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资源的自觉与自信

2017-12-28 08:38史可扬
人民论坛 2017年34期
关键词:中国故事创新

史可扬

【摘要】中国文艺要创新发展,必须找到源头活水——文艺自信,这份自信不是自大、自夸、自负和自傲,而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信念力量。在文艺自信的感召下,讲好中国故事是中国文艺作品的应有之义。树立文艺自信需要与时俱进的创作眼光,同时也需要遵循艺术创作规律和人文情怀。

【关键词】文艺自信 创新 中国故事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识码】A

寻找和丰富中华文艺资源,是文化自信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向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一表述为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提振了精气神,吹响了冲锋号。文艺自信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方面。提升文艺自信,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是寻找和丰富我们的文艺资源。现如今,如下文艺资源有待进一步认识和开发。

一是传统艺术资源。在中国广袤的国土上,传统艺术资源灿若星河,如诗词歌赋、神话传说、笔墨书画、戏曲戏剧、音乐说唱、歌舞杂技、影视音像、民俗节庆、非遗古迹,等等。有的已经被开发利用,转化为有形的文艺作品和文化产品,而绝大部分还“养在深闺人未识”,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利用,唤醒其艺术生命力。如被誉为“中国舞剧之最”的《丝路花雨》自1979年首次创排以来,38年久演不衰,如今累计出访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2800余场,观众超过400万人次,可谓是永恒的文化使者。这部诞生于西北大漠的民族舞剧,其灵感来源于敦煌莫高窟,2000多尊彩塑、4万多平方米壁画是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艺资源,滋养了这株文艺常青树。《丝路花雨》之所以能穿越近40年历史时空仍旧活跃在艺术舞台上,就在于创作者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将自信包容、兼收并蓄的盛唐气象与博大胸怀视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只有这份自信才会“借胆”给文艺工作者,将丝绸之路文艺资源传播给全世界。

二是民间文艺资源。近年来,一些文艺部门或机构开始牵手部分“草根”开发乡土文艺资源,使其绽放于世。侗族大歌、敖鲁古雅歌舞剧、陕西老腔、海阳大秧歌、思南土家花灯戏、西北社火、崂山道教音乐等艺术表现形式纷纷登上诸如北京奥运会、巴黎艺术节、青岛大剧院等大型表演舞台,有的还被改编拍摄进电影电视剧。但也应该看到,与京剧昆曲、唐诗宋词、功夫武术等经典的、热门的文艺相比,这些文艺资源属于“边缘”和“冷门”,如少数民族民间的文艺资源白族大本曲、蒙古族好来宝、仡佬族情歌、鄂伦春族萨满舞;沿海地区的海洋文艺资源如日照嵐山渔民号子、青岛东夷渔祖郎君祭拜;民间手工技艺如苗族蜡染、西安起良蔡侯纸、山西民间面塑、云南石屏乌铜走银等,不胜枚举。这些文艺资源还固守在自己的“栖息地”上,未被很好开发利用及向外传播。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文艺资源无一不是中华智慧的结晶,无一不是华夏民族审美理想的外化,与经典文艺资源一同涂抹了中国气象的精神底色,扮靓了“美美与共”的世界文明景观。

三是非遗、大众乃至网络文艺资源。它们同样携带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基因、流淌着原生态的文化血液、生成着华夏美学的艺术密码,其生命力必定顽强,感召力必定超群。假以时日,这些富足的中华文艺资源必定演变为如雨后春笋般生长的文艺作品。

文艺自信是一种信念力量,当前比较紧迫的任务是要找到文艺自信的突破点

中国文艺要创新发展,必须找到源头活水——文艺自信,这份自信不是自大、自夸、自负和自傲,而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信念力量。当前比较紧迫的是找到文艺自信的突破点,有以下几个问题比较重要。

一是文艺理论自信。文艺的繁荣昌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部分,而坚持文艺自信是实现文艺繁荣的必要条件。文艺自信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观的自信,我们的文艺自信必然是建立在我们自身对中华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我们理所应当对自己的文化有自信,因为它历经了几千年的成长、磨砺与发展,它的印记已经不可磨灭地融入到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生命里,因而常常能使得中华儿女产生无与伦比的强大凝聚力。2000多年前,我们已经有了温柔敦厚的诗教,有了大音希声的睿智;公元五六世纪之交,就有了体大思精的《文心雕龙》,并且在《文赋》和《诗品》后,逐渐形成了极具民族特色的文艺理论。但也不容否认,我们一度忙于引进而忘了建设,眼光只是向外寻找而忘了向内回溯,此种局面必须改变。

二是讲好中国故事。在抚育世代儿女成长的中华大地上,遍布着文艺珍珠,爱土地就是爱它的美、爱它的善、爱它的无私与慷慨。文艺创作者应该生死眷恋着这片土地,移情入诗、移情入歌、移情入画、移情入舞。有了情感何愁不出文艺精品,有了文艺精品何愁没有文艺自信。纵观文艺史,莎士比亚戏剧之于英国,歌德诗歌之于德国,芭蕾舞之于俄罗斯,新浪潮电影之于法国,歌剧之于意大利,百老汇音乐剧之于美国,无一不是移置了艺术家的情感,无一不在讲述着本民族的历史故事,编织了文艺之巅的无价桂冠,标举起饮誉世界的民族文艺荣耀。同样,《白鹿原》从草拟到成稿历时四载光阴,陈忠实每天处理着近二十个有名有姓的小说角色,其艰辛可想而知,荣获茅盾文学大奖足以表明其艺术质量,而其最大的成功就在于讲述的是中国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也是中国文艺作品的应有之义。树立文艺自信需要遵循艺术创作规律和人文情怀,艺术创作者的灵感并不总是时时迸发,每次迸发也不一定都能结出文艺硕果,这就需要定力和坚持,长此以往、经年累月才会有中国文艺的繁荣与崛起。文艺是一种排斥急功近利的精神信仰,只有带着谦卑和诚意上路,才能明白文艺的真谛。讲好中国故事,需要与时俱进的创作眼光。一个时期的文艺作品实质上是这一时期的社会存在于思想意识领域的具体反映,作为一种文化的产物,文艺作品需要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推陈出新。唯有这样,所创作出来的作品才是真正体现时代精神、具有深度和感染力的,才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而不是老调重弹、消费历史。其次,从形式上说,文艺创作需要不断地探索新的表现方法,开拓新的美学认识。文艺创作者要有永不止步的求道精神,要有当下所大力倡导的“工匠精神”。

三是现实关怀的使命感。现实生活是文艺的根,一部文艺作品,不论它描绘的是哪个时代,讲述的是何种内容,依托的是何种形式,都是在现实的背景中所创作并传播给受众来感受的,创作者、作品与受众之间,都需要依靠现实这根纽带来联结。眼下的文艺创作,扎根生活的深度还不够,联系现实的程度还不够。因此,当下的文艺创作还需在这一方面努力发掘。

在当代中国,我们的文艺创作应该用文化的方式为历史存正气、为时代聚精神。文艺自信的建立正是在于这种强大的凝聚力,而文艺工作者要想唤醒这种凝聚力,关键就是要从当下创作、为人民创作,脚踏实地、紧扣现实、深入生活,认真地聆听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声音,深刻地思考国家民族的前途未来,以求实的精神来进行文艺创作,才有可能凭借作品激发起受众的文化认同,唤醒民族凝聚力,从而真正提升我们的文艺自信。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导)

【参考文献】

①[英]柯律格著、刘颖译:《中国艺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

猜你喜欢
中国故事创新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移动互联时代,如何讲好奥运里的中国故事
世界最大童书展,“中国故事”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