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制“慢语文”

2018-01-04 21:15陆永红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7年12期
关键词:论点语文课堂文本

当今社会的快节奏,拉着我们激烈奔跑,我们匆匆忙忙从这一站赶赴下一站,从上一站赶赴下一站,这也使得我们语文人渐渐浮躁,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在浮光掠影间行走,“慢语文”离我们越来越远。

在一次研修培训时,听了两节“同课异构”课。两位老师执教的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季羡林老先生的《成功》一文。

甲老师在介绍了作者季羡林的生平及授予季老的“感动中国”颁奖词之后,跟同学们说:“课前我们已经进行了预习,那么你们觉得季羡林先生的这篇文章可以换一个什么更明确的标题?请到文中寻找。”其实,也就是类似寻找文中作者的观点。问题刚抛出来,老师就又急忙接着说,“我相信大家都预习了,这个问题一定有答案了,我们一起来说说看!”于是,一部分学生带头说“成功=”,其他学生也立刻跟上,“成功=天资+勤奋+机遇”,教室里呈现出“异口同声”整齐划一的景象,授课教师脸上露出满意的神色,在黑板上随即板书下“成功=天资+勤奋+机遇”,非常顺利地完成了提取全文中心论点的环节。

乙老师在教学时同样抛出这个问题,让同学们在这篇议论文中寻找最能代表季羡林老先生观点的句子。当学生正欲回答时,乙老师说:“同学们不要急,让我们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再次进入课文,静心看一遍课文,再想一想,然后拿笔划出你认为最能代表作者观点的句子。”于是,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重新进入文中,再次仔细研读文本,几分钟后开始提笔进行圈划。当同学们全部划好之后,乙老师让所有同学对着自己所划的句子大声朗读,并且提示:“不管你等会儿读的句子与别人是否相同,都请你坚持朗读到底!”当乙老师喊出“齐”的时候,教室里至少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朗读声,也分批结束,甚至有一个孩子单独最后一个还在读,声音渐低,但老师鼓励他读结束。教室里呈现出有些“乱”的景象。

接下来的时刻,乙老师就带着同学们分别来看这三种答案,并一起讨论、辨析,使同学们在这样的探讨中,逐步了解归纳议论文中心论点的方法。

对以上两例,我有以下三点思考:

1.语文课堂应该“慢下来”,让学生“再读一读”,从而浸进去。

朱光潜教授曾经说过:“慢慢走啊欣赏啊!”我们一线语文老师,必须耐得下性子,放得慢步子,容得下“慢慢玩赏文字”的过程。

刚才的案例中,我们看到甲老师介绍完作者后,就抛出寻找《成功》一文论点的问题,接着就以课前已经预习读了为由,让学生很快齐声作出回答。

而乙老师同样的问题抛出,学生急欲回答的时候,乙老师却能引导孩子们“不要急,再读一读课文……”

非常细微的差别,却折射出不同的理念。

课前预习固然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能够为课堂省去很多时间,但我以为,即使课前进行了充分的预习,课堂仍然应该有“再读一读”的潜心。语文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读中,与文字亲密接触,在“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境界里有更多的收获。

课前、课中,同样是读课文,首先从走进文本的“深浅”来看,课前的预习读,很多时候只求對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知,相对笼统肤浅,即使教师给出“导学单”等,学生也会因是课前自学,而往往浅尝辄止。而到了课堂,带着教师的问题,重新进入文本的“再一次读”,独立、深入地与文本展开对话,目标性更明确,才会更深入,也才会有进一步的感悟和体会。再从学生“心理在场”的角度来看,课前预习读,很多时候时间是学生自己随意找的,甚至就是课间几分钟,处于无人看管的自学状态。即使是利用自习课,学生也有可能“人在场心不在场”,难免会有一部分学生敷衍了事。而课堂在老师的引导下、关注下读,学生的专注力更高、更投入、也必定更深入,浸进去,读中悟“情”、读中明“理”, 在“再读一读”的引领中,学生受到语言文字的熏陶,收到“拨开云雾见青天”的良效,也更能在课文理解上水到渠成。

2.语文课堂应该“慢下来”,让学生“再想一想”,从而深处行。

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自由支配与思考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 美国一位教育家也说过,学生在面对教师提出的每个问题之后,至少需要等待2分钟才能有一个必要的思维活动。教师应恰当地导演一些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空,从而促使学生更积极更深入思维的发生,主动探讨的激情。 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时间的确是宝贵的资源,但若能在抛出问题后,恰当合理地等待、激发,必将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甲老师为了节约时间,在抛出寻找《成功》一文论点的问题后,几乎没有等待,就让学生齐声回答。连听课老师甚至于还在思索的时候,这个环节就已经“轻松”处理结束,又去忙于下一个环节。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感受到的是匆忙赶路的节奏,至于学生有没有真正理解,并掌握方法,不得而知。

而乙老师的课堂,我们看到的是,学生急欲回答时,他“拉慢”了学生奔跑的脚步,让他们去再读读课文,进入文本,“再想一想”。

是啊,“再想一想”这是一种教育的机智,是一种“慢火熬汤”的等待,是一种引领深入的高明手段。

应试教育的弊端,导致我们语文老师静不下心来等待,一心只求快快快赶赶赶,“大容量抢进度”成为时下部分语文课的“时尚”。作为一门增长知识、丰富情感、提升修养的学科,如果我们语文老师只是领着学生匆匆赶路,一个环节奔向另一个环节,表面来看我们完成了既定的任务,而实际上造成的学生思想乃至心灵的麻木、无法真正走进文本,更不懂欣赏美等等一系列素养的缺失,将无法估量。

3.语文课堂应该“慢下来”,让学生“再静一静”,真学习。

真学习,顾名思义是指课堂上学生学习的过程是真实的学习。也就是让学习在课堂上真正发生在学生身上。不外乎包括:学生问题的真暴露、学生生成资源的真呈现、问题得到真解决。学得真实、学得深入。而笔者以为,唯有将心静下来,拂去课堂的虚假热闹与繁华,才有可能进入“真学习”。

甲老师的课堂里,当老师提出问题后,部分比较优秀的带头说的孩子,也许的确积极思维,发生了“真学习”,但也有一部分孩子,却完全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滥竽充数。而乙老师在学生也许没有深入思考,就高举着手喊着“我我我”急欲回答”之时,及时引领,将目标指向再一次的阅读课文,让教室里一下子静下来,学生再次走进课文,深思圈划,这是在无形中告诉学生:要找出一篇议论文的论点,并非易事,一次次“认真阅读、静心深思”是我们最好的依托!潜入文中、推敲揣摩,才能使你更精准地找到答案。

我以为,更精妙之处就在于乙老师既没有齐读,也没有指名个别发言。因为在很多情况之下,如果老师先喊的学生相对比较优秀,就会导致后一个发言的学生,将自己原先所划的答案推翻,重复刚才优秀生的答案,这样,老师就不能看到学生思维的真正结果。乙老师让每个人划出自己的观点并大声朗读,并允许与别人朗读不一样的答案,这样每个人都用自己真正思考的答案,在参与课堂,也让老师更清晰地看到同学们出现的几种错误答案。

这样的课堂即时生成,也正是老师求之不得的教学资源,也是接下来的“发力点”,孩子们理解的难点。在接下来最终答案的研讨、辩论、探究中,学生定会更用心地真正参与,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在同伴互助及老师的点拨下,逐步掌握议论文论点的寻找归纳之法,如此思维力得到培养,学得真实、学得深入的“真学习”,值得我们借鉴。

快节奏的社会,奔跑的人群,作为语文人,我们依然期待“慢下来”的语文课堂,我们期待“多阅读、勤思考、能静心”的真学习语文课堂,我们期待一线语文老师能用一分静心、二分耐心,三分细心,带着学生一起熬制“慢语文”的佳酿!

(陆永红 江苏南通 通州区新坝初级中学226300)

猜你喜欢
论点语文课堂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论点:议论文的灵魂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高考议论文需细分分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