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互联网+”时代高校基层工会“教工之家”的建设

2017-12-28 08:11崔凯刘莹
卷宗 2017年34期
关键词:教工院系教职工

崔凯+刘莹

摘 要:在当前“互联网+”的新形势下,如何建设好高校基层工会“教工之家”,是当前高校基层工会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本文从构建高校基层“教工之家”的意义和重要性、当前“教工之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互联网+”下教工之家建设的新举措等方面展开阐述,以期在新的发展时期更好做好工会建设。

关键字:互联网+;高校基层工会;教工之家

课题来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工会工作专项研究课题(课题批准号:2016ghzd002)。

我国工会组织的建设应当与时代紧密相连。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的新概念,意味着一种新的社会形态的诞生。信息技术与传统行业协同、融合,使得资源配置更有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生产力,加速创新,形成社会新形态。“互联网+”这一信息时代大潮的涌来,也就意味着工会组织的建设更加需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充分发挥工会“大学校”的政治引领作用和桥梁纽带作用”,推动基层组织建设扩面提质、推进“惠员工程”和维权帮扶、搭建工会网上工作平台体系、深化公开民主管理。在当前“互联网+”的新形势下,如何建设好高校基层工会“教工之家”,是当前高校基层工会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1 构建高校基层“教工之家”的意义和重要性

(一)基层“教工之家”是高校工会“大家”建设的基础

高校各院系基层工会“教工之家”的建设,是学校工会“大家”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小家”建设的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大家”能否兴旺发达。通过大力建设“教工之家”,能够提高基层工会工作的整体水平,增强基层工会的凝聚力,促进学校民主化建设,一个个“教工之家”小家的建设为工会“大家”注入鲜活的生命力,使得工会“大家”更加民主、公开、公正,更有效率地为全校教职工服务。

(二)基层“教工之家”是师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基层工会“教工之家”建设在服务于教职工的同时,也为师德建设起到重要作用。加强师德建设理论学习,引导教职工从本职工作做起,一点一滴,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促进教职工形成良好文明行为和高尚的道德情怀。在当前“互联网+”的新时代,利用“教工之家”,以多种方式推进师德建设,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为教职工提供教书育人的良好平台。

(三)基层“教工之家”是教职工的“家”

“教工之家”突出强调一个“家”字,真真正正为教职工群众服务。不仅仅局限于实质形式,也应该将“教工之家”的范围推而广之,从实体到线上,在群众中切实建设起教工真切的“家”。为教职工在紧张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之余,提供一个缓解压力、沟通交流、提升自我的理想场所。这也是基层“教工之家”的职责所在。

2 当前基层工会“教工之家”建设当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工会会员积极性不高、创新性不足

当前的基层工会“教工之家”建设是各高校基层工会工作的重点。就“教工之家”的现状来看,一部分教职工能够参与到文体活动中去。但对于其他活动,会员们的参与度普遍不高,积极性不足。这也反映出了“教工之家”建设目前的缺陷,创新程度不高,形式开展较为单一,无法兼顾老、中、青三代教职工,也就使得基层职工群众参与热情低。

(二)缺乏高校特色,同质化严重

高校基层工会与企业基层工会相比,一大特色在于高校基层工会更加注重将服务教工与教书育人相结合。而目前的“教工之家”建设中却缺乏二者的密切联系。在实践过程中,“教工之家”逐渐成为了组织文体活动的场所,缺乏对应的鲜明高校特色的品牌活动。

除此之外,高校中各院系之间的工会同质化现象严重。各院系之间教职工的差异性较大,年龄层次、学术背景等都有较大差别。这些都要求各院系“教工之家”在建设当中应当考虑不同的需求。特别是在当前“互联网+”的新形势之下,更加需要建立高校基层院系“教工之家”新特色。

(三)缺少信息化的网络平台

当前,伴随着“互联网+”深入各行各业,高校基层工会也不例外。但由于传统的工会制度仍有不足,加之高校工会互联网意识不高,导致互联网在“教工之家”建设当中的利用效率不高。同时,“教工之家”建设缺乏信息充分和准确发布交流的平台,体制机制不够完善,一些线上活动难以开展。这就要求基层工会不断利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技术,对“教工之家”的内容及组织进行新的调整,将“教工之家”的模式推陈出新。

3“互联网+”下“教工之家”建设的新举措

(一)创新网络活动新途径,提高工会会员积极性

在“互联网+”时代,“教工之家”的建设需要不断与时俱进,为教职工提供网络活动新途径。传统的文体活动形式比较拘泥,受到场地、时间等多方面的限制,教职工的参与度不高。构建线上活动,可以实现活动参与无时间与空间限制,如线上征文、摄影、唱歌等一系列竞赛活动,发起教职工投票参与互动点评。在提高组织活动效率的同时,也避免了因科研、授课教师不坐班制度所引发的开展工会活动偶遇冷门的尴尬局面。同时,需要注意的一点在于针对于年龄较大的教职工开展网络活动,需要让他们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在设计活动时,尽量简洁、易操作。只有这样才能调动起不同年龄层的工会会员的积极性,让大家都参与其中。就某高校基层院系分工会为例,学院教师工会会员72名,其中50岁以上教师工会会员人数占到27%,虽然年纪较大的教职工所占学院基层院系分工会比例正逐渐降低,但仍需兼顾,互联网等技术在“工会之家”建设和运用过程中仍存在一定难度,需要对其进行技术普及和宣传教育。

(二)突出高校特色,打造基层“教工之家”品牌

高校基层工会建设,需要提高创新意识,突出高校特色。将互联网新科技融入“教工之家”建设中,利用各院系自身特点,突出各基层“教工之家”与众不同之处,在着眼于解决教职工在教书育人与生活当中的切身需求的同时,要紧密结合师德建设,突出本院系特点,利用差异化,打造属于自身的“教工之家”品牌。也要做到与时俱进,因院制宜,因人制宜,有针对性地设计与策划不同的活动方案,让高校基层“教工之家”展示出其应有的时代特色。就某高校院系基层分工会为例,学院基层分工会建设了自主品牌工会活动,每年对基层工会会员进行生动的“师德”教育,开展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如请德高望重的教师到学院基层工会做讲座、座谈会;组织学院教师到山村进行实地师德教育等,形式多样不固化,受到老、中、青三代的热烈欢迎。

(三)构建信息化服务平台,完善“教工之家”體制机制

能否充分、准确和及时地获取信息,将影响办事的方法、做事的效率,从而决定人的思想动态。构建“教工之家”信息化服务平台,将各种“政策信息”“网上公示”、“院系动态”、“问题反馈”、“民意调查”等发布其中,有利于教职工会员浏览、查询信息,从而有效地建言献策,更多地参与民主建设。同时,实行资源共享,可以充分发挥民主监督作用,有效避免一些信息被封闭或误解,促进民主管理和廉政建设。此外,还可以建立平等协商制度,使高校院系发展与个人发展相得益彰和谐统一,达到分工与整合协调统一的新高度。就某高校院系基层分工会为例,学院基层分工会建立了学院工会微信公众号作为工会“小家”的构成部分,定期对学院分工会会员推送工会政策、动态、活动、福利等;同时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设立留言板,积极听取工会会员建议,设立“敞开式”意见建议渠道。

总而言之,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高校基层工会“教工之家”的建设应当顺应时代变革,充分调动工会会员的积极性,打造各具特色的“教工之家”,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增强“教工之家”的活力,工会工作者更加应当为办好基层工会“教工之家”成为教职工真正满意的小家而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董元,祁新雷,韩江卫.“互联网+”与高校工会工作创新探析[J].新西部(理论版),2017,(01):110+118.

[2]王朔,郭方伟.高校创新型“教工之家”建设初探[J].价值工程,2014,33(17):284-285.

[3]叶许可.“互联网+”时代高校工会工作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发展研究,2017,(02):102-105.

[4]张青平.新形势下高校“教工之家”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J/OL].求知导刊,2016,(05):150.(2016-03-17).

[5]张江伟.新形势下增强高校工会吸引力和凝聚力的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7,(01):34-36.

作者简介

崔凯(1979-),汉,天津人,重庆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管理学硕士学位,就职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工院系教职工
福建教育学院教工及校友美术作品展
福建教育学院教工及校友美术作品展
集大教职工抗疫优秀作品选登
从教职工福利谈高校工会工作的创新
高师音乐院系艺术实践周实效提升策略
关于高等院校院系党政关系的思考
用先进文化引领教职工思政教育创新
健康体检数据分析肥胖及相关疾病——以中央民族大学退休教工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