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古铁钟见证一段闽台间的经贸交流历史

2018-01-03 07:56纪谷芳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7年12期
关键词:闽台经贸历史

【摘 要】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内收藏着一口古铁钟,属国家一级文物。这口铁钟铸造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身铸阳文“泉郡南关外浯江铺塔堂鹿港郊公置”,实际由鹿港郊旗下的46家商号联合出资铸造,它见证了当年泉州蚶江与台湾鹿港对渡贸易的一段历史,历史文物价值凸显。

【关键词】铁钟 闽台 经贸 历史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内收藏着国家一级文物鹿港郊公置铁钟,有人把它称为该馆的镇馆之宝。钟的质地为铁,通高100厘米,口径64.5厘米。外形呈圆筒形,下部稍大,圆肩,上有双龙钮,身铸阳文“泉郡南关外浯江铺塔堂鹿港郊公置”,并铸有46家商号名称。这46家商号的名称为美记号、建源号、泉记号、振泰号、裕成号、胜裕号、万泰号、振利号、复吉号、复升号、彝林号、义发号、鳌蕂号、泰源号、盛泰号、长春号、义美号、源瑞号、振兴号、金顺号、德利号、宝源号、颖丰号、锦丰号、广裕号、厚裕号、振芳号、振茂号、德顺号、洽源号、谦泰号、泰成号、合裕号、滋源号、合瑞号、瑞源号、瑞泉号、资生号、正利号、盛源号、日升号、成顺号、振益号、德丰号、丰裕号、盈丰号。末署“道光十七年岁次丁酉阳月 毂旦”。

从铁钟所铸的文字看,这口铁钟是在清道光十七年(1837),由“泉郡南关外浯江铺塔堂鹿港郊公置”,实际由鹿港郊旗下的46家商号联合出资铸造。该钟原悬挂于泉州南门外浯江铺的塔堂宫内。后来宫废,铁钟收藏入泉州开元寺,至泉州闽台关系史博物馆(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前身)成立,铁钟转藏该馆。

“鹿港郊”是指泉州与鹿港贸易繁盛时产生的同业公会组织。此钟见证当年郊行林立的盛况,成为清代泉州与台湾鹿港商贸往来密切交往历史的直接证物。

据史料记载,在清代,两岸的正常往来使得台湾商业日兴,商人日众,商行日增。这个时候在闽南和台湾地区出现了特有的贸易组织,也就是“郊”或“郊行”。所谓“行”即“商行”,是设立于各个港口的贸易商行,经营进出口货物业务。所谓“郊”则是指由各个经营同一种贸易业务或者同一区域内的贸易商行组成的商业团体(同业公会)。由同一种贸易业务名称命名的有如米郊、布郊、油郊、糖郊、鱼郊、绸缎郊等。由同一区域内的商行组成的“郊”,则由这一地区的地名或地方方位来命名,如有厦郊、泉郊、南郊、北郊等等。“郊”的设立,主要目的是为提高团体成员之间的商业信用度,加强本团体成员的信息互通和业务合作,消弭同业者的恶性竞争,共同维持本团体成员的商业利润均粘,仲裁本团体内成员出现的业务纠纷,维护本团体的贸易经营垄断权。同时,“郊”也协助商人与官府之间进行必要的沟通,以谋求本团体在该行业的长期发展。此外,“郊”还有协运兵粮、修建道路桥梁和庙宇、赈济灾民等政治、社会功能。台湾《彰化县志》记载:“彰邑与泉郡遥对,鹿港为泉、厦郊商职要地。”当时称为“鹿港郊”的就是指设在泉州专门与台湾鹿港从事贸易的“郊”;而称为“泉郊”的则是指设在台湾,专门与泉州蚶江、永宁、深沪、崇武等地做贸易的“郊”。

鹿港郊公置铁钟铸造的年份正处于闽台两地贸易最为繁荣之时,铸钟的46家商号大多是与鹿港通商的泉州商人。闽台两地大都信奉妈祖,所以当时几乎每个郊行里都有供奉妈祖。而这口铁钟就是商家们铸成后悬挂于鹿港郊内的塔堂宫内以供奉妈祖的,希望妈祖保佑他们一帆风顺、生意兴隆。

从这口铁钟的来历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泉州与台湾之间贸易的兴盛状况,由此我们不得不问当时泉州与台湾的贸易何以如此兴盛?这里又牵出了另一个历史背景——两岸对渡。

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政府统一台湾后,为防止台湾再次成为反清的基地,采取限制大陆与台湾的交通往来,先是把大陆与台湾的往来限于厦门港与台南鹿耳门港之间对渡(即所有商船只能在对渡的两个港之间进行行驶、贸易)。这样一来,厦门在近百年时间里曾垄断着海峡两岸之间的贸易。后来,随着两岸贸易量的不断扩大,开放蚶江与鹿港的对渡也就成大势所趋。乾隆四十九年(1784),清政府下令泉州的蚶江与台湾的鹿港实行对渡贸易,泉州蚶江从此成为大陆对台湾通商、通航的中心港口。乾隆五十七年(1792),清政府又开放蚶江与台湾淡水河口对口通航。

泉州蚶江与台湾鹿港的对渡,加强了福建与台湾的经济交往,给两地带来了经济的繁荣。鹿港于清代中期成了台湾第二大市镇。清乾隆年间,那里人口达20多万,主要是泉州移民,泉州各县移民去的都很多。在这段繁荣期间,泉州、惠安等地商行在蚶江开设郊行、商铺、货栈。市上有五谷墟、牛墟、盬墟(设有盬馆)、染坊、油坊、磨坊等。同时,与港口贸易相适应的客栈、酒店等服务业也得到很大的发展。

直到鸦片战争爆发,甲午战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给日本,蚶江与鹿港的对渡终止。

泉州蚶江与台湾鹿港的对渡,在闽台关系发展史上书写了非常重要的一笔,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性作用。第一,它促进了闽台两地的物资交流,实现两地互通有无,进而促进了闽台两地经济的发展;第二,方便了泉州及其所属各县百姓迁往台湾开垦、经商等,也方便了闽台两地人员的往来与交流,进而加深了两地民众之间的亲情与友情;第三,由于对渡的便利,在加强人员往来的基础上,也促进了两地文化的交流与發展。泉州渡台的先民,把泉州一带的风俗、文化带到台湾,形成血缘相亲、文缘相承、水乳交融的关系。直到现在,有的台湾同胞还沿着鹿港—蚶江对渡的这条航线进行寻根觅亲。

综上所述,正是由于有泉州蚶江与台湾鹿港对渡贸易的兴盛,才会有鹿港郊公置铁钟的出现。而鹿港郊公置铁钟的存在,也就是对泉州蚶江与台湾鹿港对渡贸易历史的最有力见证,这就是这口铁钟文物价值的最重要体现。如今,这口铁钟陈列于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二楼的“闽台缘”基本陈列室中,它依然不断地向人们诉说着当年所见证的故事。

参考文献:

[1]林其全.闽台六亲[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2.

[2]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闽台缘[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

[3]林永强,林为兴.蚶江志略[M].潮州:华星出版社,1993.

[4]陈鹏.鹿港郊公置铁钟[M]//泉州与台湾关系文物史迹.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5]李国宏.蚶江鹿港对渡碑[M]//泉州与台湾关系文物史迹.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纪谷芳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endprint

猜你喜欢
闽台经贸历史
闽台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现状研究
Поезд Харбин-Россия стимулирует рост китайско-российской торговли в провинции Хэйлунцзян哈俄班列拉动黑龙江中俄贸易增量
An Analysis of A Clash of Cultures at Alabama Factory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数学(经贸类)
不同知识呈现方式下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
新历史
闽台旅游业合作制约因素及其化解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