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小文:中小学生辍学现象与控辍策略研究

2017-12-29 14:36岑小文
求知导刊 2017年29期
关键词:中小学生

岑小文

摘 要:在社会上,我们经常会见到一些年纪轻轻就辍学的孩子,辍学现象较为严峻。辍学它不仅仅关乎个人,更是一种社会现象。文章作者就中小学生辍学现象进行详细分析,同时对如何有效控制辍学现象提出了个人的看法。

关键词:严格;辍学;社会现象;中小学生

一、辍学现象分析

1.个人方面

(1)学习方面。当今这个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课程要求的内容也越来越复杂,中学生的课程繁多,面临中考,可以说是任务重、时间紧、压力大。单就数学来说,想要学好这门课程,不只是将教材内容掌握好就行,更需要具备一定的数学素养。考试的题目难度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新颖,很多学生缺乏一定的数学素养。

(2)人际关系方面。中学阶段的学生处于叛逆期,他们渴望成长,但是他们的心理相对来说是比较幼稚的。“早恋”现象可以说是中学里比较普遍的现象,学生在这个懵懂的阶段,有对恋爱的向往,而这种向往,往往是造成学生情绪波动的最大原因。还有就是与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处理不得当,一些中学生很容易因处理不好与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苦恼。

2.家庭方面

家庭观念对于个人的心理影响是很深远的,对于一些重商轻学的家庭,家长时常会向学生灌输商业的思想,忽略了学习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激起学生产生“拜金主义”,导致学生产生“学习无用,赚钱才是正道”的错误思想观念。在目前的中小学生中,独生子女占据很大比例,独生子女家庭中家长大多会存在溺爱现象。对孩子的过分放纵,让孩子自己怎么开心怎么来,抑或是对孩子行为的听之任之。另外,处于破裂家庭的学生辍学率也较高。一方面是由于家庭情况特殊,条件困难,导致学生想学不能学;另一方面就是由于家庭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产生了阴影,从而不能很好地投入学习中去。

3.学校方面

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是亘古不变的话题,如果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够得当,也会导致学生出现消极心理,出现辍学现象。

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死板,不能够很好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课程任务繁重,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课下布置的任务也很繁重,这种现象很容易压得学生喘不过气,从一开始对学习的好奇、积极渐渐地转变为对学习的冷漠、厌恶。

还有就是部分教师存在等级心理,采用不同的方式对待班级中的优等生和差等生,这样很容易导致成绩较为落后的学生产生学习懈怠,对教师产生厌恶之情,渐渐地转变为对学习的抵抗。

二、控制辍学策略分析

(1)在中学这个课程繁多、任务重、内容复杂的阶段,学生因此压力很大。学校也要充分重视起学生的减压情况,要知道即使是弹簧,其压力过大时,也无法恢复原来的样子。所以在完成繁重的课业任务的同时,学校可以适当组织公共活动。例如,举办校运会时鼓励学生踊跃参加,设置相应奖项,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或者是举办演讲比赛、歌唱比赛等,让学生劳逸结合,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得到一定程度的放松。

(2)学校方面要定期召开家长会,邀请学生家长到校进行交流。使家长和教师对学生近期的情况有一定的了解,这样一来,一旦学生的心理产生异样,就可以及时发现并采取补救措施,从而减少辍学现象。同时学校可以邀请相关教育学者对家长进行培训,引导家长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学生的学习,既不可逼之过激,亦不可放任不管。

(3)教師方面要适当改变教学策略,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切不可使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更不可逼迫学生,布置过多的任务。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学生产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争取让学生在欢乐愉悦的环境中学习。这样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帮助学生自主自愿学习。

学习对一个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学习的重点并不仅仅是教材上学到的知识,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所得到的能力的提升以及自我的升华。学生时代可以说是人的一生中唯一一个可以系统进行学习的阶段,所以作为教育者,要把握时机,力求让每个学生感受到学习的魅力,体会到学习的乐趣,降低辍学率,让学生不留遗憾。

参考文献:

[1]江玉娥,林国兵.农村中小学辍学问题现状及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07(8).

[2]桂建生.对农村中小学“辍学问题” 的反思[J].中国教学学刊,2004(2).

猜你喜欢
中小学生
中小学生“认亲”现象简析
关于乐清市中小学生抗战精神教育的思考
中小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策略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学习英语语法的兴趣
上海市金山区朱泾镇中小学生视力状况分析
影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要素库及权重分析
陪读现象产生原因及其利弊分析*
浅谈凉山彝区中小学“学困生”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