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钦版的“清明上河图”

2017-12-29 21:46何萍
瞭望东方周刊 2017年48期
关键词:巴斯克清明上河图大公

这是不是当年郑和船队带来的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何萍:建筑师,某著名跨国企业设计与项目总监,业余爱好为旅游、写作、绘画

科钦被称为“阿拉伯海的女王”当之无愧,自古以来,它就是印度香料的出口中心。作为印度南部喀拉拉邦的首府,它更像一个五颜六色的印度香料铺子,历史留下的种种痕迹依然活色生香。

早在古希腊-罗马时代,科钦就已是南亚重要的香料贸易港口,主要经营黑胡椒、小豆蔻等贸易。它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城市,云集了阿拉伯人、荷兰人、葡萄牙人、腓尼基人,当然也少不了中国人。15世纪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曾在此驻足,并帮当地人搭建了100多架巨大的渔网捕捞结构,现在仍有几架在使用。

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的激励下,1497年夏天,葡萄牙年轻的航海家巴斯克德迦玛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血气方刚,得到了葡萄牙国王的批准和赞助,他从里斯本出发,一路向西。不知道是鬼使神差还是船上水手的建议,他的船队在海上漂了一个大弧线,到达非洲南端的好望角,第二年春天在东非的海岸线上遭到阿拉伯穆斯林武装商队的抵抗,被迫穿过阿拉伯海,在印度西海岸登陆。

巴斯克德迦玛因此成为从欧洲大陆把船直接开到印度的第一人,他满载而归的船队不仅走出了自希腊以来就一直存在的航海线误区,也使得里斯本成为欧洲香料贸易中心,为葡萄牙帝国奠定了海上霸权。

功成名就的巴斯克德迦玛第三次出航印度时,命陨科钦。此地的圣芳济会教堂,也是印度最古老的教堂之一,成了他在异国他乡的归宿,直到后来他的棺木才迁回里斯本。

徜徉在科钦港口的街道上,有一种路转星移之感。

为了感激科钦大公批准他们在科钦建造港口,葡萄牙人于1568年建造了马坦樱桃宫,作为礼物送给大公,后被荷兰人攻占,多处被毁。荷兰人修复后,改名为荷兰宫。米白色墙上,顶着年代甚远的实木支架撑起来的坡屋顶,三层都有木楼梯联通,所有的木头均已从当年的深棕色油漆褪色成斑驳的橙红色。

科钦历届的大公加冕仪式都在这里举行,不过从外表看实在简陋。但是室内占满了整个墙面的壁画,却叙述了古老的印度教传说:丰富的色彩,细腻的笔触,以及介于人神之间的各种造型,都让人惊叹不已——没想到,小庙里藏了大菩萨!

隔壁的犹太区有南印度最古老的犹太教堂,雪白的山墙上挂着一个硕大而造型简单的机械钟,被周围的一介低层店铺簇拥着,唯独顶上高高的钟楼占据了这一区的制高点,无论从街上哪个角落都可以看到它,足以想象当年这一区的繁荣和威风。

这个昔日的香料贸易中心,如今日日夜夜挤满了摩肩接踵的游客,空气里弥漫着黄姜粉、胡椒,以及叫不上名字的远东香料和香水的气味。

失修的房屋和时尚的精品店毗邻而居。所有的店铺都是敞开的,游客可以随便走进店里,有的店里竟看不到一个人,不知是民风太好还是东西太多不在乎。在这些小店里,你会发现各色古朴的木雕,地上站着的,墙上挂着的,到处都是,也很难辨别是不是古董。

这里的犹太区是给十字军东征时从耶路撒冷逃出来的犹太人避难用的,即使在后来犹太人大多离开后,這里仍然是科钦最热闹的传统商业区。一间间的手工艺品店铺、咖啡馆、珠宝店,以及永不停息的人流构成了一幅科钦式的“清明上河图”,无论是金发碧眼的欧洲游客,还是身着鲜艳沙丽的印度女,他们都乐在其中。

值得一提的是,在所罗门王时期就已经通商的印度和犹太人,彼此在语言和宗教上互相影响,他们之间从未发生任何纷争。

到了晚上,可以去被列进世界文化遗产的卡塔卡利艺术馆欣赏喀拉拉邦地方舞蹈,这是一种用世上最古老的梵语来表演的艺术。让人惊叹的是,这种艺术表演形式竟然与中国京剧如此接近:旧时同样只允许男人表演,同样强调延伸和手势作为“语言”的延展,同样用彩色的脸谱来暗喻角色的地位和身份。

不知道,这是不是当年郑和船队带来的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猜你喜欢
巴斯克清明上河图大公
一杯咖啡,一口巴斯克
请大公鸡帮忙
崛起,莫斯科大公园
西班牙巴斯克“独派”搞“人链”请愿
《清明上河图》身世传奇:多次入宫曾遭劫被调包
《清明上河图》的盛世记忆
《清明上河图》中埋藏的科技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