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教育与传统文化的“两创”(上)

2017-12-26 10:07郭齐勇
醒狮国学 2017年11期
关键词:两创四书国学

郭齐勇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继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系列的重要指示,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我们启发良多。本文拟谈谈经典教育与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的关系,就教于方家。

一、经典与经典诵读

我们要谈三个小问题:何谓经典?为什么要读经典?怎样读经典?

国学经典很丰富。关于国学入门的书目,有几种说法。吴小如先生说的是“诗四观”,即《唐诗三百首》《四书》《古文观止》,最低度的书目。钱穆先生在论及国民必读的国学经典时,开了七种书,分别是:《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六祖坛经》《近思录》和《传习录》。前四种大家都很熟悉,是儒家与道家的基本经典;《六祖坛经》是中国化的佛教宗派禅宗的主要经典,记载了六祖惠能的思想;《近思录》是南宋朱熹和吕祖谦合编的一本书,辑录北宋周敦颐、二程和张载等四位理学家的语录汇编而成,是理学的经典;与《近思录》相应,《传习录》是王阳明的书,他的弟子辑录而成,是心学的经典。这七种书,大家应该找来认真地读一读。这七种书是从儒道释与宋明道学的基础典籍中选出的。

“国学入门书目”,开得比较全面的是梁启超,他开了25种。经部:《四书》《易经》《书经》《诗经》《礼记》《左传》;史部:《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或《通鉴纪事本末》)、《宋元明史纪事本末》;子部:《老子》《墨子》《莊子》《荀子》《韩非子》;集部:《楚辞》《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梁启超开的25种书,是从四部,即经史子集的基本经典入手的。

黄侃指出的国学要籍二十三种,包括十三经,加上《国语》《大戴礼记》,以及小学的《说文》《广韵》,史学的《史记》《汉书》,子学的《荀子》《庄子》,文学的《文选》《文心雕龙》。他说:“此廿余书中,若深研而详味之,谓之专门可,谓之博学亦可,如此则不致有主伴不分之失。”黄侃的书目有重点。

宋代以来,五经的精义通过四书传承下来,而知识人又通过蒙学读物、家训、乡约、谱谍、故事、戏文等方式把四书中的核心价值、做人做事之道下移到民间。脍炙人口、传之久远的蒙学读物,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弟子规》《幼学琼林》等,还有一些家训、家书等读物,都是“正蒙”的好教材。这些不是经典,是普及性的读物。

什么叫经典?如上所说,经典包括经史子集、诸子百家、儒释道的重要典籍,有多样性,但经典之所以成为传之久远的经典,一定有其精义,对我们国家民族的长治久安有价值指导的意义。刘勰《文心雕龙》说:“经也者,恒久之治道,不刊之鸿教也。”可见经者,常也、久也,是记载常久之道的书,其中有价值体系。

为什么要读经典?如上所说,因为经典中有中华民族的常经、常道。有人说,中华文化的根源在五经四书之中,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这里有我们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根源与根据,也包含有当代价值。五经四书不专属于儒学,而是中华各民族共同、普遍、公共性的精神资源、道德资源。这里有中国的道统。所谓道统,就是经典中讲的做人、治世的常道。道统高于政统、学统,指导政统、学统。

怎么读经典?经典诵读不能只停留于背诵。对儿童与少年来说,适当背一点,日后再理解,是可行的。根本上还是要强调理解,理解经典文本的精义。更重要的是以生命对生命,以心灵对心灵,与古代圣贤作心灵沟通与思想对话。经典诵读不能碎片化。这是指经典教育,组织青少年或成人学习经典,应围绕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与核心价值观这一中心,围绕做人与做事之道这一中心,系统地展开。经典教育是贞定中国文化主体性的常道的教育。

二、经典中有当代价值

《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乐》经不传,又谓五经)并不神秘,是夏商周三代时期人们的生活世界的记录或反映。六经是诸子百家共有的精神源泉。六经的神髓是什么?是对天地、生命的敬畏;也是对人民、百姓的敬畏,肯定“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有对“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公平正义社会的憧憬;有对人文价值理念、多彩多姿的文化与多种审美情趣的追求;有自由人格与相互关爱、和谐与秩序的统一;有对历史与现实予以评判褒贬;有丰富的天地人三才之道及其相接相处的智慧,包括动态平衡的中道等等。

春秋末期礼崩乐坏,文化下移。孔子继往开来,整理六经,创造性地转化三代尤其是周公以降的文化传统,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系统的基本规模,尤其是点醒、凸显了其中居于核心地位的“仁爱”精神。以“仁爱”为中心的仁、义、礼、智、信、诚、忠、恕、孝、悌、廉、耻的价值观念体系为尔后的诸子百家,尤其是儒家所继承、弘扬。在政治文化上,儒家强调王道、仁政、德治,有民本主义、民贵君轻的传统。《四书》及其他典籍中都有不少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教育我们如何立志有恒,如何做一个对民族、对人类有用的人。

就人生意义与价值的层面来说,梁启超说过,《论语》《孟子》等经典,“是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支配着中国人的内外生活,其中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久已在我们全社会形成共同意识,我们既做这社会的一分子,总要彻底了解它,才不致和共同意识生隔阂。”这就是说,《四书》等表达的是以“仁爱”为中心的“仁义礼智信”等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念,这是中国历代老百姓的日用常行之道,人们就是按此信念而生活的。

中国的民间流传着的谚语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些来自中国经典的精神,通过蒙学读物、民间谚语与故事、戏文、连环画、家训、家礼、善书等,通过家教与民间社会生活与信仰,渗透到世世代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成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言行轨范。

国学是软实力。在文化小传统中,勤俭、重教、敬业、乐群、和谐、互信、日新、进取的观念,无疑是经济发展过程的文化资本。“诚敬”“忠信”思想有助于整顿商业秩序,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并改善外部形象,提高效率,促进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儒释道三教的价值观、义利观和人格修养论,有助于克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坑蒙拐骗的行为。在这个意义上,经典中有当代价值。(转载自《人民论坛》2016年8月下期)

编辑/徐展endprint

猜你喜欢
两创四书国学
论陈普《“四书”讲义》中的“为学”思想
“垂”改成“掉”,好不好?
传统的新芽,国学的新发
——《四书释注》读后
“两创”背景下推行中小企业社保差异化征缴方式研究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资本市场是推动“两创”发展的重要保证
朱熹的《四书》与“五经”
《大学》在《四书》序列中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