缯国故城的未解之谜

2017-12-25 11:26马世之
关键词:二里头遗址文化

□马世之

缯国故城的未解之谜

□马世之

缯或作“曾”“鄫”,夏代姒姓国。其国始君曲烈是夏王少康次子(一说为少子),约于夏代中期被分封到缯地,史称缯国。《史记·夏本纪》载:“禹为姒氏,其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缯氏。”《世本·氏姓》云:“曾氏,夏少康封其少子曲烈于鄫,襄六年,莒灭之。”关于曲烈的封地,学术界多主张在今方城县境。

方城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阳盆地的东北缘,地处北亚热带与南暖带、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南阳盆地与黄淮平原、伏牛山脉与桐柏山脉、华北地台与秦岭地槽的分界线。东北部山势中断处形成自然缺口,是华北平原气团进入南阳盆地的方城缺口,向以“南襄隘道”著称。由于地理位置的独特优势,使其成为“南襟湘汉,北引河洛,东挟江淮,西胁武关”的重要形胜之地。方城县北部的独树镇大关口是中国古代的缯关,因而方城之“缯”或称“缯关之缯”。关于缯,《国语·郑语》韦昭注:“缯,姒姓,申之与国也。”《国语·周语》云:“其后伯禹……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赐姓曰姒,氏曰有夏……有夏虽衰,杞、缯犹在;申、吕虽衰,齐、许犹在。”《通志·氏族略》谓:“曾,夏少康封其少子曲烈于鄫。”东汉王符《潜夫论》说:“姒姓分氏,夏后、有扈、有男……缯,皆禹后也。”与古缯国关系密切的缯关到春秋时期依然存在。《左传·哀公四年》载:“夏,楚人既克虎夷,乃谋北方。左司马眅、申公寿余、叶公诸梁致蔡于负函,致方城之外于缯关。”江永《春秋地理考实》云:“《传》,致方城之外于缯关。杜注:楚地,今按当在南阳府裕州,方城在裕州。”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据此而论:“曾初封,似不在琊玡。哀公四年,楚致方城之外于缯关,岂其故虚乎?”蒙文通《周秦少数民族研究》云:“曾关在裕州,今为方城县,地近鄤氏与申,此为伐周之缯故国无疑。”[1]钱穆《西周戎祸考》也说:“缯为申之与国,申侯结以同叛。据《左传·哀公四年》,‘楚人谋北方,致方城之外于缯关’,此应为缯之故国,在方城之内,与申接壤。”[2]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将夏代的缯国和西周的鄫国都标注在今河南方城[3]。何光岳《夏源流史》云:“鄫国,子爵,为姒姓。约在夏代中叶,始建国于缯丘,在今河南方城县北。”[4]《广东梅县曾氏族谱》记载:“少康的小儿子曲烈,被分封到一个叫鄫的地方,建立鄫国……少康封给曲烈的鄫地,在今河南方城县。”由此可知,方城为缯国故墟,乃是当年曲烈封国之所在。

缯国虽在方城县境,但缯国故城究竟在方城何地?史无详载。近年来,不少学者推测,考古发现的“八里桥遗址”,可能就是夏代的缯国故城。该遗址位于方城县西南4公里的券桥乡大程庄村东南,地属伏牛山余脉前的平原地带。这里地势平坦,略高出周围平地,潘河自西北向东南汇入汉江,属潘河西岸的二级台地。遗址规模较大,面积达60万平方米。1994年4月,北京大学考古系、南阳市文物研究所、方城县博物馆联合组成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有百余平方米,共清理灰坑14座,遗物中以陶器为大宗,其中夹砂陶明显多于泥质陶。从陶色看,多为灰陶,其次为黑陶,有一定数量的褐陶。纹饰以绳纹居多,还有附加堆纹、旋纹、压窝纹、鸡冠耳、花边口、刻槽等装饰。器形以鼎、夹砂中口深腹罐、刻槽小罐、豆、爵、大口尊、盆、瓮、缸等构成器物群。此外,还出土有卜骨、石器、玉斧等。在众多礼器中,出土了一件石钺,该钺为豆青色,有五斑,通体磨光,体为扁平近方形。根据出土器物特征,判定为二里头文化三期遗存。虽然当地二里头文化遗存在总体文化特征上与偃师二里头三期面貌相符合,但这里发现的直桶状、平底或尖底灰坑,制陶工艺中诸如黑陶、黑皮红胎陶和大口尊、瓮、盆肩均饰牛鼻形耳,贴小泥饼饰的相对比例较高;鼎、罐出现折叠口沿和带气孔的盖钮等特征构成了地方特点[5]。

关于遗址的性质,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李维明说:“虽然1994年春发掘面积不大,所获遗迹也不甚丰富,但所获二里头文化材料具有礼器性质的陶爵、石钺、磨光石铲、绿松石珠、陶文、甲骨文、手工业生产遗存石范、切割石英石材、祭祀遗存黄牛角等文化内涵显示,八里桥遗址具有二里头文化区域性聚落中心的地位……应为地方古国都邑级遗址……对夏代古缯国遗址的认识具有一定的说服力。”[6]《“中华曾姓祖根地在方城”研究认定会会议纪要》认定:“尤其是1994年发掘的方城八里桥夏文化遗址,面积达60万平方米,出土大量陶器残片,还有石器、玉斧等,在众多礼器中,出土的石钺更是象征着王权,说明该遗址不仅是中心聚落遗址,还是方国中心所在地,这为夏时缯国在方城提供了重要依据。”[7]考古专家李迎年说得更加明确:“八里桥遗址地理位置特殊,战略价值较高。少康中兴之后,封次子于曾地,一是拱卫王畿之地,另一方面,也要有控制边疆之便。偃师和方城相距不远,曲烈受封于此,一则可以应对王畿之地的突发事件,同时此地又扼守伏牛山头和桐柏山尾,以控制淮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及时掌控南方各地。八里桥遗址完全可以发挥以上双重作用,因此,它与曲烈封地应有的战略价值高度吻合,应就是曲烈受封之地。”[8]总之,他们都把八里桥遗址和夏代缯国联系起来,认为这里就是曲烈的封地所在,即缯国的都邑。

综上所述,缯国地域在方城,并被称为缯关之曾,这是没有问题的。不过,八里桥遗址是否即是缯国都邑,就现有资料来看,尚不能得出一个肯定的结论。据方城八里桥遗址发掘简报称:“当地二里头文化特征与偃师二里头三期面貌相符合。”从时间上来看,这就拉开了与缯国始君曲烈的距离。众所周知,包括龙山文化晚期、新砦文化和二里头文化在内,才形成了完整的夏文化链条。少康中兴于夏代中期,其时代大体上为新砦时期,曲烈的时代也不应晚于二里头一期。再者,缯国应有都城存在,迄今为止,八里桥遗址并未发现夏代城址,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除非日后能在八里桥找到城墙、宫殿、手工业作坊、贵族墓葬等遗迹,否则,八里桥“缯城说”仍是一个不解之谜。

[1]蒙文通:《古族甄微》,巴蜀书社,1993 年。

[2]钱穆:《古史地理论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

[3]中国历史地图集编辑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中华地图学社,1975年。

[4]何光岳:《夏源流史》,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

[5]北京大学考古系、南阳市文物研究所、方城县博物馆:《河南方城县八里桥遗址1994年春发掘简报》,《考古》1999 年第 12期。

[6]李维明:《重访八里桥》,《中华曾姓祖根地》,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

[7]白振国:《“中华曾姓祖根地在方城”研究认定会会议纪要(2010年4月14日)》,《中华曾氏祖根地》,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

[8]李迎年:《从方城八里桥夏商遗址看曲烈的封地——曾地》,《中华曾氏祖根地》,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

(作者单位 河南省社科院)

[责任编辑 赵建春]

猜你喜欢
二里头遗址文化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西域门户——两关遗址
辽上京遗址
二里头遗址为何定位为夏都
二里头: 寻找最早的中国
二里头遗址:“最早的中国”诞生在这里
谁远谁近?
二里头遗址出土玉礼器纹饰特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