培养能力、人才资源的规模和素质在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但人才资源的结构、素质与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的不相适应,高层次人才不足以及吸引人才的环境欠佳势必危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的后劲,因此在此背景下要实现区域经济建设与地方高职院校良性互动,找到地方高职订单培养与区域经济科技和社会结合点,从而为区域经济与高职院校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提供动力,注入活力。

京津冀;区域经济;高职教育

京津冀区域处在我国东部和中部的结合地带,该地区发展对于缩小我国东西、南北间的发展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 因此,高职订单培养对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支撑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1 区域经济与地方高职院校订单培养的关系研究

地方高职院校的专业技术资源和人才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强有力的支撑,而区域经济发展能对地方高职院校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依托,区域经济与地方高职院校体现了协调互动的辩证关系。所以要发展区域经济,离不开优质的人力资源,而人力资源的的形成离不开教育特别是培养高级技能人才的高职教育。我们需要大力发展地方高职教育订单培养,使地方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联系与契合,高职订单培养是区域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发动机”和“能源库”,建设具有人力资源优势的经济区域和创新型经济区是京津冀现阶段的奋斗目标,首先要实现高职教育大区向高职教育强区的转变。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强大功能,地方政府和经济组织应为高职院校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

2 京津冀地区经济现状及其对高职订单培养的需求

总的来说,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差异已经很突出,这使得三地的产业布局、企业发展在人才利用、技术、金融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态也存在较大差异,产业对接存在断带,这种状况可会加剧不平衡的恶性循环。区域经济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经济构成,要求区域间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与之协调。要发展区域经济,就需要大力发展地方高职订单培养,并使地方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联系与契合,而地方高职教育是实现区域经济梯度转移的关键。可见,高职院校教育资源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高职院校订单培养发展和区域发展的良性互动,既能充分体现高职院校的社会价值,也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内在要求。地方高职院校要理性地审视自身的定位与特色发展,把服务地方视为“身边责任”。

3 津冀区域高职教育现状分析

高职教育总规模(在校生数)是反映高职教育发展的绝对数量的指标,通过这个指标可以反映京津冀区域高职教育的总规模。

在京津冀区域中,只有河北的生师比比全国的水平稍高,北京、天津生师比都低于全国水平。生师比高,教师负担的学生多,教师的工作任务重,教师的教学质量就难以保证;反之,教师负担的学生少,教师的工作任务就轻,教师的教学质量就不受到影响。在全国范围内,相比较之下京津冀高职院校教师的负担不重。

只是在京津冀三个省市中,北京、天津两市高职院校教师负担要低于河北省高职院校教师。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河北省高职院校教师比较紧缺,需要引进人才。

4 高职院校订单人才培养为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对策

4.1 形成梯度培养模式

京津冀在高职订单培养方面应突破区域界限,正视京津冀人才梯度,建立不同层次人才运用机制。固然,高层次人才每个地区都求之若渴,然而京津无疑优于河北,对高层次人才有巨大的吸引力,急需人才和高尖端人才培养方面,可以利用京津著名研究型大学和研究院进行培养,从而形成第一梯度。利用京津冀高职院校进行订单培养,这是社会普遍适用人才,数量大,社会需求量也大,从而形成第二梯度。第三梯度是专才培养,由职业技术学院和职业培训基地来完成。河北省应利用这一契机,大量设立职业技术学院和职业培训基地,发挥地方优势。此外,企业也可以加入此行列,利用剩余资金办学,这样既使资金发挥作用,同时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培养所需人才。

4.2 建立京津冀高职院校订单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保障机制

由于高职教育资源分布与资源配置的不匀衡,不同区域非均衡化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内经济一体化发展成为高职教育区域合作的主要动因。因此,高职教育统筹、均衡和协调发展成为高职教育区域合作首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高职教育要更好地服务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就应保持政府、高职院校、区域社会之间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互动性,合理构建政府的统筹协调机制、高职院校的合作共赢机制、服务区域的效能评估机制,使三者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的互动循环发展模式。通过这个模式,使得高职院校在政府和区域社会的共同协助下,达到高职院校服务区域发展效能的最大化,真正实现高职教育与区域的协同发展。

4.3 构建京津冀高职教育订单培养资源共享机制

目前,京津冀一体化的鼓励政策力度较低,合作层次不高,除了一些比较小的项目,跨省市的合作项目很少,对区域经济发展带动作用不大。建立高职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由学校到社会,由民间到政府,由科技到经济的逐渐融合,或许是促进区域一体化进程的有效切入点。构建京津冀高职教育资源共享机制,从教学资源共享、科研资源共享、毕业生就业信息互通。河北省临近京津,交通便利,然而,便利的交通并没有促进京津对河北的辐射,反而由于京津与河北经济水平的差距,使人才流向京津,出现倒流。人才资源共享机制是河北省解决高层次人才短缺的重要手段。其他层次的创新型人才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满足其物质与非物质需求,在其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促进河北经济发展,同时也能尽量降低成长为高层次人才之后流失的机率。

[1]王伟哲.京津冀职业教育资源差异及合作机制研究[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16.

[2]张少锋.衡水市中等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2015.

本文项目: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河北能源职教集团服务京津冀区域发展研究》,项目编号:GH172020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订单京津冀区域
春节期间“订单蔬菜”走俏
订单农业打开广阔市场
分割区域
“最确切”的幸福观感——我们的致富订单
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向纵深推进
京津冀协同发展
区域发展篇
京津冀一体化如何实现1+2>3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