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一体化”建设分析

2017-12-28 17:20童真
现代兵器 2017年12期
关键词:预备役军种现役

童真

一个国家的军事战略牵引其国防与军队建设,也就是围绕打什么仗、怎么打来推进国防与军队发展。对于奉行全球战略的美国而言,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利用有限的国防资源来满足其全球作战需求,从而建设一支能够应对跨领域、跨地区、跨机构乃至跨国等各类武装冲突及非战争军事行动的世界最强军队。长期以来,美国奉行“一体化”的建军思路,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丰富其内涵与形式。早在1973年,美国防部就正式提出“一体化”建军思路,强调通过现役部队、预备役部队及文职人员的有机结合,形成总体武装力量优势。此后,伴随军事技术的进步和战争形态的演变,美军进一步加强诸军兵种之间的一体联合,并在力量编成上突出一体化设计。数十年来,美军一体化建设的参与主体日益多元,一体化被赋予了更广泛的含义,已远远超出一般意义上的联合概念,进而迈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全面融合。

“一体化”建军动因分析

美军“一体化”建设,既是历史的产物,更是时代的召唤。近年来,随着美国国家军事战略调整,技术创新与理论创新驱动及国防预算制约影响,“一体化”建军成为美军满足信息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

一是战略驱动,“一体化军事战略”思想指明美军建设方向。一直以来,美国国家军事战略都决定着其兵力规划,牵引其国防与军队建设。近年来,美认为随着技术的扩散、中俄军事实力的提升及恐怖主义的蔓延,其面临的威胁挑战日益复杂多元。2015年,美颁布新版《国家军事战略》,提出“一体化军事战略”,强调以战略上的“一体化”来对抗威胁的“全频谱化”。首先,美采取一体化的威胁评估。将国家间冲突、非国家间冲突及混合冲突统筹考虑,并提出“2+2+1”模式,从威胁程度上区分中俄两个大国带来的高端威胁,伊朗、朝鲜两个敌对国及伊斯兰国等暴恐组织带来的中低端威胁。其次,设定一体化的战略目标。根据不同冲突类型提出威慑、拒止、击败国家对手,扰乱、削弱和击败暴恐组织及强化美全球盟友伙伴网络这三大战略目标,将“慑止与打赢”一体统筹。最后,制定一体化的应对途径。将“全球一体化作战”由过去的“联合作战顶层概念”提升为“国家军事战略”的核心举措,通过提升全球范围内作战资源配置效率和力量投送能力,实现军事战略目标。“一体化军事战略”的提出,对美军一体化建设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进一步明确了军队建设方向。

二是技术创新与理论创新,牵引美军“一体化”建设。二战结束后,虽然美军在朝鲜战争等数次局部战争中也曾有过陆上、海上和空中的多维一体作战行动,但受限于当时的军事技术水平,因而仍属于以某一军种为主要作战力量的机械化合同作战。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相继取得突破,一体化指挥控制平台和信息系统才得以建立并逐步完善,各军种信息系统日益实现互联、互通和互操作,美军逐步从机械化条件下大规模诸军兵种联合作战,向信息化条件下一体化联合作战发展。尤其是在网络信息、航天等前瞻性技术发展的推动下,各军种又进一步向网络、太空、无人等新兴领域融合,“一体化”建设步入新的阶段。同时,美军作战理论不断创新发展,也推动了部队的一体化建设。特别是近些年,美针对所谓的中国“反进入/区域拒止”威胁,提出“空海一体战”构想,之后又着眼统筹应对高中低端武装冲突及混合战争,推出“全球一体化作战”“多域作战”等作战概念。使美军充分意识到信息化时代下的战场空间不断拓展,战争形态发生变化,传统的数量规模型部队已难以发挥作用,必须根据作战需求进一步优化美军的编制体制,建设一支更加精干、多能、高效的联合部队,通过提升其跨域联合作战能力,来增强美军的全谱全域军事优势。

三是国防预算制约,倒逼美军“一体化”建设。随着阿富汗、伊拉克两场战争的结束,加之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冲击,美通过2011年《预算控制法案》,启动“自动减支”机制,要求自2012财年至2021财年,国防部在原定削减4870亿美元军费的基础上,再压缩4700亿美元的开支。2017财年,美国防预算申请额为5827亿美元,相比2012财年的6709亿美元,下降超过13%。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陆军,其国防预算申请额同期减少约15.1%,现役部队员额从大约56万人缩减至约47万人,压缩近9万人。为了在减经费、裁部队的双重压力下继续提升战斗力,美陆军采取了一系列优化规模结构的改革措施。同样,着眼于高效配置资源,美军整体上也必须加大力度推动“一体化”建设。

夯实国家安全基石:“总体力量”一體化

“国防部需要灵活调整总体力量各组成部分的规模结构,以最有力、有效的方式,满足任务要求,达到指挥官所需的战备状态,并保持这支全志愿部队的活力、士气和福利。”

——2014年美《四年防务评估》报告

由现役部队、预备役部队和文职人员组成的总体武装力量,是维护美国家安全的基石。一直以来,在“总体力量”论指导下,美强调对国防与军队建设要统筹兼顾,全面规划。特别是当前现役部队规模缩减,美进一步加强对总体武装力量进行战略性重组,科学优化军队规模结构,从而形成以精干的现役部队为核心,以强大的预备役部队和文职人员为补充的总体力量优势。

一是明确职能任务,形成三位一体的功能互补。作为美国武装力量的“三大支柱”,其既拥有维护国家利益的共同使命,又被赋予了不同的职能。其中,以现役部队作为武装力量的骨干和基础,肩负着武装力量平时、危机时和战时的主要任务。预备役部队作为现役部队的重要增援和补充,负有在危机时和战时支援与加强现役部队的基本职能。文职人员作为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役和预备役不可缺少的重要保障力量。在雇佣合同制度下,文职人员大幅提升了美战备任务能力,为部队提供基础训练,推动装备现代化,提供医疗护理等,特别是近年在情报、网络和采购等新兴领域的人员明显增加。

二是一体统筹,推动三大力量的深度融合。特别是不断缩小预备役部队与现役部队之间的差距。美军预备役部队在规划、计划、兵力、装备、训练以及部署等各个方面,均统一纳入军队建设的总规划。例如,在编制体制调整上统一考虑,使预备役部队能与现役部队无缝接合。美军北方司令部常设的联合特遣部队“民事支援联合特遣部队”“北方联合特遣部队”等,都是典型的现役和预备役一体化应急反应部队。同时,将预备役部队与现役部队进行混编合训,平时联合训练,战时才能联合作战。美陆军预备役一般以营为单位按计划配属给现役部队,共同参加野外训演、诸军种联合演习甚至多国联合演习。正是因为拥有这样一整套较为成熟的体制机制,美国才得以在精简部队同时确保总体武装力量优势不减。

三是科学规划,确定现役、预备役和文职人员的规模与比例。总体上,确保预备役部队和文职人员在总体武装力量中占据一定规模。2014年,美提出将5万个军事岗位转为文职岗位,使更多军人能够参加作战,同时增加后勤、医疗等领域人员数量。2015年,美军现役部队、预备役部队和文职人员,分别为130.3万、81.9万和79.3万,占总员额的比重分别为44.7%、28.1%和27.2%。相比2013年,现役部队员额减少6.9万,预备役部队和文职人员分别增加1.7万和2.6万。从这一趋势看,现役部队究竟保留多少,在某种程度上要看其他两种力量的情况。若预备役制度比较健全、满员率高、训练有素、装备先进、调服现役快,现役兵力可适时适度精简。

突破传统思维模式:军种跨域联合一体化

“我们需要联合到这样的程度——没有哪一个军种占主导地位,没有哪一个领域有固定的边界。战区司令必须能够从任何一个领域对每个领域的目标达成效果,以便今夜开战,战之能胜。”

——美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哈里·哈里斯海军上将

一是多维作战,牵引军种跨域联合。20世纪80年代,为应对苏军的大纵深立體作战,美陆军联合空军提出“空地一体战”理论,强调运用空中和地面火力对敌实施全纵深打击。此后,该理论被成功运用于海湾战争。陆军和空军在防空反导、空中支援、电子战、精确打击等诸多领域进行了联合。2009年,美军在借鉴“空地一体战”基础上,提出“空海一体战”理论,并成立跨军种“空海一体战”办公室,旨在通过整合海、空作战力量和能力,形成网络化、一体化的海空力量,以提升美军在“反进入”环境下的兵力投送和干预作战能力。鉴于此,美军将资源重点投向海、空力量建设,适当增加海、空部队规模,相对缩减陆军部队。近年来,美军认为“空地一体战”“空海一体战”这种二维作战已不能满足未来战争需要,加之为提升地面部队的参与度,美军于2015年1月将“空海一体战”概念更名为“全球公域进入与机动联合概念”,进一步促进了各军种不同领域作战能力的互补运用。2016年10月,美陆军又正式将“多域战”概念纳入作战条令,并于2017年2月与海军陆战队共同发布《多域战:21世纪的合成兵种》白皮书,强调未来作战不仅是军种的联合,更是所有作战域的融合。“多域战”概念得到了其他军种的认可,目前国防部正积极推动其发展与运用,这也加快推动了美军作战能力由“军种联合”向更高层次的“跨域联合”发展。

二是联合作战指挥体制,保障军种跨域联合。1986年,美国会通过《戈德华特—尼克尔斯国防部改组法》,明确了从总统至国防部长再到战区司令部司令的联合作战指挥体制。将参联会包括参联会主席及各军种参谋长在内的军种势力排除在指挥链之外,设立参联会副主席,专门负责协助落实联合作战及部队管理工作,同时赋予战区司令部司令下达作战命令、组织指挥作战、规定指挥序列等权力。步入21世纪,网络、太空领域的兴起进一步加速了各军种之间的融合。例如,2009年美军在战略司令部下组建网络司令部(已于2017年8月被提升为与战略司令部平级的一级司令部),以任务牵引融合了各军种网络空间作战力量。其编制力量为133支职能化网络战部队,包括13支为国家基础设施提供网络防御的“国家任务部队”、27支对敌网络系统实施攻击的“作战任务部队”、68支对美军网络系统进行防护的“网络防护部队”及25支提供情报和地区情况分析的“直接支援小组”;从军种层面看,其融合了41支陆军部队、40支海军部队、13支海军陆战队部队及39支空军部队。目前,这133支部队已全部具备初始作战能力,预计2018年可实现全面作战能力。

三是跨域联合,促进各军种协调发展。随着大规模地面作战行动的结束和军种跨域联合的发展,美军相应调整各军种之间的比例关系。在2012年至2016年间,陆军现役部队员额缩减约9万人,至47万人;海军微幅压缩1万人,至50.7万人(海军陆战队减少1.5万人,至18.3万人);空军略减1.6万人,至31.7万人。原计划到2019财年陆军现役部队将进一步缩减至44~45万人,但根据国会批准的《2017财年国防授权法案》,陆军2017年6月15日公布了军力结构决策方案,主要内容之一是陆军兵力“止减稍增”,现役兵力增至47.6万人,以增强陆军整体战备水平。陆、海、空军现役部队员额占现役部队总员额的比例,从2012年的39.6%、36.8%、23.6%调整为2016年的36.3%、39.2%、24.5%。总体看,陆军比重明显下降,海军比重显著上升,空军比重基本保持不变,各军种更趋协调发展。

优化兵力结构:诸兵种合成一体化

“诸兵种合成就好像交响乐团,每一件乐器都是为了和声及整体音乐效果而做出贡献。”

——美国陆军训练与条令司令部副参谋长里基·史密斯

长期以来,为提升独立作战能力,并为联合作战行动提供有力支持,美军特别注重诸兵种一体化建设。

一是加强模块化设计,提升独立作战能力。所谓“模块化”是指将合成营设计为结构相对固定的可供插拔的模块,其最大特点就是灵活好用,平时共同编组、共同训练,战时根据作战任务随机组合,即插即用。模块化部队之所以可以如此灵活运用,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诸兵种合成。模块化改编之前,在伊拉克战争中,美陆军旅级部队缺乏直属炮兵的缺陷暴露明显。改编后,陆军模块化旅相比师属旅增加了旅属作战支援力量,如火力营及特种勤务营(也称特业营,编制营部及营部连、军事情报连、通信连、战术无人机排、工兵连等,在2013年10月开始进行的模块化旅优化调整中增编1个工兵连后改称工兵营),还有提供维修、补给、食品、卫生等方面的旅属保障营。这种力量编成使得旅战斗队在突击力量不减弱的情况下,进一步增强了其作战能力和自我保障能力,同时摆脱了对师的依赖而可以独立遂行作战部署任务,以满足多样化军事行动需求。

二是融合新兴力量,增强整体作战效能。将传统优势与新兴能力相融合,优化兵力结构。陆军重点发展网络、航空、特种作战、导弹防御等作战力量,以打造一支具备“多域作战”能力,且灵活机动、适应强的“快速机动远征部队”。比如,为网络司令部133支网络战部队提供1/3的人员,组建第4机步师陆航旅,以达到每个师级作战单位编配1个陆航旅的要求。空军强调以制空权为先决条件,重点发展B-21战略轰炸机、天基系统等,结合航空、航天、网络空间、电子环境和水面战能力,构建一体化、网络化的作战力量谱系。海军更加突出信息作战,在水面部队、航空兵部队和潜艇部队三大兵种司令部之外,于2014年又成立了新的兵种司令部,即海军制信息权部队司令部,隶属舰队部队司令部,统管海军网络、情报、气象、海洋和电子战等制信息权部队的人事、训练和装备事务,进一步提升了海军信息作战的专业化、一体化水平。

聚焦任务需求:力量编成一体化

“美陸军部队未来将进行适应性强的网络化编组,以执行全谱作战任务。”

——2011年美国《国家军事战略》

近年来,美军强调所面临的威胁不再局限于“大规模正规战争”或“小规模非正规战争”,而是一种全新的“混合战争”,这就需要美军能够统筹应对不同地域、不同规模、不同强度的武装冲突,进而要求美军能够突破各种局限,采取一体化且灵活性高的混合编组方式,以提升其在全球范围内遂行多样化军事行动的能力。

一是应对全谱威胁,灵活编组联合特遣部队。美军以任务编组的形式灵活多样,既有常设部队,也有临时组建部队。以联合特遣部队为例,其由两个军种建制以上部队或配属部队组成。根据任务和作战环境的需求,采取不同的兵力编成和战术手段。美国北方司令部下设的联合特遣部队就属于常设部队。但通常情况是,美军基于任务打破原有部队建制,抽调兵力混合编成联合特遣部队,完成任务后解散归建。伊拉克战争期间,为抓捕伊军政要员,美军成立了由特种部队、中情局和空军战斗搜救部门人员组成的第20特遣部队,总兵力约1500人。为牵制伊军重兵集团南下,美军中央总部组建了“海盗特遣部队”,编成包括第3、第10特种大队、第173空降旅部分兵力,以及海军陆战队第26远征分队,总兵力约5500人。阿富汗战争期间,为抓捕本·拉登,美军组建了由特种部队和中情局特工组成的“铁锤特遣部队”,总兵力约3400人。

二是组建“区域定向部队”,提升地区危机应对能力。从“区域定向部队”的组建和运用来看,同样体现了以任务为中心的一体化编成特点。在系统总结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美陆军为解决对执行任务区战场环境缺乏足够了解等问题,于2012年有针对性的提出建设“区域定向部队”。明确特定陆军部队与战区总部的定向支援关系,并通过轮换部署等方式,加强前沿军力部署,增强支援作战部队与受援部队之间的配合,及对未来战场环境的熟悉程度,以提升地区危机应对能力。在“区域定向部队”中,除第18空降军定向全球之外,还有第1军定向太平洋司令部、第3军和第1装甲师定向中央司令部、第1步兵师第2重型旅战斗队定向非洲司令部、第1骑兵师第1重型旅战斗队定向欧洲司令部、第48步兵旅战斗队定向南方司令部。这种“任务定制式”部队,任务更加聚焦,训练更有针对性,不仅提高了资源使用效率,还将陆军职能从“打赢战争”向“预防冲突、塑造有利安全环境和打赢战争”拓展,同时加强了美军与盟友伙伴之间的安全合作,仅2013财年,美陆军“区域定向部队”就参与了160个国家、近6000种不同活动。鉴于“区域定向部队”兼具特种部队的一些能力,因而既可以承担陆军部队的日常作战支援任务,也能够在特定时期下履行指挥官授予的特定任务,必要时,经战区司令部批准,还可转化为作战部队。除执行特定任务的分队需要驻扎之外,多数部队仍以美国本土为基地,采取更加灵活的轮换部署机制,在地区国家间轮换,需要时也可在地区外部署。根据各战区的不同需求,陆军“区域定向部队”既可以是军级单位,也可以是师、旅级单位,甚至可以是由几个士兵组成的小组来执行定向地区任务,编组十分灵活。

总的看,无论是从提高国防资源配置效率,还是从提升一体化联合作战能力来看,美军“一体化”建设都取得了明显成效。“一体化”建军不仅是打造大国防体制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科学途径,更是未来世界主要国家军队建设与发展的趋势。

猜你喜欢
预备役军种现役
快速高效的以色列预备役部队
历史传统、官兵结构与ROTC军官占比的军种差异
军队改革的又一站:解放军预备役部队
预备役部队的历史沿革
中国空军最新主力战机亮相珠海航展
“第二炮兵”属于军种,还是兵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