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快乐学习,感受幸福生活

2017-12-28 07:01陈晨��
考试周刊 2017年51期
关键词:陶行知学会理念

陈晨��

摘要: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念的核心是“生活即教育”,顾名思义,我们的教育应该以不断变化发展的生活为内容,以生活实际为内容,在平时生活中贯穿教育思想,在教育中不断融入生活实际。实现教育的知行统一,让学生感受到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并且能够主动学习、终身学习。

关键词:生活教育课堂实践社会生活

一、 当代中国教育现状

中国的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今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和进步,尤其是大学教育。虽然与许多世界名校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我们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但这些成就仍然不能改变应试教育在中国根深蒂固的影响。

应试教育仍然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对考试科目与考查科目的重视程度相去甚远,中高考的改革实践仍然无法改变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自然也无法减轻父母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和希望。学生过重的压力导致了他们害怕学习,恐惧家长和教师,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二、 生活教育理念的内涵

根据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我们可以明确:教育应该由生活决定并以生活为中心。人类生活在不断变化也决定了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也应该随之变化,使之符合社会生活的发展。当然,实践是生活的内容,教育也应该在实践中进行,并指导和服务实践。

当然,每个人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人离不开社会,人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总是离不开社会提供的种种条件,总要受到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环境的制约。因此生活教育必须合理利用社会生活环境,以社会为学校。不能将教育局限为学校教育,而应该扩大学校教育的内容和对象。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在生活中、在社会中、在大自然中学习和感悟,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联系,掌握书本知识的同时,开阔视野,知行统一。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进行创造性劳动。

三、 生活教育理念在思品课堂中的探索实践

在思品课堂中贯彻落实生活教育理念是有现实意义的,以下是我在本课程中融入生活教育理念的实践探索:

案例一:

在八年级下册的第20课《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中,要求学生了解我国的人口问题以及严峻的资源形势,并且从中学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在生活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我首先以电视剧《家有儿女》中停水问题引发的生活问题、祖孙观念差异导入,让学生谈谈自己家里停水的经历,由此联想到生活中需要的自然资源。通过学生喜爱的电视节目中同龄人的故事引至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经历,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能够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到自然资源是我们生存和生活的基础,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学生思考身边事,把资源与生活生产联系起来,从而由感性到理性,理解资源的重要性。

最后,我以“生活反思”环节探讨我们家庭或学校生活中在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方面有什么做得不够的地方,请指出并提出自己的建议。从社会生活转向学生和家庭生活。促进学生反思,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并将这种学习能力发展为生活能力,有效地深化学生亲近社会、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并且将此落实为行动。

案例二:

在八年级上册第4课《孝敬父母长辈》中,教材要求学生掌握子女对父母长辈履行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关爱、赡养等,了解孝敬父母长辈的原因和意义。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生活教育理念,我通过生活剧《家有儿女》中子女为父母洗脚这一内容,母亲前后不同的反应展开。

以为父母洗脚这一主线提问学生你是否曾经向父母表达孝敬之意,通过何种方式展开,学生通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并回答通过一句亲切的问候、一次耐心的倾听、一段贴心的话语、一杯温暖的热茶、一把舒适的椅子、一份生日的礼物表达。有效地将生活经历与书本内容相结合,有助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另外我又以当下热门的时事话题如:扶老人、常回家看看立法等。通过视频材料以及图片材料的展示,让学生感受到父母长辈的孤独和困难,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生活教育理念倡导学习联系生活,这里的生活既包括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当然也包括社会生活。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因此通过社会时事培养学生了解社会、关心社会的习惯,学会亲近社会和服务社会。在亲近社会和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了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适应社会不断变化的要求,才能真正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成长。

四、 生活教育理念在思品课堂中运用的意义

在实践生活教育理念融入思品课堂的过程中,明显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后期的作业反馈中,对于相关的记忆知识,学生在理解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印象更为深刻。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的种种弊端,明确主导与主体的关系,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情感价值观的体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可以预见的是,長此以往,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一定能有所提高。并且真正地将学校书本知识运用到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中,服务于生活。

别林斯基认为:“创造人的是自然界,启迪和教育人的。却是社会。”可见生活和教育本身就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在一线的教师,要传授给学生的绝对不仅仅是书本知识和学会解题的能力,而是应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学会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真正地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我也将在基层教师这个岗位上,不断运用各种教育理念,探索不同的教学方式,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3]林梅玉“生活教育”理念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的回归[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6.

[4]陶行知生活教育[A].生活教育文选[C].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5]周洪宇,余子侠,熊贤君.陶行知与中外文化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endprint

猜你喜欢
陶行知学会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学会分享
学会分享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陶行知生活力专题研究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
学会尊重
陶行知的赏识教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