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江门市侨乡武术进校园的发展路径研究

2018-01-04 15:50索奇山胡小军王艳云
武术研究 2018年10期
关键词:发展路径校园

索奇山 胡小军 王艳云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回顾学校武术百年演化历程,对广东江门市侨乡武术进校园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认为:侨乡武术进校园指导思想要坚持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健康第一”的教育目标、“国标”兼顾“传统”的教育方向。实践发展路径为政府支持协同发展,多方合作创编特色教材、集中培训外聘武术师资、赛事交流驱动传承、挖掘历史筑实文化基础、保护遗存设立实践基地、规范组织储备人才等。

关键词:侨乡武术 校园 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8) 10-0057-04

众所周知, “学校武术作为武术存活和发展的重要传递方式和场所,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1]中国近代思想家、教育家,江门市新会梁启超先生《少年中国说》中载:“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肩负着民族的希望,是民族文化和精神的承载者。“侨乡武术与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一脉相承,又是海内外、南北方的多方融汇,是岭南武术的典型代表”。嘲江门侨乡武术历史久远底蕴丰厚,江门市委市政府正积极筹备“全国武术之乡”的申报事宜。2017年,中共江门市委宣传部联合市教育局、市体育局、五邑大学等诸多部门持续推进侨乡武术进校园的系列工作。本研究着力于探究江门市侨乡武术进校园的有效实践路径,为侨乡武术的传承与发展服务。

1 学校武术百年演化回顾

学校武术在近百年的演进中积累了诸多成果与经验。学校武术教育者在反思阵痛中激流勇进、不断探索创新、寻求科学有效的发展之路。19世纪初,社会进步人士在国家危亡民族危难时刻再次聚焦民族尚武精神,中国武术进入人民的视野,并逐步走向学校教育的舞台。1915年4月,在“全国教育联合会”第一次会议上,北京体育研究社许禹生等提出《拟请提倡中国旧有武术列为学校必修课》方案。同年,教育部采纳上述建议,明令“各学校应添中国旧有武技,此项教员于各师范学校养成之”。1918年,教育部召开的会议上通过了《全国中小学一律添加武术》条令。至此,武术正式进入学校体育课程。至20世纪30年代,学校武术开启“土洋体育之争”的论战,此事件成为学校武术逐渐兴起的发端,被寄予“振奋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的中国武术走上了学校体育的舞台。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在起伏中前进,21世纪后迈向新征程。“1952年武术成为学校体育推广项目,1977年体育院校恢复招生,1987至2001年学校武术教育内容得到不断完善”。[3]2013年9月,在北京成立第一届中华武术发展战略研讨会暨全国学校体育武术项目联盟,强调“推广普及武术教育,不仅是增强学生体质和运动技能的需要,也是传承中华文化,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提出了“强化套路,突出技击,保质求精,终身受益”的教育理念。2015年11月,全国学校武术联盟大会上提出,未来校园武术改革须遵循“一校一拳,打练并进、术道融合、德艺兼修”的新思路。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指出,要合力推进我国武术教学改革,以协同创新为动力,以“弘扬民族精神,增进文化自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实现“强身健体,自卫防身,修身养性,立德樹人”的育人目的。

2 江门市侨乡武术进校园的指导思想

2.1 坚持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社会是人的集合体,……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构成的起点”。[4]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2017年国务院重大国策《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 “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侨乡武术进校园的工作规划、师资培训、教材编写、交流比赛等要坚持以“人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侨乡武术教育教学推进过程中兼顾文化与武化、武德与武技的和谐发展,培养尚武正德、正道、正仁、正义文武双全、德技双馨的社会有用人才。

2.2 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目标

在侨乡武术进校园的各过程环节,要内化健康的标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自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病和不虚弱,而是在身体、心理、社会功能三方面的完满状态”,到1990年WHO对健康的阐述:“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皆健全”,再至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10条健康标准,人们一直在探究健康的标准与含义。经过10年的实验探索,2011年12月我国教育部门颁布《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成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4大模块内容。武术是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原中国武术研究院科研部主任康戈武教授述, “武术中有着什么区别于西方体育的文化内核?武术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中国人对原始格斗搏击行为的‘人文化成”,“正如全国政协委员陈思坦所讲,武术不仅是体育,更是一种中华传统文化的体现”。[5]在武术教学传承过程中,博大的武术文化思想和技术体系将多方位提升习武者的技能、体能、心理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研编内含传统文化与搏击技术的武术套路组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采用多种形式的功力训练增强学生的体质,尚武正德的武礼教育陶怡学生的意志品性,武术延伸项目龙狮运动将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社会适应性。

2.3 坚持“国标”兼顾“传统”的教育方向

1998年,国家体委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为了增强人民体质,推动武术运动的发展,提高武术技术和理论水平,建立规范的全民武术体系,而特别制定的“中国武术段位制”正式全面启动。经过近20年的推广与发展积累了大量的成果与经验。侨乡武术进校园要契合国家武术发展规划,坚持“国标”武术段位制的推广与“六进”工作,也要发挥地方武术文化特色,兼顾传统武术的协调发展。2016年12月,在江门鹤山市体育局、教育局、鹤山粱赞咏春文化促进会,以及广东省侨乡武术文化研究中心的支持下,包括五邑大学在内的20多所大、中、小学校,10多间武术馆校328名学员参加“鹤山市咏春拳初段位技术考评班”的培训考评并顺利拿到段位证书。2017年9月,举办江门市地方特色武术操“侨武九式”教练员培训班,有20多所学校近50间武术馆校代表参加。侨乡武术进校园坚持引入“国标”段位武术,快速融入国家层面的武术发展平台,也要坚持稳定发展侨乡武术,推进侨乡武术特色文化走向全国与海外。

3 侨乡武术进校园的实践路径

3.1 政府支持协同发展

武术进校园是一项教育工程,政府教育部门的支持是项目开展的保障。2015年10月,在江门市委宣传部的支持下,在五邑大学成立广东侨乡武术文化研究中心,着手调研与申报“全国武术之乡”的相关事宜,并逐步启动侨乡武术进校园系列工作。在江门市委市政府的关注下,发展侨乡武术已经列入《江门市文化强市建设工作纲要(2016-2020年)》《江门市体育强市建设工作纲要(2016-2020年)》等政府工作计划中。2017年,江门市委宣传部、教育局、体育局联合颁布《江门市侨乡武术进校园实施方案》及3年行动计划草案。 “草案”汇聚江门多方优势资源,协调互补共同推进侨乡武术进校园工作的顺利开展,并专门成立以市委宣传部为牵头单位、市教育局、市体育局、市文明城市工作局为成员单位的工作领导机构,和广东省搏击协会、广东省散打队、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武术文化研究中心、市武术协会、市青少年体育联合会、鹤山梁赞咏春文化促进会、市传统武术协会、广东搏牛武术俱乐部组成的执行机构。武术进校园试点学校审批、教材研发、教练员培训、武术操比赛、武术校际交流等正依计划逐项开展。

3.2 科研创新,多方合作编写特色教材

依托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武术文化研究中心的科研平台,发挥政府体育、教育部门的管理职能,汇聚地方武术社团组织、侨乡武术拳派资源优势,共同参与创编侨乡武术特色教材,推进侨乡优秀武术文化进校园的进程。侨乡武术是侨乡文化的重要支撑,侨乡武术拳派众多,有武术龙狮类非物质文化遗产16项目。其中,武术类国家级、省市级“非遗”项目有京梅蔡李佛拳、古劳偏身咏春拳、沙富周家拳、外海太虚拳、棠下白眉拳、台山佛家拳等,为侨乡武术进校园储备了丰富的武术教学素材。2017年8月,在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体育局指导下,汇聚侨乡各武术拳派代表,在五邑大学召开侨乡武术操《侨武九式》研讨会,会议学习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吸取武术进校园的前期研究成果,以武术操的形式从每个拳种提取8个动作组成一式,共计九式,以此形成新编校园武术教材,各拳种技法特点都有所体现,综合展示侨乡武术文化特色,有效防止因拳派门户之见影响武术进校园的推广工作。教学步骤与方法方面,则注重武德武礼教育,以技法学习、功法训练、打法意识3个层次,分阶教学逐步提高。

3.3 集中培训,外聘武术师资

我国武术进校园工作的重要瓶颈是武术师资问题,武术师资培训是侨乡武术校园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内容。侨乡武术进校园计划通过校内指派培训与校外聘请教练2个途径解决师资问题。2017年9月,在中共江门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体育的主导下,举办江门市侨乡武术进校园教练员培训班,第一批26间侨乡武术特色学校派遣教师和江门市各武术社团组织、武术馆校推荐教练150多人参加了培训。缺乏武术师资的学校可以经市武术协会介绍,就近、自愿外聘培训合格的武术教练员开展武术进校园的教学工作,武术进校园推进工作卓有成效的学校可以申请第二批、第三批江门市侨乡武术特色学校称号,并颁发牌匾。据《江门市侨乡武术进校园实施方案》资料,计划3年内将完成100间江门市侨乡武术特色学校的审批。

3.4 赛事交流,驱动校园武术传承

搭建校园武术赛事交流平台是促进和推动侨乡武术进校园工作的有效途径,也是检验武术进校园效果、活跃校园武术文化氛围的有效方法。举办江门市侨乡武术比赛已是多年的惯例和传统,各大、中、小学校的学生可以参加不同组别的武术比赛项目。为加快和引导武术进校园进程,搭建校园武术赛事交流平台,《江门市侨乡武术进校园实施方案三年行动计划(草案)》中明确指出: “在全市范围举办侨乡武术操比赛,通过比赛检验各学校武术推广情况”。在执行工作计划(草案)文件中,明确细化牵头单位、实施单位的工作内容与任务,确保校园武术赛事活动的顺利开展,计划将于2018年下半年举办侨乡校园武术操大赛。

3.5 挖掘历史,筑实武术文化基础

挖掘武术历史信息,为侨乡武术进校园筑实历史文化基础。700多年前,新会崖山宋元海战,南宋数10万军民随小皇帝慷然投海殉国,民族英雄文天祥在广东新会伶仃洋留下浩然正气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崖山海战忠义英骨、正义气节、尚武爱国精神雄沉而伟壮,是华夏民族的精神脊梁;江门亦有丰富辉煌的武举历史,据江门五邑地区县志记载,自元朝始,至明、清时期,江门产生的武举人多达565人,武进士有78人,多地仍然留存当年武举人的旗牌石碑、练功举石、以及尚武传记等;江门新会籍梁启超也是我国近代“尚武”爱国精神的倡导者,自1899年至1904年,陆续发表《祈战死》《中国魂安在乎》《中国积弱溯源论》《斯巴达小志》《论尚武》《中国之武士道》等文章,全面深刻地论述了中国尚武精神之流失与实质,倡导国民要养成尚武任侠的精神。[6]

3.6 保护遗存,设立尚武精神实践学习基地

保护武术文化物质遗存,为侨乡武术进校园留存丰富的尚武精神实践学习基地。江门市有诸多保存良好的武术文化遗址、军武战场、武举碑林、练功校场等。如:新会区宋元崖山古战场,恩平市歇马村的武解元梁开弟故居,江门外海武举乡的五大祠练功场及武举旗牌石群,外海区麻园父子侍卫府旧址,恩平市鹏岗村、高园村武举中式旗牌石林,江门棠下超百年历史传承的练功校场金竹岗威仪堂,新会区双水镇的清朝抗法、抗倭名将张其光将军家庙遗址,以及新会尚武救国思想家梁启超故居遗址等。江门市委宣传部、文广新局正出台相关政策,保护修缮有价值的武术文化遗存,并委托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武术文化研究中心筹备侨乡武术数字博物馆建设,通过电子信息技术有效整合优秀武术文化遗存资源。

3.7 规范组织储备武术外聘师资

规范武术社团拳派馆校组织,为侨乡武术进校园储备潜在的学校武术教职人才。当前江门市民间习武之风盛行,有丰富的社会武术教练资源。市级的武术类社团有市武术协会、市太极拳协会、市蔡李佛拳协会、市咏春拳协会、市传统武术协会、市工人龙狮武术协会、以及各县级武术类协会20多个;拳派组织有本地拳种蔡李佛拳、咏春拳、周家拳、太虚拳、白眉拳、佛家拳、洪拳、梁家拳、六中踭逼打拳等,以及在江门落地生根的各式太极拳、少林拳、武术派、披挂拳、中华苗刀、八卦掌、心意拳、双节棍道、蔡家拳、李家拳、莫家拳等30多个拳派;另外,还有各级各类武术特色学校与武术馆100多家。在武术人才成长与储备方面,通过“走出去”选派本地优秀武术人员参加国家级的各种武术文化赛事交流与培训活动,促进人才的成长。通过“引进来”外聘武术专家学者、高级教练到江门讲学授课,提升侨乡武术文化素养与技术水平。

4 结论与建议

江门市侨乡武术进校园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条件。适逢国家全面复兴传统文化的天时机遇,又具有多项“非遗”武术拳种的地利条件,以及政府机构、高校研究、拳派组织、各级学校等多方合作的人和因素。然而,侨乡武术进校园的实践工作也存在诸多挑战。首先,武術进校园教育资金还存在较大缺口。其次,优秀武术人才匮乏,优秀武术科研人员、高级教练员、高级别裁判员、高水平武术管理人员、高水准武术赛事交流活动组织人员等人才不足。

建议设法引入商会侨团、民间企业、以及有偿服务模式解决资金问题。通过人才引进、学习培训缓解人才压力。在侨乡武术进校园推进过程中要契合国家文化、教育、体育发展战略规划。

参考文献:

[1]王岗,李世宏.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与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5):84- 87.

[2]索奇山,胡小军.广东五邑侨乡武术文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4(9):48-51.

[3]吉洪林,赵光圣,张峰.我国学校武术的发展历程与变革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12):92-97.

[4]肖映胜.“和谐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体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6(5):12-13.

[5]康戈武,邱丕相,戴国斌.从文化好奇到文化战略[J]体育文化导刊,2004(6):12-13.

[6]乌晓东,爱华,李英.梁启超之尚武精神[J].体育文化导刊,2014(4):70-71.

猜你喜欢
发展路径校园
Q爆校园
再见,我的校园
保定市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