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市国家级生态公益林监测动态分析

2017-12-26 11:04房吉兰纪小楠田丽娟肖广晗
辽宁林业科技 2017年6期
关键词:本溪市蓄积土壤侵蚀

房吉兰,纪小楠,田丽娟,肖广晗,

(1.本溪市生态公益林项目管理中心,辽宁本溪 117000;2.桓仁满族自治县生态公益林管理办公室,辽宁桓仁 117200;3.本溪市青山保护局,辽宁本溪 117000)

本溪市国家级生态公益林监测动态分析

房吉兰1,纪小楠1,田丽娟2,肖广晗3,

(1.本溪市生态公益林项目管理中心,辽宁本溪 117000;2.桓仁满族自治县生态公益林管理办公室,辽宁桓仁 117200;3.本溪市青山保护局,辽宁本溪 117000)

为了掌握本溪市生态公益林资源动态变化趋势,切实保护好、管理好生态公益林资源,通过对国家级公益林定位监测数据对比分析,结果显示:2011、2015、2016年本溪市国家级公益林监测小区面积均为892.5 hm2;2011-2016年蓄积量由78 885 m3增加到90 551.2 m3,增长率为14.8%;2015-2016年蓄积量由85 477.9 m3增加到90 551.2 m3,增长率为5.9%。2016年本溪市国家级公益林总面积为29.4万hm2,总蓄积量为2 985.5万m3(比2015年增加161万m3、比2011年增加386.5万m3)。由此可见,本溪市国家级公益林管护效果明显,国家级公益林面积保持稳定,林分蓄积量逐年递增。森林生态功能稳中有升,森林健康等级总体仍呈上升趋势,生态公益林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本溪市;生态公益林;监测;动态分析

为了掌握本溪市生态公益林资源动态变化趋势,切实保护好、管理好生态公益林资源,通过定期、定点对重点公益林种类、数量、质量及经营管理情况的调查,获取重点公益林资源数量与质量,以及森林生态环境变化动态信息,对重点公益林管护状况作出客观分析与评价,以促进重点公益林管理水平的提高,为各级政府及林业主管部门制定和调整经营决策、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 本溪市国家级公益林现状

本溪市是2001年被纳入国家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试点地区之一,试点面积31.73万hm2,每年补助75元·hm-2,补助资金2 380万元,2004年试点结束,在全国铺开,标志我国生态补偿制度正式建立。全市国家级公益林面积为29.37万hm2。2010年中央将国家级公益林中集体和个人权属部分补偿标准提高到每年150元·hm-2,我市补偿资金4 042万元,资金增幅为77.9%。2014年中央将国家级公益林中集体和个人权属的补偿标准再次提高,达到每年225元·hm-2,2016年国有权属每年75元·hm-2标准提高到120元·hm-2。年补偿资金增加到17 171万元,资金增幅为26.4%。根据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地类、林种、林龄等管护的难易程度和不同的经营状况以及护林员收入水平等实际情况,在平均补助标准不变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国有单位和乡村集体、集体林场的国家级公益林、省级公益林、天然林的护林员、监管员具体人数和补助标准,实行定员和定额管理。全市国有林场、保护区的国家级公益林采取专业管护方式,集体和个人权属采取委托管护为主、联户和个人管护为辅,在资源管理、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 公益林资源定点监测

现有国家重点公益林以原监测样本为基础,本次资源监测按照辽宁省生态管理中心下发的《生态公益林监测小班库2011》,本溪市国家级公益林52个监测区,175个小班为监测样本,但由于2012年林地优化,根据《本溪市2012_小班序列表_林权小班数据库》筛选,确定本溪市样本为40个监测区,110个小班。

监测范围:纳入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的重点公益林;监测对象:分别不同生态区位重点公益林中的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地、无立木林地和宜林地。

监测内容:各地类面积;分别权属、林种、起源、龄组的林分面积、蓄积;造林更新面积;各类型的森林生长量及消耗量;林分结构(龄组、树种、权属)变化状况和森林生态功能等级与评价。

监测周期及调查时间:监测周期为1 a,调查时间为每年的8-10月份。

3 公益林资源监测成果

3.1 地类现状

本溪市国家级公益林总面积29.4万hm2,总蓄积量2 985.5万m3,各地类面积、蓄积及所占比例详见表1。

表1 本溪市国家级公益林各地类面积和蓄积

监测区内国家级公益林面积892.5 hm2,总蓄积90 551.2 m3。各地类面积、蓄积及所占比例见表2。

表2 监测区内国家级公益林各地类面积和蓄积

3.2 林木权属结构

按林木所有权划分为部门国有、个人、合作、集体(包含乡有、村有和组有)、林业系统国有和无权属(指无立木林地和宜林地)。各权属面积、蓄积及比例见表3。

表3 监测区内国家级公益林各林木权属面积和蓄积

3.3 林种结构

本次资源监测区内国家级公益林各林种面积、蓄积及比例详见表4。

表4 监测区内国家级公益林各林种面积和蓄积

3.4 龄组结构

监测区内国家级公益林各龄组面积、蓄积及比例详见表5。

表5 监测区内国家级公益林各龄组面积和蓄积

3.5 起源结构

监测区内国家级公益林林分中人工林面积77.4 hm2,蓄积7 139.6 m3,分别占监测区总面积的8.67%、总蓄积的7.88%;天然林面积814.3 hm2,蓄积83 411.6 m3,分别占监测区总面积的91.33%、总蓄积的92.12%。

3.6 林分郁闭度

监测区内国家级公益林林分面积892.5 hm2,其中郁闭度在0.5~0.7面积371.3 hm2,占41.6%;郁闭度在0.8以上的面积520 hm2,占58.3%。

3.7 生态指标

本次国家级公益林的生态状况监测主要以森林生态功能等级、森林健康度等级和土壤侵蚀强度这3个方面为主,用来评价监测区国家级公益林的生态状况。

3.7.1 森林生态功能等级

森林生态功能是指森林生态系统及其生态过程所形成的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条件与效用,包括水源涵养功能、水土保持功能、调节气候功能、环境净化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等。生态功能评价因子及等级划分标准见表6。

生态功能等级评定方法:各因子的分值,1级为20分,2级为15分,3级为10分,4级为5分。总分>80分为I级,60~80分为Ⅱ级,40~59分为Ⅲ 级,<40分为Ⅳ级。

表6 生态功能评价因子及等级划分标准

本次国家级公益林监测样本中,森林生态功能Ⅰ级(好)面积为35.2 hm2,占监测区国家级公益林面积的3.94%;森林生态功能Ⅱ级(较好)面积为783.4 hm2,占监测区国家级公益林面积的87.78%;森林生态功能Ⅲ级(中)面积为73.9 hm2,占监测区国家级公益林面积的8.28%。

3.7.2 森林健康度

森林健康度是指森林的健康状况,是通过森林遭受病虫害、火灾、自然灾害(包括水、风、雹、雪、旱灾等)和空气污染等危害程度来评价,森林健康度评价因子及等级划分标准见表7。

表7 森林健康度评价因子及等级划分标准

森林健康度等级评定方法:各评价因子的分值,1级为20分,2级为15分,3级为10分,4级为5分。总分≥95分为Ⅰ等(健康),85~94分为Ⅱ等(较健康),70~84分为Ⅲ等(亚健康),<70分为Ⅳ等(不健康)。

监测区森林健康度Ⅰ等(健康)面积683.9 hm2,占监测区森林总面积的76.63%;Ⅱ等(中等健康)面积208.6 hm2,占23.37%;Ⅲ等以下没有。

3.7.3 土壤侵蚀强度

土壤侵蚀强度以水力侵蚀程度进行评价,侵蚀类型主要包括面状侵蚀、沟状侵蚀和重力侵蚀,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见表8。

表8 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

按照表8分级标准计算结果得出:监测区内未 发生或发生轻微土壤侵蚀Ⅰ级面积697.7 hm2,占监测区总面积的78.17%;Ⅱ级面积23.9 hm2,占2.68%;Ⅲ级140.5 hm2,占15.74%;Ⅳ级30.5 hm2,占3.41%。

4 动态分析

森林资源动态分析是以2016年监测数据为基数,与2011年、2015年监测区相同小班统计资料分别进行对比,分析国家公益林资源总量消长及生态指针动态变化情况,为国家公益林动态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4.1 各地类面积动态分析

2016年与2011年、2015年可对应的小班总面积892.5 hm2,有林地 886.4 hm2,灌木林 3.7 hm2,疏林1.2 hm2,未成林1.2 hm2。与2011年相比,各地类面积无变化,说明全市国家级公益林面积保持不变。

4.2 林分蓄积动态变化

2011年、2015年、2016年国家公益林监测区小班林分蓄积分别为78 885 m3、85 477.9 m3、90 152.2 m3;2016年与2015年相比林分蓄积增长量为4 673.7 m3,增长率为5.5%;2016与2011年相比林分蓄积增长量为11 267.2 m3,增长率为14.3%,详见表9。

表9 国家公益林监测区林分各龄组蓄积量动态

通过2016年与2015年、2011年国家公益林蓄积量的对比,国家公益林管护成效显著,林木正常生长,林分蓄积逐年递增。

4.3 林分质量动态变化

①林分平均郁闭度保持稳定

2011-2016 年林分平均郁闭度为0.7,保持稳定,无变化。

②林分平均胸径小幅增长

2016年林分平均胸径15.3 cm,2015年林分平均胸径15.2 cm,2011年林分平均胸径13.5 cm,2016年比2015年林分平均胸径增长0.1 cm,增长率0.65%;2016年比2011年林分平均胸径增长1.8 cm,增长率13%。

③林分平均树高略有增长

2016年林分面积加权平均树高13.6 m,2015年林分面积加权平均树高13.3 m,2016年比2015年增长0.3 m,增长率为2.25%;2011年面积加权林分平均树高11.7 m,2016年比2011年增长1.9 m,增长率为16.24%。

4.4 生态指针动态分析

4.4.1 森林生态功能

2016年与2015年、2011年监测小区相比,2016年比2015年森林生态功能等级Ⅰ级面积减少4 hm2,Ⅱ级增加30.3 hm2,Ⅲ级减少26.3 hm2。2016年比2011年森林生态功能等级Ⅰ级面积增加16.9hm2,Ⅱ级增加20.4 hm2,Ⅲ级减少37.3 hm2。详见表10。

表10 国家公益林监测区森林生态功能动态

从监测结果对比得出,通过有效的管护措施,我市国家级公益林森林生态功能总体稳定。

4.4.2 森林健康度等级

2016年与2015年、2011年监测小区相比,2016年比2015年森林健康度等级Ⅰ级面积增加2.1 hm2,Ⅱ级增加9.6 hm2,Ⅲ级减少11.7 hm2。 2016年比2011年森林生态功能等级Ⅰ级面积增加54.7 hm2,Ⅱ级减少47.9 hm2,Ⅲ级减少6.8 hm2。详见表11。

从监测结果对比得出,通过有效的管护措施,国家公益林森林健康度等级总体稳定,呈现小幅度增加的趋势。

表11 国家公益林森林健康度等级动态变化

4.4.3 土壤侵蚀强度

2016年与2015年、2011年监测区对应小班比较,土壤侵蚀强度等级Ⅰ级面积增加44.4 hm2,Ⅱ级减少33.6 hm2,Ⅳ级增加18.3 hm2。国家公益林土壤侵蚀强度等级动态详见表12。

表12 国家公益林土壤侵蚀强度等级动态变化

监测结果表明,国家公益林检测区内的土壤侵蚀基本处于稳定状态,Ⅰ级面积增加、Ⅱ级面积减少,说明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的控制,Ⅳ级面积增加是因为个别小班植被稀疏,造成土壤侵蚀强度加剧。

5 结论

通过对本溪市40个监测小区、110个监测小班的调查,形成了本溪市重点公益林资源监测小班调查簿和监测小班数据库,为辽宁省生态公益林资源情况汇总提供本溪地区的详细资料,为我省生态公益林的科学规划建设和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资源监测数据对比分析,本溪市国家级公益林监测小区蓄积量由2011年的78 885 m3增加到2016年的90 551.2 m3,增长率为14.8%,蓄积量由2015年的85 477.9 m3增加到2016年的90 551.2 m3,增长率为5.9%;2016年本溪市国家级公益林总面积为29.4万hm2,总蓄积量比2015年增加161万m3、比2011年增加386.5万m3。由此可见,我市国家级公益林管护效果明显,国家级公益林面积保持稳定,林分蓄积量逐年递增。森林生态功能稳中有升,森林健康等级总体仍呈上升趋势,生态公益林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对重点公益林的保护和管理,对于改善试点区内的生态环境、控制水土流失、缓解水源短缺、防风固沙、减缓土地沙漠化和农田草场严重退化及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降低野生动植物物种减少的速度,促进农牧业稳产高产、确保城市群的正常生活与生产、振兴地区经济、改善人民生活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其生态、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S718.557

A

1001-1714(2017)06-0024-05

2017-07-10

房吉兰(1965-),女,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及监测方面研究。E-mail:fangjilan66@163.com。

苑 辉)

猜你喜欢
本溪市蓄积土壤侵蚀
你来问我来答
本溪市材料价格补充信息
本溪市联丰教育集团华夏智慧校区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研究进展探析
乡村聚落土壤侵蚀环境与水土流失研究综述
南北盘江流域土壤侵蚀时空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岗托土壤侵蚀变化研究
藏药佐太中汞在小鼠体内的蓄积
王宠智作品
浅谈藏医“疾病蓄积”与健康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