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说 冬季养生看这里

2018-01-04 22:05蓝义琨
大众健康 2017年12期
关键词:膏方晒太阳阳气

中医理论注重秋冬进补。中医认为冬季是匿藏精气的时节,冬令进补以立冬后至立春前这段时间最为适宜。冬季养生主要通过饮食、睡眠、运动、药物等手段,达到保养精气、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冬季气候寒冷,干燥,昼夜温差大,人们会更注重自我保护,尽量避免室外活动,这当然有利于保存身体的热量,防御寒冷,令自己舒适、安全。但有些疾病也趁着这股凛冽的寒风大步而来,冬季最为常见的危重疾病是心脑血管疾病,而且死亡率较高。此外,一些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皮肤瘙痒等疾病也较为常见。同时,许多慢性疾病也容易在这个季节卷土重来。

冬季人体阳气收藏

冬季气候寒冷,寒气凝滞收引,易导致人体气机、血运不畅,而使许多旧病复发或加重。特别是那些严重威胁生命的疾病,如中风、心肌梗死等,不仅发病率明显增高,而且死亡率亦急剧上升。

冬季,人体阳气收藏,气血趋向于里,皮肤致密,水湿不易从体表外泄,肾属水,旺于冬,因此冬季养生要注意肾的养护。同时冬季气候干燥,分泌减少,会造成皮肤表面油脂不足,皮肤的抵抗力下降,易出现皮肤瘙痒症状。

在冬季,看到萬物凋零,一派凄凉,人们往往触景生情,易情绪低落,甚至出现担忧紧张、易怒烦躁、焦虑抑郁等状态,即冬季“心理流感”,这也是冬季焦虑抑郁、情志郁结高发的原因。

冬季养生重在养肾防寒

关于冬季养生,《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早有详细论述:“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由此可见,冬季养生可归纳总结为三点,即闭藏、御寒、养肾。

冬季的主气为寒,寒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阴邪伤阳后,人体阳气虚弱,生理机能受到抑制,就会产生一派寒象。常见情况有恶寒、脘腹冷痛等。冬季对应的脏器是肾脏,中医认为肾是先天之本、生命之源,它的机能强健,则可调节机体适应严冬的变化,否则就会使新陈代谢失调而发病。因此,冬季养生重点是“养肾防寒”。

中医强调的“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也就是说,在寒冷的冬季,不要因扰动潜藏的阳气而破坏人体阴阳转换的生理机能。正如“冬时天地气闭,血气伏藏,人不可作劳汗出,发泄阳气。”因此,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而衣着的过少过薄、室温过低即易感冒也会耗阳气。

冬季饮食调养要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虚者补之,寒者温之”的古训,随四时气候的变化而调节饮食。冬季应少食生冷,但也不宜燥热,宜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阴补阳,热量较高的膳食。

饮食起居有讲究

冬季居住环境的温度湿度尽量适宜。冬天外界寒冷,室内外温差较大,室内温度一般应保持在16℃~20℃,以18℃为最理想,湿度30%~80%较适合。同时,冬季依然应保持勤开窗的习惯,让空气流通,避免有害病菌在室内停留。

冬季作息时间应早睡晚起,起床的时间最好在太阳出来之后。因为早睡可以保养人体阳气,保持温热的身体,而迟起可养人体阴气。待日出再起床,就能躲避严寒,求其温暖。

饮食调养要遵循“秋冬养阴”“虚者补之,寒者温之”的古训。冬季应忌食生冷、黏硬等容易损伤、刺激脾胃的食物,冬季饮食宜温热松软。民间有入冬进补的习俗,补法中以炖补为佳。炖补制作时间长,有利于营养消化吸收,而且还可以适当加入药材,以增强疗效。炖补时可根据个人体质选用一些高热量、高蛋白质的食物,注意热量的补充,要多吃些动物性食物和豆类,补充维生素和无机盐。狗肉、羊肉、鹅肉、鸭肉、大豆、核桃、栗子、木耳、芝麻、红薯、萝卜等均是冬季适宜食物。

天气寒冷也不要放弃运动

冬天,因为气候寒冷,许多人不愿意参加体育运动。但正如俗话所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夏练三伏,冬练三九”。这些都说明,冬季坚持体育锻炼,非常有益于身体健康。散步、慢跑、打球、做操、练拳舞剑等,都是适合冬季锻炼的项目。运动前不要忘记做准备活动,因为在寒冷条件下,人体的肌肉僵硬,关节的灵活性差,易发生肌肉拉伤或关节挫伤。运动强度要得当,特别是跑步的速度要由慢到快地逐渐增加,运动量的大小要因人而异,循序渐进,尤其是年老体弱多病者和少年儿童,运动强度一定不要过大。

冬晒太阳滋养阳气

中医讲究天人相应,最好的养生方法就是顺应自然。冬天晒太阳就是接天气,生发、滋养人体的阳气,让人体阴阳达到一个平衡。在冬天里晒太阳,对增加人体皮肤和内脏器官的血液循环,提高造血功能,调节中枢神经,增强人体各部位新陈代谢和免疫功能均大有益处。特别对防治儿童佝偻病和成人骨质疏松症,有着非常好的疗养效果。但是,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方法,在冬季晒太阳也是如此。因为纬度不一样,不同地域接受阳光照射的强度不一样,紫外线的强度不一样,每天的不同时间段阳光的强度也不一样。因此,冬季晒太阳也要选对地方和时间。早晨八九点钟,太阳刚刚升起,阳光是金色的,照在身上可以活血化淤。午饭后,太阳当头,让阳光晒在头顶,温煦百会穴(位于头顶中心),晒一刻钟左右,可以通畅百脉、养脑补阳。到了傍晚,太阳落山,夕阳也很红,身体背对阳光。人体背为阳,很多经脉和穴位都在后背,多晒晒能调理五脏气血;最好能边晒边拍打按摩,以一刻钟为宜。晒太阳别盲目,晒的时候要注意保暖,以防感冒。千万别暴晒,容易虚脱。高血压、心脏病患者要量力而行,想晒太阳最好戴个遮阳帽。白内障患者需要戴防护镜,以防紫外线直射眼睛。

艾灸、泡脚有助保健养生

艾灸是一种传统并且有效的保健养生方法,有防治多种疾病的作用,但一定要掌握正确的方法。艾灸有温通经脉的作用,冬季使用这种保健手段还具有暖身的功效,不过操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时间的选择,这样身体才能够更加的健康。冬季补阳灸两穴,即命门穴和足三里穴,可精神抖擞人乐观,手脚暖和胃口开。

冬季泡脚,引热下行。脚位于人体最下部,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三条阴经都汇集于此,但同时也是阳气最不易到达的地方,很多阳虚者都会有脚发凉的情况,在冬季更为明显。冬季用一些温热的药物如艾叶、老姜、花椒、红花等泡脚,可以起到祛寒保暖,鼓舞阳气,引热下行的作用,对于下半身阳气虚阴寒重的病证非常有好处。

艾灸应注意防着凉、泡脚应防止水过热引起皮肤干裂。

保持精神畅达乐观

冬季养生的重点是闭藏,精神调养也要着眼于“闭藏”,使内心静如止水,静神少虑,保持精神畅达乐观,不为琐事劳神,不因七情傷身。要保持精神安静,内心恬淡,多些善良之心、宽厚之心,戒除“怨恨恼怒烦、贪嗔痴慢疑”。存在这样问题的人,最好的方法是多晒太阳,同时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在寒风中嬉闹玩耍、堆雪人、打雪仗,可以驱散心头的寒意,让心里温暖如春,这是治疗冬季情绪失调的最好方法。

四类人可选膏方进补

冬季是一些疾病高发的的季节,对症进行中医药治疗是必要的手段。冬季的保健用药,应该围绕藏精益气做文章,少用一些清解药。当然,对于一些体质属热身者,也不能拘泥冬藏,这是中医因人而异的治疗与保健原则。冬季也是膏方进补的最佳时机,尤其是冬至前后是最关键的调养时间,体现“冬藏”之意。膏方早在秦汉时期起源,兴盛于明清时期,当时广泛使用的有茯苓膏、龟鹿二仙膏、两仪膏、白术膏、人参膏等。我国民间有冬令进补膏方的传统习惯,其实膏方比较适合慢性康复、年老多病、年幼体弱以及养生健体这四大类人群。膏方是依据每个人不同的体质特点和不同症状而组方,充分体现辩证论治和因人、因时制宜的个体化治疗原则,个性定制,一人一方,针对性强。膏方治养相宜,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通过调补脏腑的虚损和阴阳气血的不足,人体阴平阳秘,气血调畅,来达到补中寓治,治中寓补的目的。一料膏方可以连续服用一至两个月,与中药汤剂相比,省略了每天煎煮的步骤,体积小,携带和服用方便。冬季服用膏方还有以下优势:容易保管、口感怡人、老少咸宜、服用时间较长,适合现代社会的生活习惯。若服用膏方后出现不思饮食、腹胀等消化滞缓的症状;或出现大便溏薄甚至泄泻;或出现齿浮口苦、面部升火、低热、大便秘结等内热过重症状,应暂停服用膏方,及时咨询医生,经调整后再行服用。

特殊人群应治疗为主养生为辅

特殊人群通常指老年人,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等慢性病患者,以及以皮肤瘙痒为代表的皮肤类疾病患者等人群。对于这些人,因其病症表现较为明显,中医讲“急则治其标”,建议采用中医药对症治疗为主,养生为辅的方法。这类人还有一特点是,很容易陷入盲目相信保健食品的误区。保健食品亦称功能性食品,只是一个特定的食品种类。它具有调节人体功能的作用,但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适于特定人群。保健食品按食用对象不同分为两大类:一类以健康人群为对象,主要为了补充营养素,满足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需求;另一类主要供给某些生理功能有问题的人食用,强调其在预防疾病和促进康复方面的调节功能。市场上的保健食品价格贵,作用宣传也多夸大,应正确区别药品和保健品的作用,理智地对待保健品,要知道保健品不能替代药品,不能因为迷信保健品而延误疾病的治疗。

蓝义琨,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副主任中药师,长期从事中药制剂生产管理以及中药房药务管理,在中药材的鉴别、调剂、药性、作用等方面有丰富的经验。2015年被选拔为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

猜你喜欢
膏方晒太阳阳气
晚睡晚起“双杀”阳气
膏方进补切忌走入误区
阳气不足该怎么调理?
服用膏方不适怎处理
为什么蜗牛走得慢?
冬来到,膏方俏
手脚冰凉 醋泡生姜
早上洗澡伤阳气
向膏方贵族化say no!
冬天,宝宝怎样晒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