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微观效应的理论探析

2017-12-24 17:56周旭丹
新商务周刊 2017年19期
关键词:盈利性证券化流动性

文/周旭丹

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微观效应的理论探析

文/周旭丹

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微观效应具体表现为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三性”,即流动性、安全性以及盈利性的影响。本文基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动因和现状,从理论上对信贷资产证券化和我国商业银行的“三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研究结论:信贷资产证券化能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但不构成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主要动因;信贷资产证券化能增强我国商业银行的安全性,并改善盈利性。

信贷资产证券化;商业银行;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

1 引言

资产证券化起源于美国,最开始出现是为了提高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银行正处于由储贷结构错配导致的危机之中。当时所罗门兄弟公司的交易员刘易斯·莱奈瑞(Lewis R anieri)发现,政府担保或民间发行的房贷担保证券收益和风险都极低,然而如果把几千张房贷组合打包一起买,可以在保证风险仍然极低的情况下大量提高收益,因为没有人会不付房贷。于是,商业银行开始把私人住房抵押贷款进行证券化,使之转变为政府支持债券。商业银行由此在证券的产生及买卖过程中获得了巨额收益,证券化也因此成为商业银行重要的新兴来源之一。美国资产证券化市场在政府的支持下迅速发展,大量具有稳定未来现金流的金融资产开始被用作证券化的基础资产,资产证券化市场只用了20多年时间,就成为美国资本市场中最大的一个板块。与此同时,商业银行的融资方式也由间接转换成直接:银行贷款通过证券化进入资本市场,即贷款从银行所持有的一种流动性较差的中长期债权资产通过证券化转变为流动性较好的资产支持证券,发行给投资者提前获得资金,并可用于发放新的贷款。银行业由此逐渐成为美国最大的产业,直到2008年,美国经济彻底崩盘,堪称美国数十年来最大的金融灾难。

但随着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发展,其功能早已不仅仅局限于提高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它还可以盘活存量资产、改善资本充足率,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商业银行传统的盈利模式——由赚取利差收入转变为中间收入。这也使得资产证券化成为现代金融市场上不可替代的金融创新之一。

我国资产证券化起源于1996年,正式试点是在2005年,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停滞,于2012年重启,并在2014年迅速扩张。资产证券化重启后的迅猛发展得益于政府和监管层对资产证券化的功能的认可,那么,信贷资产证券化作为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的主要构成部分之一,是否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三性”产生了预期的影响?提升流动性、增强安全性以及改善盈利性是不是都构成我国商业银行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主要动因?已有相关文献都将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微观效应分解为商业银行的“三性”进行研究,本文基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动因和现状,从理论上对信贷资产证券化和我国商业银行的“三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

2 信贷资产证券化微观效应的理论探析

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微观效应具体表现为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三性”,即流动性、安全性以及盈利性的影响。随着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发展,其功能早已不仅仅局限于提高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它还可以盘活存量资产、改善资本充足率,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商业银行传统的盈利模式——由赚取利差收入转变为中间收入。这也使得资产证券化成为现代金融市场上不可替代的金融创新之一。下面本文将从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动因、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行规模、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基础资产等几个方面对信贷资产证券化微观效应的理论进行探析。

2.1 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动因

资产证券化最开始出现虽然是为了提高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但随着它的发展,它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逐渐显著,成为证券融资和其他形式融资的本质区别。因此,大多数国家商业银行进行资产证券化的主要动因之一就是将流动能力差的资产以证券的方式流动起来。基于此,我国央行和有关监管机构推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也是旨在改善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问题和“短借长贷”的期限结构问题,即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作用定位在改善流动性问题。但在我国目前的经济背景下,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功能定位存在偏颇,对于处在我国当前经济形势下的银行业而言,流动性并不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毕马威最新发布的《2016年中国银行业调查报告》可知,虽然我国银行业的总资产保持增长的态势,且增速加快,但是利润增速却不断降低。这主要是源于互联网金融日益发展、对民营银行的限制逐步降低加剧银行业市场竞争。与此同时,商业银行的利差空间由于利率市场化进程持续推进,而进一步被压缩,银行的收益率平均水平大幅下降。此外,目前整体经济仍处于下行,企业信用风险持续暴露,银行业不良贷款规模扩大,不良贷款率不断上升。为了提高市场间流动性,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央行多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因此目前来看我国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是比较充裕的。并且新的形势也倒逼商业银行需要转变以赚取存贷利差为主的传统盈利模式。商业银行通过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提前获得资金,并用于重新发放贷款,有效解决了“短借长贷”的期限结构问题,同时改变了传统的盈利模式,使商业银行可以在减少表内风险资产业务的同时增加表外资产管理业务。鉴于我国整个银行体系目前流动性相对充裕,主要问题在于不良贷款规模和不良贷款率不断攀升,收益率平均水平大幅下降,所以相比安全性和盈利性,流动性不是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主要动因。

2.2 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行规模

自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在2012年重启后,资产证券化一级市场发行规模不断扩容,参与发起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银行类别和数量从2014年开始迅速增加,更多的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开展了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并且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也开始参与发起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

2012年至2016年,我国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规模从281亿元迅速扩大至9049亿元,其中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规模从193亿元扩大至3909亿元。我国的资产证券化业务主要分为四类模式:信贷资产证券化、企业资产证券化、资产支持票据以及项目资产支持计划。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尝试和发展是从信贷资产证券化开始的,因此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在我国资产支持证券发行品种中一直处于主要地位。

2.3 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基础资产

对于银行而言,资产证券化资产一般包括5种类型:住房抵押贷款、高资质企业流动资金贷款、风险较低的中长期项目贷款、消费贷款以及部分不良资产。随着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基础资产类型不断增加。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基础资产目前有企业贷款、专项贷款、汽车抵押贷款、住房抵押贷款、不良资产重组、金融租赁、个人消费贷款、住房公积金、REITs以及设备按揭贷款,其中占比最大的是企业贷款。而在美国占比最大的是住房抵押贷款。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质量相对较好,收益较高,并且风险相对较低,将这部分贷款资产进行证券化以后,对银行资本充足率影响不大,因此我国商业银行缺乏发起以住房抵押贷款为基础资产证券化的动力。

由于我国仍在资产证券化市场初期,企业贷款证券化的基础资产大多是以中长期企业贷款为主的正常类贷款。通过将流动性较差的中长期贷款资产进行证券化,一方面,商业银行可以及时变现,提前获得资金,有利于解决“短存长贷”的资金期限错配难题;另一方面,商业银行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加强对资产负债表的管理,提高对中长期贷款资产的管理能力。

近年来,股份制商业银行发行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中次级占比一般比大型商业银行发行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中次级占比高出3—4个百分点的原因之一。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没有完全的“真实出售”风险资产,为了满足投资者的安全性需求,发起银行需保留5%的劣后产品,以实现内生信用增级。

2.4 理论分析

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尝试和发展是从信贷资产证券化开始的,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简化运作流程如下:作为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起机构即商业银行,将流动性较差的贷款组合出售给受托机构,受托机构即特设机构再将这些贷款组合证券化,形成以资产池中的预期现金流为支持的证券。受托机构再在银行间市场发行该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并获得证券购买人的认购资金,然后向发起机构即商业银行支付对价。

由此可见,商业银行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这一过程,一方面可提前获得流动性资金,盘活自身的存量信贷资产,提高资金的周转水平和利用效率,从而提升流动性。另一方面,可将低于监管要求的一部分不良贷款移除到资产负债表外,降低自身的风险资产规模,从而有效达到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同时,商业银行可将通过证券化获得的资金继续放贷,实现在资产规模一定的条件下扩大贷款规模,并且这部分资金不需要缴纳存款准备金,获取资金的成本降低,进而提升自身的融资能力。另外,在整个证券化过程中,商业银行的盈利来源不是存贷利差,而是服务费和管理费等中间收入,盈利模式由赚取利差收入转变为中间收入。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受托机构即特设机构往往就是发起银行本身,那么商业银行作为证券化资产的资产管理人,就可获得管理费收入。并且,为了满足投资者的投资安全性需求,特设机构发行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的过程中需要评级机构对证券化资产进行信用评级,发起银行在该过程中也可担任评级机构获得服务费。

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微观效应是指商业银行实施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对其自身的经营状况所产生的影响,表现为对商业银行的“三性”的影响,即流动性、安全性以及盈利性。通过上述对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运作流程分析,理论上得出结论:信贷资产证券化能提升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提高资本充足率,增强安全性以及转变盈利模式,改善盈利性。

3 结论及启示

本文基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动因和现状,从理论上对信贷资产证券化和我国商业银行的“三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微观效应表现为信贷资产证券化能提升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增强安全性以及改善盈利性。其中,以优质贷款为基础证券的资产支持证券能为银行提供一条低成本的融资途径;提高基础资产中的次级占比,能有效降低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提高资本充足率。结合当前经济形势下我国银行业的现状,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有以下启示:信贷资产证券化对盈利性的影响改变了商业银行传统的盈利模式;基础资产的质量控制。在选择入池的基础资产时,对于希望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来提升盈利性的商业银行,应选择风险较小的优良贷款。

第一,信贷资产证券化对盈利性的影响改变了商业银行传统的盈利模式。在国外综合性大银行中,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已经占到营业收入的50%左右,而我国商业银行一般都在20%以内。在信贷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受托机构即特设机构往往就是发起银行本身,那么商业银行作为证券化资产的资产管理人,就可获得管理费收入。并且,为了满足投资者的投资安全性需求,特设机构发行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的过程中需要评级机构对证券化资产进行信用评级,发起银行在该过程中也可担任评级机构获得服务费。这部分的服务费用大概在0.2%-0.3%之间。因此,商业银行发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可以将盈利模式从赚取存贷款利差转变为增加中间业务收入,进而扩展利润来源。在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持续推进,银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利差空间被逐步压缩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应积极利用信贷资产证券化等工具,扩展中间业务收入,转变盈利模式。

第二,基础资产的质量控制。在选择入池的基础资产时,对于希望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来提升盈利性的商业银行,应选择风险较小的优良贷款,如住房抵押贷款,尽量将次级占比控制在10%以下;对于希望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来提升安全性的商业银行,则应在次级占比10%左右的基础上提高3-4个百分点,如不良资产重组。

[1]呙清云.银行资产证券化及其效益[J].现代金融,1994(7)

[2]姜建清.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从货币市场走向资本市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3]林治海.银行资产证券化—借鉴创新[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4

[4]邓海清,胡玉峰,蒋钰炜.资产证券化:变革中国金融模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5]沈炳熙.资产证券化:中国的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盈利性证券化流动性
2020年二季度投资策略:流动性无忧业绩下杀无解
美联储“顺潮”降息或将提升全球流动性
金融系统多维度流动性间溢出效应研究
——基于三元VAR-GARCH-BEEK模型的分析
基于资本结构优化对商业银行盈利性影响的研究
汽车经销商盈利性分析方法
不良资产证券化重启一年
不良资产证券化研讨会编者按
关于企业商业模式转换的研究
银行利润持续性研究
20省国资证券化目标超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