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环保与转方式的相互促进

2017-12-29 01:52王宇飞苏杨蒋海航
绿叶 2017年11期
关键词:银山金山绿水青山

◎王宇飞 苏杨 蒋海航

实现环保与转方式的相互促进

◎王宇飞 苏杨 蒋海航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然而,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科学的直接和间接转化的技术路线。我们将直接转化的技术路线总结为以绿色产品品牌增值体系为代表的绿色品牌产业化、间接转化的技术路线总结为产业组合绿色化。其中,转化路线的确定决定了生态价值的实现方式(即增值式兑现)。转化也面临“钱和权”的制度改革难点。只有集中改革资源,才有可能形成转化的合力,在体制改革力度较大并且改革相对容易的区域得到突破。

在“统一、规范”的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中,中央将福建、江西、贵州三省确定为第一批试点省。与福建、江西相比,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难度更大:经济发展基础最为薄弱、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森林覆盖率最低、石漠化问题和地质灾害频繁,且贫困人口最多、减贫任务最重。在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体制机制瓶颈亟待突破的大背景下,三个试点省份都需要解决如何实现绿色发展的难题,进而引领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2017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其中,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是绿色发展的重要组成和表现形式,也是发展难题,在现实中亟待破题。

一、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方式

首先,转化的总体思路和政策表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系列讲话的要点之一。这一论断包含了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维,更新了自然资源无价的传统认识,打破了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对立的思维惯性,且已在多方面成为社会共识。但优质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即“绿水青山”)的价值很难通过市场来直接兑现:由于缺少具体的技术路线和制度保障,市场条件下难以将这些价值可持续地、呈规模地变现并转化为居民收入和地方的经济增长。这种转化既是全球层面可持续发展的重点,也是我国在从传统发展模式向绿色发展模式转变的难点。

这种情况和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有关,既要考虑绿色发展的目标又要通过创新发展寻求经济增长新动能;也和中国在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中的定位有关:亟待产业升级,融入全球产业链,参与国际合作。两者的核心都是要探索产品具有可持续的、高技术的附加值(增值)的方式,将资源环境优势在不同的要素组合下市场化后变现。对这种难点的破解,中央文件中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简称《福建方案》)最能体现从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操作思路。中央对福建省明确了四个定位,其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先行区和环境治理体系改革的示范区可分别理解为直接和间接的转化:前者手段是“积极推动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推行生态产品市场化改革,建立完善多元化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快构建更多体现生态产品价值、运用经济杠杆进行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制度体系”。即通过构建制度体系,使试点区域既靠政府也靠市场,将生态产品价值可持续地变现(增值),属于直接转化。后者指通过完善生态环境治理机制和环境管理制度,有效控制污染,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最终“资源利用水平的提高,既节约了生产成本,又提升了质量效益(间接的增值)”。

其次,转化的技术路线。转化需要体现为操作层面的技术路线才能落地。200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日报》发表的评论文章《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就已指出:“如果能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已经给出了这种转化涉及的产业和优势转化的技术路线,即依据地方的资源环境特色、区位特点、产业基础和消费市场情况等。按照对绿水青山的利用方式,即生态产品的实现方式,可以划分为两类,分别是直接转化(对其优势进行转化产生增值、作为生态产品直接参与交易获得价值)和间接转化(减少环境损害的前提下,作为资源被利用后产生价值)。具体的技术路线可总结如图1,具体解释如下。

图1 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技术路线

一是直接转化的技术路线。直接转化的技术路线包括两种,即包括优势利用和直接交易。优势利用技术路线的核心是将资源环境的优势(“绿水青山”)转化为产品品质的优势并通过品牌平台固化推广体现为单位产品的价格和销量提升,最终在环境友好和社区参与的情况下兑现价值(“金山银山”)。其依托于资源环境优势明显的保护地最易于实现。

在借鉴法国国家公园产品品牌增值体系和国内保护地友好产品体系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国制造2025》等文件的要求,可设计出这条直接转化的技术路线:它包括产业发展指导体系、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含产品追溯体系)、产品认证体系、品牌管理和推广体系以及品牌增值检测和保护情况评估体系。各体系对品牌增值有不同程度的贡献,最主要的归结于成龙配套的转化体系的设计和平台化操作的销售环节。

这条技术路线具有较高的普适性,范围涉及一、二、三产业,且在我国已经有雏形:位于福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内的桐木村,在茶叶产业上进行了资源—一产品、产品—一商品的两次升级,打造了国家级保护区产品品牌—“金骏眉”,单位土地面积的茶山产值提高了近百倍(不考虑折现),“绿水青山”的市场价值初步得以实现。其中产业不同,转化过程中增值原理也会有差别。

直接交易的技术路线指作为生态产品,绿水青山通过直接参与交易获得价值,典型的技术路线就是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林业碳汇。农民可通过参与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碳汇项目和我国在建的碳排放市场交易,实现其生态产品价值。其中,林业也是地方政府向上级政府“要钱”和农民获得生态补偿的依据,是生态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

二是间接转化的技术路线。绿色发展主要包括污染物(大气、水和土壤)减排与治理、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绿色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推进(低碳能源、交通、建筑和垃圾、污水处理)以及绿色产业的发展(低碳、循环经济)。“两山论”角度看,前三者主要是对绿水青山进行修复、保护,即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尽量减少环境污染;而向金山银山的间接转化主要还是要依靠以绿色产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因此,间接转化的路线主要指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为代表的绿色产业(包括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其落实可借助有聚集优势的产业园区,通过生态产业工程项目等更容易实现,即从供给侧找到发展的动力。区域资源特征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对这一路线选择的影响较大。而其结果并非只有经济效益,也包括社会效益,即环境友好和社区友好。

再次,实现转化的关键因素。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路线的确定决定了生态价值的实现方式(即增值式兑现)。其中绿色产品品牌增值体系是关键环节,实现稳定增值的关键是成龙配套的转化体系和平台化操作的销售环节(图2)。

图2 产品价值链对不同类型的发展方式的影响

这种转化是通过政策和制度创新、生产方式的转变(生产效率提高和管理技术优化),借助资金融通,建立部门协调、资源高效、经济合理、成体系化的管理制度平台,绿色要素组合下最终实现产品的增值(图3)。

图3 转化过程增值要素组合价值

当然,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过程中也存在着约束和难点。转化一方面会受地方自身区位条件、环境特征、生态功能,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等约束(以“人、地”矛盾最为突出);另一方面,面临“钱和权”的制度改革难点。从“钱”的角度,在中央暂时没有专项资金支持的情况下,进行专门技术投入比较困难。因此,要创新资金机制,即明晰政府和市场的职责范围。从“权”的角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既要完整构建生态文明制度,又要统筹考虑经济体制改革;既要集中合力突破现有制度的约束,也要进行制度创新和建设。针对转化的约束和难点,要发散探索和总结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又要将这些做法系统整合,推进生态文明改革的落地。另外,改革方案需要更多地考虑基础性制度,如自然资源产权制度;考虑地方政府在推进改革时的困难和既得利益结构;考虑相关部门在参与改革时的管辖空间范围、职责分工和部门利益。

最后,转化的制度保障和实现条件较好的区域。完整、落地的生态文明制度是转化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当前,生态文明制度需从较高层级政府层面来统筹。在现有制度体系的约束下,制度必须配套落地才有可能形成转变发展方式的合力。对我国多数区域来说,全面的制度转化较难实现。只有在一些体制改革力度较大并且改革相对容易的区域才有可能。从中央重视程度来看,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福建和江西)提供的政策环境是当前最容易展开转化的可能地区,容易借力其他改革试点、示范并对其进行整合,“统一纳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平台集中推进,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继续指导推动”。

从体制机制改革角度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最为典型;而从间接转化的可操作性看,以集中的产业园区等最容易有所突破。

另外,政策上的特殊性和项目安排上的优先性也是约束和难点突破的重要措施, 是转化的保障。以浙江开化为例,主要做法有:创新生态考核奖惩机制,设立重点生态功能区示范区建设试点资金,建立与污染物排放总量、出境水水质、森林质量挂钩的财政奖惩机制,主动接受生态环境质量正向激励与反向倒扣的双重约束。探索生态公益林林权抵押制度创新,开展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试点,启动实施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民宅基地用益物权、农村集体经济股权改革等。这样的经验是非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值得在其他地区推广。

二、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类别与案例

首先,转化技术路线类别的差异。考虑生产增值的不同过程(主要是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阶段)和对环境影响的损益(分为正面、负面和零影响),可将转化的技术路线进行分类(下表1所示)。不同的区域可以结合自身情况设计充分发挥其资源环境优势的差异化的技术路线(对应表中的不同位置),转化的最终目标是资源在不同的阶段增值,优势转化,对生态环境不产生负面影响。

表1 对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技术路线分类

其次,普适性较强的贵州独山案例。贵州独山县因地制宜设计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路线,和城乡统筹改革结合,在生态文明试验区平台上统筹推进,从技术路线和制度保障方面体现首创精神,具有可操作性。

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两条技术路线,其具体实现方式也因地而异。对于生态环境基础较好、发展基础较为薄弱、有待脱贫的贵州省,在“两山论”的实践方面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一方面,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为其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和改革环境;另一方面,今后西部地区发展和保护之间的矛盾将会更加尖锐。如何避免走东部地区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发挥其后发优势,使其在西部地区中代表性突出。独山县地处贵州省最南端,其依托区位和生态资源优势,借助生态文明试验区平台,因地制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模式探索,为贵州省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经验与借鉴。其转化的技术路径和主要措施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图4):

图4 依托自身优势和政策基础的独山县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

一是绿色品牌产业化。基于滇桐保护区、两江源水利风景区等保护地构建绿色品牌增值体系,考虑保护地友好、社区参与,打造地方品牌。其绿色品牌增值体系的构建有以下有利条件:(1)便利的交通和区位优势;(2)资源环境优势易于体现为产品品质优势:无患子等种植已成规模化;(3)已经有政策和企业发展方面的探索:“龙头企业”带动,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和林业主导的“精准扶贫”政策结合;(4)与建成贵州南部旅游集散中心的发展目标结合,构建绿色产品品牌增值体系的第三产业。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下,绿色品牌增值体系,借助体系设计和平台化的管理模式,在设计和销售过程中实现了单位产品价值的提升。体系设计中延长产业链并争取做成闭环,并借助物联网标识技术等最终形成产品追溯等体系。

二是园区产业绿色化。园区产业的绿色化,主要依靠在空间分区基础上二产的循环化和混合业态发展。二产循环化主要指提高传统的冶金和建材产业生产效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企业布局,延长产业链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对于主导产业如轴承等,提升产品附加值,降低单位GDP的碳排放量。借助“大工业”、“大数据”等战略行动,依托园区平台建设,培育并发展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依托省级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区、铁皮石斛农业观光旅游示范区和果蔬农旅结合的农业示范基地等建设,发展绿色农业和生态旅游等混合业态。

从资源环境优势看,独山没有全国顶级的保护地;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看,它是欠发达地区;从人力资源看,独山位于偏远省份,人才匮乏。因此,独山的发展模式是有一定的普适性的。只要技术路线设计精确,就能够实现这种转化。通过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方案(2017—2020)》作为制度保障,以实现后发优势下的跨越式发展。这样的模式在全国来看是有一定可复制性的,因为一些地区的发展方式,其内在实质是相似的。

三、问题和展望

绿水青山并不直接等于金山银山,二者之间需要可持续、成规模的转化方式。在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平台上,集中改革资源,才有可能形成转化的合力,最终在一些体制改革力度较大并且改革相对容易的区域得到突破,成规模实现这种转化。就全国层面看,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资源环境优势和产业基础,因此,转化方式也是多样化的。我们提出的转化路线,更多的是结合当前国家层面的政策环境和技术发展趋势来设计的。从操作角度看,我们认为,有两个方面问题需要深入研究:(1)缺乏产业遴选和标准化程序,即什么样的产业在经过哪些方面的升级后可以得到扶持、形成转化,又在哪些方面可得到生态文明试验区平台的具体支持?(2)绿色品牌增值体系的构建有很多不稳定的影响因素,比如产品的营销渠道、农户的参与程度等。这些需要品牌管理平台有较高的灵活性和包容性。在这个基础上,国家层面的品牌平台如何与环境友好产品结合,如何同生态文明试验区平台结合统筹推进,是需要探索的方向。

随着生态文明基础制度更加大规模、配套的落地,以及国家层面的政策(比如国家品牌战略引领,推动产品供给侧结构升级)、工程(比如借助“中国品牌创新发展工程”和“中国品牌日”,完善品牌体系,提高绿色品牌知名度)、示范项目(比如借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等获得专项资金或者专业指导)的推进,转化的方式也会更加的灵活、效益也会更加明显,其约束也更容易突破。

● 王宇飞 苏杨,管理世界杂志社,蒋海航,贵州省独山县人民政府。

(责任编辑 张亮)

猜你喜欢
银山金山绿水青山
从“天人合一”到“绿水青山”
既要GEP也要GDP 普洱的绿水青山正成为金山银山
国外是如何保护“金山银山”的
绿水青山
金山农民画
佐渡金山祭三
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
抢险当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