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资金融机构优劣比较研究

2017-12-24 17:56王志平光大证券象山营业部
新商务周刊 2017年19期
关键词:外资银行中资外资

文/王志平,光大证券象山营业部

中外资金融机构优劣比较研究

文/王志平,光大证券象山营业部

随着中国加入WTO,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的业务也逐渐扩展,最终也必将成为中国金融机构强大的竞争对手。在中国现在的国内市场上,应该清楚的认识到中外资金融机构并存的局面已经形成,因此我们需要深入细致的分析双方金融机构的优势和劣势,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知己知彼,中资金融机构才能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扬长避短,不断发展完善。

中资金融机构;外资金融机构;优劣

1 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2006年12月11 日,中国金融业全面履行对外开放的承诺,外资金融机构将与中资金融机构一样,在中国境内享受同等待遇。至此,中国金融业所获得的五年过渡期已经结束,在五年间中国金融业整体上已经取得了差强人意的成果。以中国银行为例,我国的国有银行已经进行了组织结构、经营模式等一系列的改革,而且国有银行中的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也相继上市。与金融业相配套的信息技术也取得了很大发展,信息技术的支撑计算机技术也取得很大发展。但是也应该清楚认识到外资银行在中国占据着20%的高端市场这一事实。这从中国保险业就可以看出端倪,大部分高端客户都被外资保险公司拉走。中国的金融业面临严峻的考验和竞争,怎样在与外资金融机构竞争中保持优势,这需要认真审视双方金融机构的优劣式,扬长避短在竞争中发展完善,实现从并跑到领跑的跨越,本文研究以银行金融为例。

2 中资较外资金融机构优势

2.1 本土优势

中资金融机构立足于国内经营,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只要不断提高服务水平,老客户就能保持持久的业务关系。而国外的金融机构想要充分的了解中国的政策、法规等可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并且外国的金融机构没有或者很少有国内的客户,对于刚进入的外资金融机构来说可能还会面临很大的决策风险。例如加拿大的皇家银行相对于其他外资银行来说进入中国的时间较早,但是在中国开设的分行最后以失败告终,由此可见,不是所有的国外金融机构都能成功进入国内市场。

外资银行要在中国注册成为外资法人银行,使其具备母行的优势,短时间内难以实现。这段时间也是中资银行的机会。此时引进国际先进理念、体制、方法、技术,把握本土资源,建立预警机制,通过应用系统的数据挖掘、客户的风险管理以及其他IT技术,及早预防、发现和规避风险,中资银行不会败给对手。

2.2 市场优势

目前,外资金融机构在内地大部分还是“一市一行”的情况,基本没有分支机构及同城营业网点。而中资金融机构有厚实的客户基础和庞大的经营网点,以国有银行业为例,国有四大银行中的商业银行就有13.9万家营业性机构,这是外资金融机构无法比拟的。

其中,中国工商银行成立于1984年,是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拥有着中国最大的客户群,有大概1亿个人客户和810万法人客户。全行拥有2.2万多个营业网点和40余万名员工。

此外,中资银行类机构的存款约占99.4%的市场份额,其中4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总存款额占82.3%的市场份额,并且外资银行的总资产只占跨国内地资产的2%。

2.3 金融实力

英国《银行家》杂志指出,中国建设银行2005年10月在香港成功上市后,筹集90多亿美元,使其以356亿美元的一级资本居亚洲银行榜首,在全球1000家大银行中排名也由去年的25位上升到第11位。中国银行2005年居亚洲银行榜首,在同年6月份香港公开上市,筹得97亿美元,成为过去六年来世界上最大的一起上市交易,这足以使改行恢复第一名。另外,同年7月份以在境内成功上市,又筹集了一部分资金。

3 中资较外资金融机构劣势

3.1 高端业务少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使企业持续生存下去,我们必须强调企业产品的多样化,但是,通过研究观察我国众多金融会发现,各机构所推出的金融产品并没有质的差别,例如,在银行业中大多数的机构在个人存款业务上都是按期限、利率的不同所划分的个人存款业务。在贷款业务上新推出得相关金融产品极少,而住房的分期付款业务,手机、汽车等消费品贷款业务等也是近年才推出的新型金融业务,而外资金融机构的业务相比较而言会更为多元化。

中资银行在产品上存在的突出难题是原创产品少,产品开发慢。目前,中资银行在产品开发上,不是向外资银行购买的,就是在外资银行成熟产品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而来的,或者,索性给外资银行做产品代销。

3.2 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手段和工具

国际金融领域动荡不安,汇率和利率波动频繁,给金融机构带来巨大的风险,西方的金融机构相应推出了一系列防范汇率和利率风险的金融交易工具和金融产品,如金融资产债券化。另外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对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并没有较强的意识,并且金融机构对风险的预测和处理的随意性较大。

3.3 国际业务较少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外资金融机构纷纷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对于企业用户来说,大多数优质用户都有国际化经营业务,这些用户需要的不仅仅是贷款、结算,更需要全球范围内兼并重组方面的金融服务。到20世纪末,全球银行海外资产占总资产50%以上的银行有9家,最高的渣打银行有70%以上的海外资产。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国际知名银行一体化步伐也随之加快。我国的国有银行就资本总量上来看,到20世界末国内已有9家银行进入世界银行1000强之列,相较于巨大的资本总量来说,国际业务规模较小,且大部分集中在国内金融市场。

3.4 品种单一,范围较小

通过观察、研究国内金融市场会发现,我国的金融机构所推出的金融产品普遍具有的特征是,品种类别少、涵盖范围小,并且主要是个体和法人的存贷款业务。相比较而言,国外金融机构所推行的金融产品,包括代存款、投资、股票、租赁等众多金融产品。国内众多银行非贷存款金融产品收益,一般占据总收益的2.2%左右,而外国银行占55%左右。

4 外较中资金融机构优势

4.1 规模优势

我国对于外国银行在国内开设分机构的规定是,金融机构一年的业务总额达到300亿元以上,对于国内的特别地区业务总额也至少要达150亿元以上。因此,在中国开设分机构的外国金融机构大都是世界著名的金融机构,这些金融机构的资本实力毋庸置疑。其中,美国花旗金融机构的资本总额达7100多亿美元,而中国的四大国有银行的资本总额是7000亿美元左右。这些世界著名的金融机构有着很强的融资能力,而这些是中国的金融机构无法与之相比的。

4.2 业务优势

外国的金融机构有着先进的设备、先进的信息技术、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推出的金融产品普遍显示出全球化、人性化、大众化、高端化的趋势,并且在金融技术创新和金融产品创新等众多金融领域长期处于领跑地位,因此,相比较中国的金融机构,外国金融机构推出很多高端金融业务,如担保、投资优化、业务代理、金融中介等。外国金融机构凭借先机的技术、管理优势与很多大型公司保持着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争夺国际优质的金融业务。

4.3 管理优势

外国的金融机构有着先进的管理方法、舒适的工作环境、较高的薪资,对于我国国内的金融行业的一流人才有较大的吸引力,致使我国金融行业的一流技术和管理人才大量从国内金融机构辞职跑向国外金融机构谋取职位。以20世纪末为例,外国金融机构年薪14万左右,而国内金融机构人均工资仅2.4万元,导致在外资银行高级管理人员中中国公民有169人,其中,原中国各银行的职员有32人。

外国金融机构在高端业务和有序运营的背后,支撑金融机构的是先进的管理方法,举例来说,外国金融机构将难度大、风险大的金融业务,如资金交易、租赁和金融相关产品等的交易,不是在分机构、中介那做,而是集中由总公司来做,这样通过集中化高效的管理有效地降低失败率提高成功率。

5 外资较中资金融机构劣势

5.1 业务范围限制

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受到极大的限制,只有部分银行能从事有限的人民币业务,而且外国银行的人民币存量并不大,不能满足外国企业在国内越来越多的贷款业务,只有眼睁睁地看着中国银行抢占外国金融机构的人民币贷款业务的市场份额。例如在上海外国金融机构中目前人民币的存量来源主要是同行转借市场,20世纪末,上海一家大银行给外国金融机构的人民币转借额达到了214亿元。这就导致外国金融机构人民币相关业务的起点成本较高,利润极低。因此在短期中资银行直接面临竞争的领域有限。

5.2 设立分支机构的限制

在中国正式加入WTO后,已经允许外资金融机构在对外开放的城市中选择开设分支机构地点,但是,如果想在对外开放以外的城市开办分支机构,中国政府对此行动还有其他的法律和标准。

5.3 产品不适应问题

由于金融不简单只是一种技术商品,也是一种社会商品,必须扎根于特定的土壤之中,必须适应特定土壤本身具有的大环境。例如,文化、环境等方面的不同会使外国金融机构推出的金融产品在国内市场上不被接受。例如保险业务,在国内儿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与责任,子女就是父母老年的保障,在国外,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没有强制的赡养关系。外国金融机构进入国内市场后,在金融产品的研发上更多是文化上的结合及在文化结合基础上的创新,而不是照搬照抄。而外资机构对中国市场的了解需要一个过程,外资的资本运作经验需要适应于中国的资本市场,同时,又由于国内政治大背景和社会大背景的影响,外资金融机构需要比中资金融机构有更多的政治风险。

[1]黄达.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宋文昌.国内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竞争力比较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3).

猜你喜欢
外资银行中资外资
起底中资房企海外债
中外资管合作大有可为
人民币债券为何持续受到外资青睐
中资美元债券责任管理:流动性压力下的主动应对
外资进入A股:用其“利”防其“弊”
20条稳外资措施将出台
与外资银行同行
本 期 导 读
本 期 导 读
外资银行适合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