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问题及应对措施

2017-12-26 21:33吕洁
商场现代化 2017年22期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日益成熟的同时上市公司也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其不仅能够保障公司的正常运转和资金财产安全,还能够结合生产经营实际情况来为公司决策层提供科学有效、符合实际的数据信息,进而全方面、多层次地保障公司资金稳定与业务发展。目前,就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而言,由于起步较晚、规模尚小、制度尚不完善等原因,仍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沉疴与弊病。笔者通过对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影响因素的梳理、阐释和总结,在运用已有理论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上市公司生产经营财务风险管理的现存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索解决之道,以期能促进优化我国上市公司财务管理。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

一、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影响因素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日臻完善,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外部影响因素也越发复杂。诚然,外部因素的影响具有双面性,既有可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难得的契机,也有可能为企业发展带来冲击。外部因素不可控,也难以通过科学方法进行预见。当前,我国诸多企业均不能很好地对外部环境变化进行分析、预测与处理,常常在变化中处于被动、难以及时采取措施处理,进而使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上升。

在企业运营的过程中,政策、法律、经济、文化及市场方面的因素都会影响企业财务管理,政策与法律因素主要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必须依照和遵守的典章制度等,但是随着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落实,行政干预力量必然会有所削弱而法律约束力则会上升,且将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影响。经济因素主要是由经济领域中常见的金融现象,如经济周期、经济体制等因素作用于企业经营。国家及地区的社会信念、价值取向的异同,必然也会对企业生产经营实践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因为企业本身是与劳动者群体、管理层密不可分的,只有当企业所处地区的社会稳定、社会整体信念适宜于企业实务时,企业获益的可能性才会上升。市场因素涵盖较广,包括国际间政治形势、自然灾害等因素对市场供给、需求的不定影响等。

二、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现存问题

1.公司治理结构不平衡,最终决策集权化

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性是金融风险防控的基本前提。但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失衡,股权过度集中。形成董事会权利独大,而监事会形同虚设的局面,致使监督管理的过程中难以保证中小股东的利益。上市公司财务活动和财务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最终控制人的利益,但最终控制人在观念、知识不完善的情况下,对公司治理结构的经验不足,必然导致财务控制失效,加剧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

2.资本来源渠道单一,资金分配不合理

依据债务偿还时间的长短,可以将企业负债分为两种,包括流动负债以及长期负债。一般来说,流动资金不足,通过短期借款、商业信用、发行短期债券等方式来筹集流动资金,但一般只用于短期投资。长期资本企业通常采取长期贷款、发行长期债券的方式来筹集,所获得的资金主要用于固定资产投资、并购等长期投资项目。上市公司受融资条件的限制,导致资金来源单一,往往用短期资金来进行长期投资。通过“短融长投”来支持资本结构和运营操作,时间一长,难免会发生问题,导致公司陷入财务风险,甚至需要更多的资金来应对风险;也有少数上市场公司在融资过程中采用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不符合国家法律规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上市公司面临的财务风险。

3.风险预警系统的缺失

就国内的情况来看,大部分上市公司财务风险体系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风险管理能力及协调能力不足,导致风险管理的资源配置不均衡,影响企业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效果。从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上市公司在这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仍然不足,导致上市公司无法及时预警财务风险,更难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控财务风险。当然,相比于国外上市公司,我国上市公司发展时间仍然太短,无法提供足够可靠的数据来建立风险预警系统。由于缺少严格的风险预警系统,上市公司的预警指标难以进行计算与分析,也不能根据各项重要业务决策活动的财务状况变化判断财务风险程度,为决策者提供反馈信息。

4.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

在影响上市公司目标资本结构的因素中,公司资金缺口及市场时机是最为关键的,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资本结构不合理,及公司自身素质水平低,导致企业融资结构不科学,没有选择正确的融资方式及融资的时间,由于金融风险及金融市场的影响,导致企业现金流不足,出现资金链断裂的现象,致使企业陷入困境。此外,企业发生财务风险时,缺少正确的应对策略、没有形成合理的风险评级预警机制等也是财务风险管理中常见的问题。当财务风险发生或产生明显迹象时,若是一味地进行消极对待及无效规避,而不是剖析起因、正面应对,那么必然导致对机会风险的管理不足、对剩余风险缺乏认知,导致企业生产经营陷入困境。整体而言,我国上市公司缺乏积极主动避免风险、剖析风险影响因素的主观意愿,不能较好地把握剩余风险与主体风险之间的关联,以固化的、单一的应对方式来防范、处理风险等弊病。毋庸置疑,财务风险应对环节中,大多数企业采用的应对措施均缺乏实际效力,空有原则性的条例而无视实际情况,难以发挥任何作用,从财务风险形成、发生等整个过程,得不到任何有效的處理与应对。

三、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1.建立完善的内部治理与财务管理结构

内部治理的完善与股权结构息息相关,要形成有效的财务制衡和财务决策机构,必须优化股权结构,使其多元化和外部化。完善财务管理结构的着力点在于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在企业财务活动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其独立董事的监督和评价作用,要避免以往独立董事在行动上受到的来自多个方面的影响,尤其是大股东的束缚。

2.树立财务风险意识

在为数众多的上市公司中,大部分企业发展目标不明确,战略安排不明晰,都处于摸索阶段,在这一过程中难免“试错”。盲目模仿成功企业,多方面投资导致企业资产周转不当,出现一些不必要的财务风险和利益损失。此外我国上市公司违规担保现在普遍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造成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重要因素。对此,风险意识的树立尤为重要。上市公司高中层管理者不仅要具备发现风险的敏锐眼光,更要有雷霆手段,加大对违规担保的惩罚力度,尽全力规避债务黑洞。endprint

3.设置财务风险管理部门

仅强化财务风险意识,确立其在企业发展的核心地位并不能实质性地解决问题,要将风险管理贯彻落实到位,执行力的强弱起着决定性作用。作为上市公司,应当在原本的基础上,创建属于自己的风险管理体系。可以在董事会下设第一层财务风险管理部门,该部门对董事会直接负责,主要职责包括:各类财务风险信息管理、风险预警以及风险动态跟踪控制。风险信息管理主要指对财务风险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反馈的过程。风险预警主要是能较好的识别各种潜在的财务风险并进行预警。对财务风险动态的跟踪控制主要是能及时的了解风险动态,及时准确为决策层提供信息,促进风险应对策略的形成。

4.构建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任何不以自身情况为基础建立的发展计划都是不切实际的,一个企业在构建公司的财务管理模式时,一定要选择适合本企业的。企业能否长久发展,风险管理首当其冲。这一点毋庸置疑,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财务预警机制建立是否恰当意味着一个企业能否及时发现财务风险,这直接关乎到企业的发展命运。成熟的财务预警机制应建立在财会,金融,企业管理,市场营销,数理统计等一系列理论基础之上,使管理层能得到及时,准确的数据信息,加大对财务风险的敏感度与可信度,并能依据预警机制所发出的信号,对可能出现的风险防患于未然。

5.明确企业现状,确立资本结构

合理的资本结构对于促进企业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然而目前我国不少上市企业出于对短期利益的追求,不顾资本结构的优化最终导致企业潜在危机。上市公司在谋求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自身现状,分析本企业现有规模和实力,资产及负债,现金流等情况。

企业内部要有一套完善的治理结构,从多角度长期的把控企业资本结构。同时要建立监督机制,保证各环节的落实。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搞好内部控制和风险评估。

参考文献:

[1]刘雅丽.浅谈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控制[J].中国外资.2011(12).

[2]刘静.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分析[J].会计师.2011(10).

[3]刘锦,宣杰秦,刘宏婧.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分析[J].会计之友(中旬刊). 2010(08).

作者简介:吕洁(1972.08- ),女,汉族,山东省文登市人,本科,中级会计师,研究方向:會计财经endprint

猜你喜欢
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
财务风险预警研究综述
行为公司金融理论的现实意义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研究
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管理及控制研究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营销管理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管理的另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