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一师一优课”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2018-01-03 09:36王艳艳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评课

王艳艳

摘  要:作为翻转课堂教学的一种方式,“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打造、拓展了一个资源平台。在打造这个平台的过程中,通过师生共同研课、上课,教师晒课、学生看课等流程,不断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關键词:研课;上课;晒课;评课

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教学的应有之义。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副司长朱慕菊深刻地指出:“核心素养的提出与实践,已经蕴含了学习方式与教学模式的改革。”应该说,当下对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研究已经从课程顶层设计走向了教学实践。国际翻转课堂的兴起,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其中,中央电化教育馆在全国各地开展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更是拓宽了翻转课堂的资源平台。本文以小学数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教学为例,探析“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在培育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中的作用,以期引发更多、更深入的研究。

一、研课:催生学生合作学习

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具体而言,主要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等方面的素养。如何让“一师一优课”能够聚焦于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笔者认为,必须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何能够准确把握教学的重难点呢?笔者认为,教师在拍摄“一师一优课”之前,必须以本班学生为“样本”,展开学情调查,了解学生的具体学情。尽管学生的具体学情存在差异性,但有时学生在学习某一知识时的心理障碍、困惑基本上是相同的,学生的认知特点、认知倾向有时具有代表性、普遍性。

录制“一师一优课”《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前,笔者邀请部分学生进行深度访谈,以便把握学生的具体学情,让拍摄的课更能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通过课前师生共同的“研课”,引发学生进行数学思辨。“给你任意的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课余,笔者访谈了部分学生,几乎所有学生都认为可以围成三角形。但是,当笔者将这个问题写在黑板上,邀请部分学生参与研课,当他们看到黑板上这个问题是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来进行研究时,他们不再像随机访谈时那样,轻率地做出回答,而是多了一些谨慎,展开了深度思考。有学生认为,并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可以围成三角形,比如长度为1厘米、1厘米和10厘米的小棒,就不能围成三角形;有学生认为,如果两根小棒拼接起来,还没有第三根小棒长,就不能围成三角形;有学生认为,只要两根小棒拼接起来比第三根小棒长,就能围成三角形;有学生认为,应该是任意两根小棒拼接起来比第三根小棒长,就能围成三角形;有学生认为,如果用a,b,c来表示三根小棒的话,只有当a+b>c,a+c>b,b+c>a时,三根小棒才能围成三角形。当笔者让学生讨论“两根小棒的长度和等于第三根小棒时,三根小棒能否拼接成一个三角形”时,学生莫衷一是,他们拿不出有力的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更不能通过理性思辨证明自己的观点。

基于此,在把脉学生具体学情的基础上,聚焦核心素养,笔者制定了切实的教学目标:(1)聚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引导学生经历发现“三角形任意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条边”的探究过程;(2)通过直观感知实验操作,发现“三角形两条边之和小于第三条边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数学结论;(3)直观感知多媒体对“三角形的两条边之和等于第三条边不能围成三角形”的过程;(4)运用“两点之间的距离直线最短”推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这样的目标定位,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努力开掘学生的创造性。

二、上课:引领学生探究学习

如果说,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一个金字塔模型,那么,这个金字塔的塔尖就是“思维”。无论是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还是数据分析,都离不开学生的思维,尤其是高阶思维。只有发展了学生的高阶思维,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才能获得自然提升。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思维?笔者认为,一个重要的路径就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数学探究,从而获得对数学知识本质、规律、关系等的认识。这是经过学生不断地分析、概括、抽象、推理形成的。学生数学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创新性是衡量数学高阶思维的试金石。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基于课前对学生的学情调查,笔者变“探究式教学”为“验证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探究。其缘由是:一方面要让学生经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形成过程;另一方面,尽量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快捷地运用自己的方式展开探究。笔者首先出示了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第20号命题: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个命题的出示,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眼球。然后,笔者让学生对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中的这一命题进行自己的阐释。有学生用动作表示,有学生画图表示,有学生用语言表示,等等。接着,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展开验证,这个过程充分彰显了学生的智慧。有的学生画出了一个三角形,然后用量的方法进行验证;有学生运用分类的方法,他们画出了一个直角三角形、一个锐角三角形和一个钝角三角形,然后分别测量进行验证;有学生想到了用“反证法”,即举出一个“三角形两条边之和小于第三条边,或者三角形两条边之和等于第三条边能围成三角形”的例子。在敞亮学生思维的基础上,笔者让学生运用笔者提供的结构性材料,分小组展开验证,有的小组用小棒实验验证“三角形两边之和小于第三条边”;有的小组用小棒实验验证“三角形两边之和等于第三条边”。结果,“证明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小于第三条边时能够围成三角形”的小组,很快从反面否定了猜想,从而从正面验证了定理的真理性;而“证明三角形的两边之和等于第三条边时能够围成三角形”的小组,因为小棒的厚度,不能很快地形成结论。基于此,笔者运用准备好的课件,直观演示。课件的直观图如下:

通过圆内两条线段的直观运动,学生发现,当两条边之和等于第三条边时,两条边的和与第三条边完全重合,而不能“拱”起来。因此,当两条边之和等于第三条边时,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与此同时,也运用课件展示了“三角形两条边之和小于第三条边的线段运动”。这样,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直观展示,不仅发展了学生的视觉思维,更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想象。公认的教学难点,也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疑点,借助于课前的学情调查和现代信息技术,被笔者成功地予以突破。

三、看课: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对于“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来说,研課、上课都是为教师的晒课和学生的看课服务的。所谓“晒课”,就是教师将教学视频、教学设计和学习进阶练习等资料上传至网络,以便让学生在网络上“看课”,从而展开自主学习的过程。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看课过程中边看边思;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联系已经学习的知识,对本课内容加以批判性审视。学生可以回放,可以暂停,可以重播,可以将视频中的模糊点摘录下来,带到学校进行二次交流,等等。

当笔者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视频上传到网络后,笔者让学生回家后再次观看,学生边看边思。有学生认为,只要三角形的两条较短的边之和大于最长的边就行了;有学生认为,只要三角形最短的边大于另外两条边的差就行了;有学生认为,三角形任意两条边之差大于第三条边就行;还有学生认为,两点之间直线最短,所以在三角形中,任意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条边,等等。有了看课后的思考,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更本质、更深刻了。在学生看课后,理解了数学本质后,可以从网络上下载笔者精心设计的检测反馈、进阶练习。这些检测反馈和进阶练习,笔者一般采用动画游戏的形式,学生可以展开程序性学习。如果学生遇到障碍,可以借助解析,看到详细的思考过程。这样的学习形式,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矫正、自我评价,有助于培育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晒课”是教师认识自我的过程,而“看课”则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通过看课,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内容展开再认、再识,形成独特的感悟。晒课、看课,让教师和学生突破了固化的教与学时空,形成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展示。同时,通过晒课,教师的课能够得到更多学生的观摩和聆听。学生也不只是观摩、聆听自己的老师的课,还可以观摩、聆听其他老师的课。从这个意义上说,晒课能够形成一种大智慧、大课堂,形成一种全景敞视的教学时空。

“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优质资源库。学生借助“一师一优课”,能够展开自主学习、自能学习。学生的数学素养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获得自然的提升。在“一师一优课”的磨课、炼课、创课、上课、亮课、观课、评课等系列过程中,师生获得共同的成长。通过“研课”,师生、生生展开合作学习;通过“上课”,师生、生生展开探究学习;通过“看课”,学生展开自主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师一优课”是培育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动力引擎”。

猜你喜欢
评课
让阳光走进教室
让阳光走进教室
对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思考
评课如何做到“高、新、深”
根据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特点进行有效评课
《高中函数的概念》教后反思
“追问式评价”评析
促进教学的重要手段
教师如何听评课
基于学生视角的语文评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