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美学”课的“应用”气质

2018-01-04 12:09蔡贻象
中国大学教学 2018年10期
关键词:气质应用

蔡贻象

摘 要:長期以来,美学课的抽象品性,与“应用”是格格不入的。在新的社会发展语境下,“应用美学”课需要打破美学逻辑自证的自恰性满足和概念化秩序化,与时俱进地重建美学与生活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生活体验和实际问题出发,发挥“创造性”和“创新性”的“双创”基因,强调非概念化、与生活现实合一的课程设计,使美学话语蕴含着生活旨趣,摆脱自身对生活现实的游离及其知识化构造。所以,“应用美学”课的“应用”气质,应该表现在系统化美学理论中恰当嵌入“美的文化软实力理念”“美的生活化实践”和“美的产业化思维”。

关键词:应用美学;“应用”气质

一般而言,美学理论的“高大上”和抽象品性,与“应用”是格格不入的。过去中文系开设美学课的动因多数是为“文艺理论”课延伸出文艺美学的视角,为支持和消化文学理论提供哲学的思辨维度,所以本科的美学课经常是为感兴趣的学生上成文艺美学的选修通

俗版。

在新的社会发展语境下,这样的理论美学课虽然有意义,但逻辑自证的自恰性满足以及由此而来的概念化秩序化,对学生的吸引力无疑在减弱。美学应该与时俱进。尤其是日常生活美学、强调本土中国美学和美学的创意文化特性等等的热烈讨论之后,美学的这种“应用”需求必然要及时反馈到一线的本科课堂之中。为此,我校特别设置了“应用美学”必

修课。

其实在哲学和美学学界,这种认知已经如火如荼。宏观地看,哲学是为解决人类生存问题的,必须面向生活世界,而作为哲学分支的美学的来源,应该是生活体验。微观地看,美学只有能够解释生活中面对的实际困惑,能够对接“大众创业和大众创新”的理念,支持习近平主席说的“创造性”和“创新性”的“双创”基因,能够提高我们中华文化的自信力,将社会发展中的生态、休闲、环保、人格、文产和美学联系起来,才会将课程中的“应用”体现在讲授中。首都师大王德胜教授提出“重建美学与生活的关系”,意味着美学尤其是中国美学就是从生活中来的,强调“生活意义的审美实现”,“生活之于美学,本是具体和直观的,作为一种非概念化、与生活现实合一的价值关怀,美学话语蕴含着意义阐释的生活旨趣”,现在,“美学应该而且可以活起来,而活起来的根本,在于摆脱自身对生活现实的游离及其知识化构造,具体进入人的生活并同时向人的生活开放”[1]。所以,我们认为“应用美学”课的“应用”气质,主要表现在系统化美学理论中恰当嵌入“美的文化软实力理念”“美的生活化实践”和“美的产业化思维”等诸多与现实相关的话题中。

一、美的理念——看不见的竞争力

美学课回避不了的第一个话题就是“美是什么”。我们可以从西方美学史介绍“美是客观”“美是主观”“美是关系”“美是人的本质对象化”,也可以从中国美学史介绍字源学角度的“羊大为美”“美善同意”“美是愉悦”的功利性观点,其核心离不开被黑格尔所赞美的康德的“用主观表达的客观的普遍必然”,其中的悖论性表述虽然很精彩,但总是比较抽象和枯燥的。实际上,美来自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现实性,肯定的、融合的、感性的、超越的,就具备了美的条件。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可以撇开抽象的美的终极性,在应用方面谈“美是有用的”和“美是积极的感动”,谈美是社会发展中文化性力量的体现,就非常容易为学生所理解。

我们选用了蒋勋的专题演讲《美,看不见的竞争力》和叶舒宪的专题演讲《玉成中国——以往未知的中国故事》作为课堂讨论材料。美育家蒋勋是从文化软实力角度提出“美富有文化创意意味”的当代性理解。他举例说,花的美是竞争力的结果,表面上是招蜂引蝶,背后是延续生命的愿望,上千亿年的竞争,不美的花都淘汰了。唐朝人喜欢牡丹,牡丹却经不起风吹雨打,宋朝人发现了梅花的美,能够表达顽强的生存意志。同样,最美的汉字“美”是指人类早期的味觉,一个口是吃,三个口成了“品”,味蕾感受到的口腔的记忆性审美,发展为复杂的审美活动,成就了现代产业中的品牌审美,品牌背后一定有情感竞争力的存在。香奈儿品牌在男性西装上改装出有腰的女性套装,塑造了女性可以承担责任的形象;阿玛尼品牌是低调的奢华,有着单色系的完美个性;宋瓷创造的单色瓷第一品牌汝窑,其别名“雨过天青”的色彩是窑工观察天象得来的,蓝绿之间的变幻以及太阳即将透出的粉红色,美到极致[2]。蒋勋关于美的理念很通俗:美是传统文化打造的文化软实力。学生在课堂上可以直接拿手中的苹果手机验证,发现乔布斯这个强壮粗俗的美国人的产品,特别重视触摸功能,而这恰是玉的触觉文化,是从中国玉文化汲取的养料和灵感,在现代工业设计中再现了玉的惊人的温润美。

叶舒宪是文化人类学家,他进一步阐释了玉之所以有美的文化史的成因。8 000年的玉文化不仅时间长,比甲骨文字还早5 000年,而且成为青铜时代之前的玉器时代的象征,成为国家认同符号。“玉成中国”指的是“国”中有玉、“國”中有玉兵器玉戈。事实上,玉石之路早于1877年德国人李希霍芬提出的丝绸之路概念,从西部到东海的4 300公里的取玉之路导致中国的宏大疆土,玉石崇拜成为华夏文化核心概念,昆仑山的玉石神话想象、玉宇琼楼的辉煌代称和长生不老的“玉天”和“玉教”,象征终极权力的传国玉玺成为礼玉文化中的天的信物[3],都证明玉的文化力。之后,还出现了直接与美相关的“以玉比德”的伦理美方面的民族集体无意识:代表一切美好、永恒、温润,佩玉是追求天人合一,通灵宝玉是辟邪的精神武器。汉语中,有美人如玉、君子如玉、玉皇大帝、金缕玉衣种种语词,与玉相关的汉语词汇多达四五百[4]。

通过文化竞争力的对接和以玉喻美,有效地转换了抽象话题的角度,讲清楚了美的理念后,为了落实教学效果,我们还安排了一个课堂讨论题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论述背后的美学理念是什么?课堂针对习近平主席在浙江担任省委书记期间有关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经典论述,围绕着“绿水青山”实践逻辑中的“生命价值”“经济价值”“民生价值”“政治价值”“社会价值”“民族价值”“人类价值”展开讨论,最后归纳到精髓所在的“文化价值”以及延伸出来的生态美的竞争力。“绿水青山”不是简单的自然美的表现载体,而是生态文明的载体,是生态美带来的社会经济发展的保障[5]。在这样的背景下,介绍生态美学,是比较容易使学生有兴趣了解前沿和实践的美学话语的。我们知道,生态美学是美学和非美学渗透性结合、审美方法论创新和新美学体系形成的一个典型,开始于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莱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中提出的生态伦理学,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坚持“生态整体主义”。进入美学后,形成了“人与环境深度融合后的生命共感”,生态过程和生态环境成为审美对象。这样的生态美理念得到了来自中国文化理论资源的支撑,也体现在当下的艺术创作实践中。

3 000年前的《周易》就有非常豐富的生态美学思想,其“天地感而万物化生”中的“生命创造”动态过程和“一阴一阳”之道,体现了生命之学;其“推天道以明人事”、“天、地、人同元同构”,和“顺”“节”“谦”中的敬天重德和有机的自然主义,体现了生存之学;其揭示宇宙发展变易之内在规律的变化之总名“易”,体现了生机之学[6]。课堂同时播放了2015年8月由环境保护国际基金会出品的公益性宣传片《大自然在讲话》,有众多明星朗诵:蒋雯丽《大自然母亲》、姜文《海洋》、葛优《雨林》、陈建斌《土地》、周迅《水》、濮存昕《红木》和汤唯《花》。其主题是:大自然不需要人类,而人类需要大自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批评人类中心主义,坚持了生态美学中四大绿色原则:尊重自然、生态自我、生态平等和生态同情,也推荐了第82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由路易·西霍尤斯导演的、反映海豚训养师瑞察·欧贝瑞生态反思的《海豚湾》、周星驰的《美人鱼》和当代电影纪录片《德拉姆——茶马

古道》。

与此相配套的实践教学则安排了温州市城市广场和城市雕塑的现场考察。城市文化的竞争力和城市的美学品质是联系在一起的。学生们在温州世纪广场可以感受到,被延续的城市文脉,同时也延伸了城市的美学品质,艺术美通过以城市雕塑为代表的公共文化空间的设计,回答了“艺术是如何营造城市空间的”这样的问题。我们邀请了温州市标志性城雕作品《瓯居海中》的创作者徐志通先生在现场为学生讲解公共艺术的价值,很具体地使学生理解到:公共艺术是城市发展走向美学时代、提升城市的美誉度和彰显城市文化品格的重要手段。它是文化归属感的象征,是城市空间的记忆点,是城市的文化福利,直接影响了城市居民的审美和行为,以纽带的方式链接生活,使城市文化更具生长性和实用性,使空间更富人

情味。

二、美的实践——生活中美的价值

按照陈炎教授的观点,美学不只是研究美和艺术,而是研究人与对象世界的情感关系,这就导致了美学研究的三种路径和形态,分别对应美的三个领域:自然、社会和艺术。对应自然美的生物美学,是基于生理又超越生理的情感问题,符合自然进化方向的才是美的。对应社会美的实践美学,是基于工具又超越工具的情感问题,符合社会进步方向的才是美的。对应艺术美的符号美学,是基于符号又超越符号的情感问题,强调人类精神提升方向的,才是美的[7]。其中,社会美是自然美的终点,又是艺术美的起点,包含了日常生活美和非日常生活美,尤其需要实践体验,是我们讲授“应用”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比较容易从“应用”切入理解的重要部分。

从美学逻辑看,生活美的获得或者需求产生,是因为社会生活领域中存在审美冷淡。如何超越单调、世俗、功利的生活常态,追求意味和情趣,就要从寻找有“特别情感痕迹的社会生活”入手。针对日常生活美,我们的选择是从地理美学开始强化学生的概念,再从“衣食住行”落实学生的的体验。

地理现象在人们心目中往往是单调和客观的,地理有浓郁的情感吗?事实上,地理是日常生活最直接的情感化知识。旅游业界和学术界关于江南美学的讨论和研究给课堂提供了丰富的例证。单之蔷的《江南是怎样炼成的》看上去是地理科普文章,讨论普通名词意义上的江南在哪里。地理学者认为是江南丘陵,气象学者认为是梅雨覆盖的地区,语言学者认为是中国南方的六大方言区域,历史地理学者认为是浓缩和移动的长江两岸的广大区域。实际上的“江南”是特指由抽象空洞的空间演变过来的有丰富意义和内容的“江南”,这个“江南”既是优越自然条件的贡献和行政区划的塑造,也是农耕和游牧的拉锯战的结果,更是无数的文学作品塑造出来的为了满足人们对天堂渴望的美学意义上的“江南”[8]。单之蔷的敏感和阐述对接了“特别情感痕迹的社会生活”,“江南”确实成为中国人情感生活的象征,五代人的俗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集中体现了“江南”美学的内涵。作为地理(地域)美学的江南,是富庶和温婉的天堂,是气候和生态特征上的中国地理标准(比如到处都有的“塞上江南”的美誉)。从中原向南北看,塞北西域和江南地区并存,“铁马、秋风、塞北”的游牧民族的雄悍肃杀和“杏花、春雨、江南”的农耕民族的柔美哀愁并存,“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和乖巧精致的“雨巷”,成为心理(文化)美学的江南,是安适和惬意的天堂,早已超出了“长江以南”的简单的地理范畴,变成维系情感的乡土文化区和文化意象,充满了“乌篷船:水乡流动的生命”“龙井茶:一杯清茶有山水”“紫砂壶:紫砂泥土蕴乾坤”“油纸伞:消失的精致”和“蓝印花布:乡野的气韵”等等,尤指人文情怀浓缩的“江南水乡”和“吴越之地”,代表了开放和应变。

不同于单之蔷的感性理解,著名的美学教授张法则直接用“江南美学”的学术词汇,从“江南美学史”的角度,提出了“江南美学”的从古代到现实的应用价值。他认为,“江南美学”有很强的历史性和现实性。从历史性看,是明清江南经济话语的一部分,是中国美学史延伸出的被刘士林教授定性为中国诗性文化的代表,也是江南城市文化史的精神依托。从现实性看,受西方区域研究的影响,是江南文化研究的组成部分,是美学的空间类型研究,尤其是“由长三角的当前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演进而来的美学需求产生出来的现实关怀”。所以说,“江南美学”是一个地域美学概念,“是在中国文化的整体中呈现出来的”,是“古代中国的审美作品和美学语汇的积累、提炼、精致、凝结而成”的“丰富又复杂的语汇群”,核心就是审美主体需要的“心理江南”,对接了江南都市文化研究,依序产生了因运河出现的“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扬州梦”,因南宋建都而来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子情”,由南方陪都政教中心导致“秦淮八艳”的“秦淮河”,甚至还有民国时代由“摩登上海”系列符号支撑的现代变形“上海场”[9]。有了以上的例证铺垫,生活美的概念就和地理联系起来,学生就能够将常识中的王羲之书法、谢灵运山水诗、私家园林、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吴涤清的《烟花三月下扬州》、蒋嘉锵的唐诗今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张岱的《夜航船》之“夜半钟声到客船”跟美学学习沟通了。

落实概念之后,就需要落实应用性的体验,有关“衣食住行”生活美学的实践分析,是非常有效的。对服饰美的理解主要体现为其与服装美的区别。服装美是一种产品之美,依赖色彩、款式、质料存在。而服饰美则是人体和服装相结合的美,是人体重要语言,是人体美的文化生成。按照李渔的说法,就是称体、入时、从俗和适性,要“衣以章身”,“不贵精而贵洁,不贵丽而贵雅,不贵与家相称,而贵与貌相宜”。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可能就是中国旗袍了。在电影《花样年华》中,张曼玉穿出的传统旗袍之美,来自非常明显的民族历史渊源和其本人与旗袍相得益彰的气质,对接了女子的优雅,适合了东方女子的削肩、纤腰、骨感、韵味、拘谨和幽雅,暗喻了男人欣赏的传统女性委婉、不怨等古典美,把旗袍的“似隐非隐”的“暗藏的性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对饮食美的理解主要落实在不同于维持生命需要的“饱”之外的精神享受和独特的审美文化意味方面。我们在课堂上讨论了反快餐文化和茶德理念两个饮食现象。快餐文化的出现是工业革命高效率的需要,而慢食文化则是和手工食品制作以及对农业与手工业的记忆联系在一起的。反快餐文化的背后是对饮食美的回归。法国越南裔青年朱利安·彭感觉到快餐店扩张,食物被粗暴对待,人们不愿在家好好地做顿饭,想让人看到美食的乐趣,批判肤浅的饮食文化,主编了美食界的时尚大刊美食杂志《Fricote》(法语家常菜),成为法国文艺青年最推崇的独立杂志,每期发行近10万册,成为欧洲最好的独立出版之一。每期花很大的精力做很小的主题,不是简单的餐馆和菜谱介绍,而是有创意和对食物的美感体验。比如创刊号的封面是塞满食物的汉堡,意味着一口解决问题的快餐文化的可怕,然后推出了“樱桃和青豆拼出的笑脸”,因为厨师告诉他,这两样是一年中最稀有的食材,最多两三星期有新鲜的,他被樱桃的稍纵即逝的美味打动。请艺术家在牛骨上雕刻,然后将烤鱿鱼缠在上面,使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食物变成艺术品,取名为“海陆双拼”。用披萨搭一个帐篷,把红酒放进去,照片取名为“去露营必须带的食

物”[10]。

在讨论饮食美和中国茶文化的关系时,儒家君子人格美德的象征和实践,学生很容易理解。课堂选用了《茶人三部曲》作者、著名茶文化作家王旭烽的演讲《茶德与儒》和海峡卫视的真人秀节目《茶道真兄弟》。作为发源于中国的木本植物,茶被赋予深刻的人文性,是物质和精神的复合体,最重要的不是表面上的茶的实际贸易和食用功能的展现,而是作为中国文化对世界贡献的茶德。陆羽在《茶经》中说 “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其意思是说,只有具备了良好品性的人,才配得上喝茶。作为嘉木的茶和君子之饮,形容了高尚品格的君子。晚唐的刘贞亮撰写了《茶十德》,其中六德是养生文化部分,而四德的“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直接对应于儒家哲理。王旭烽就明确说:“中国茶德是中国儒家伦理思想在茶文化领域中的集中表现。儒家的伦理关系通过茶事活动充分呈现出来。中国茶德是和谐文化哲学。”“中国是茶的故乡,全球人口的2/3的喝茶人是和谐哲学的实践者[11]。”

为了传播茶德文化,真人秀节目《茶道真兄弟》展现了历史上著名的针对俄罗斯茶叶贸易的“中俄茶叶之路”,即“万里茶道”,特指17世纪后半叶起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茶叶经陆路输出到俄罗斯等国的贸易路径,是清代晋商开辟的。从福建的武夷山开始,先

1 500公里的水路再陆路,到中国俄罗斯边境城市恰克图,再转运到终点站彼得堡等地,中蒙全程达9 500余华里,到终点是9 000公里以上。跨越三国,输出特产的同时,也输出了文化,促进了民族交流。作为晚出的概念,“文化线路遗产”是2008年才有的,最“突出的普遍价值”是“团结各民族与文化”,具有“跨文化整体意义”[12]。节目利用道家思想、养生文化,使观众在轻松娱乐的氛围中学习了茶文化,了解了沿线地区民俗,满足了娱乐和受教育的双重心理需要。

同样,对居住美的理解需要讨论的是中国传统“诗意栖居”的人居思想对当代人的启示,表现在从“居者有其屋”到“居者有美屋”,从“屋宇之家”到“温馨之家”,从“起居之家”到“心灵之家”[13]。对行走的美学把握的核心是感受不同交通工具的独特美感,步行、马车、牛车、飞机、高铁都有各自的快感和美感,古代的夜行船带来了山水诗,浙江盛产山水诗的原因就是船行感受到“山不高不低,水不缓不急,还有孤舟、蓑衣、薄暮、沙洲等自然

意象”。

三、美的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思维

在美学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方面,传统的理论美学基本上都会涉及到教化、艺术和人生境界几个部分。因为人类社会经常处在精神和物质生活失衡的状态,正如黑格尔所说:“时代的艰苦使人对于日常生活中平凡的琐屑兴趣予以太大的重视……现实上很高的利益和为了这些利益作的斗争,曾经大大地占据了精神上的一切能力……因而使人们没有自由的心情去理会那较高的内心生活和较纯洁的精神活动,以致许多优秀的人都为这种环境所束缚,而且部分地牺牲在里面。”所以,美学学习具备了精神修养和理想教育的功能。因为“真正能够使我们直接感受到人类生命的方式,是艺术的方式”,艺术成了审美人生的主流,艺术需要审美规律的分析,而不只是文化社会分析,所以纯理论的美学分析是人生智慧和理论修养。因为人的本性要对“为什么活着?如何活得更有意义?更美好?”进行自我反思,生活过程成了发现人生存在价值的美审美活动,所以美学成为人类自我反思的非功利的重要方式。

这样的总结没有问题,但缺少了一个重要的“时代”的维度和因素。时代的需求是一个综合的需求,既包括了美育、教化和文艺,也有经济和产业。经济和产业中有哪些美的问题呢?美学如何适应和支撑时代的发展呢?在当下,中国持续了30多年的高速经济发展,经历了多次社会阵痛,从1978年告别个人崇拜,到1992年告别计划经济,2001年告别所有制,现在进入了全面的知识经济时代,但与西方的文化贸易逆差还是非常大。所以,美学的应用价值应该在我们的学科思考范围之内。我们选用叶朗先生北大版的《美学原理》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提出的在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人类的“大审美经济时代”的概念。叶朗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对“大审美经济时代或体验经济时代”的一种描述,“商品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逐渐超过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而成为主导价值”[14]。这样的理念对接了一个新的“审美文化”概念:美不仅是内部的观念,而是与所处的现实文化境遇密切相关,涉及到更广阔的生存、个体、环境、当代性的观念。具体看,主要是“美学产业化”和“产业美学化”,也叫审美经济或者“美的产业”。当代“美的产业”勃兴既是对应全球化语境中的产业平衡问题,也是产业结构自然选择的结果,更是美学理念转变的新态勢。

在具体课程安排上,我们重点选择了“文化体验与大运河城市群”和“休闲美与休闲旅游业”两个讨论题目。首先推荐学生了解刘士林等著的《中国脐带:大运河城市群叙事》。2014年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上,地球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人工河流——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时间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概括,其美学价值在于:代表了人类的迁徙和流动,代表了多维的商品、思想、知识、价值观的互惠和持续不断的交流,产生了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互相滋养,并长期通过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体现。在今天,大运河给我们带来的文化体验是无与伦比的。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了扬州到淮安的邗沟,是最早的运河河道,渐渐地连通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水系,后曹操连通了黄河和海河。公元587年隋炀帝开始用于漕运,先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至北京,南至杭州的800公里的南北大运河,后形成京(积水潭)杭(钱塘江)大运河,1293年贯通,前后工程时间为1779年,成为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迹,和长城并列为中国最著名的古代人工建造。大运河印证了大一统思想,是庞大的农业帝国的生命线,以最廉价的运输促进了沿河经济发展,出现了最富裕的阶层和城市,培育了市民社会,诞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促进了大旅游活动、水利工程技术发展和文化交流,是中华文明的展览长廊,也影响了中国人注重人际关系、不愿冒险和回避海洋意识的性格。

其次是从休闲美入手讨论休闲旅游。对青年学生而言,休闲成为美的对象,最需要跨越的是传统观念中的“玩物丧志”和在时代需求下产生的现代休闲美确立之间的矛盾。实际上,在哲学意义上,休闲是人类社会发展追求的目标,和劳动的哲学价值是一样的。在具体理解上,休闲和休闲美是不一样的。休闲之所以有美,是因为人们对休闲的理解有特定的指向性。休閑不是纯粹自由的空闲时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工作之后不负职责的休息。瑞典天主教哲学家皮普尔在《休闲:文化的基础》一书中提到了休闲的三大特征,对我们很有启发:一是休闲是一种态度,它意味着人所保持的平和、宁静的状态;二是休闲是一种为了使自己沉浸在“整个创造过程中”的机会和能力;三是休闲是上帝给予人类的赠品。这就把休闲推向了美的境界,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休闲可以使我们获得更多的幸福感,休闲美就是幸福的闲散。休闲美可以定义为:令人愉悦的自由轻松的生命状态,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下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方式。如果把休闲美追求和文化产业相结合,那么产业的商品价值的高低,则和文化产品满足公众的休闲程度的高低成正比了。目前,正在兴盛的休闲旅游正是这种观念的产物。我们的前30年解决的是吃、住、行的基本问题,后30年将迎来游、养、娱的追求生活高品质的新时代,休闲旅游将成井喷之势,世界上最大的休闲旅游市场将出现在中国。对于政府而言,就要利用休闲美的内涵,把“玩”提高到轻松、求智、符合生命本真的有意义状态,引导休闲文化产业的发展,创建新颖的服务业模式。一些专家学者认为,发达国家已经或正在进入“休闲时代”,以旅游、娱乐、体育健身、文化传播、社区服务等为主的“休闲经济”正成为新的经济大潮,成为世界支柱产品。

总之,课程的发展应该符合时代的需求,教学的设计应该符合学生的需求。从“美学”课到“应用美学”课,对“应用”气质的追寻和展现,既是我们对课程的负责,更是对求学者的负责。

参考文献:

[1]王德胜.重建美学与生活的关系[N].光明日报,2016-09-28.

[2]蒋勋2011年10月8日在北京剧院的演讲[N].南方周末,2011-11-03.

[3]叶舒宪.玉成中国——以往未知的中国故事[N].光明日报,2016-06-16.

[4]赵朝洪.中国玉文化的独特的精神气度[J].新华文摘,2015(13).

[5]王永昌.“绿水青山”何以就是“金山银山”[J].政策瞭望,2016(5).

[6]王充闾.生生之谓易:“周易”的三重奥义[N].光明日报,2015-09-25.

[7]陈炎.创新与跨越:美学研究的三种路径[J].中国社会科学,2016(6).

[8]单之蔷.江南是怎样炼成的[J].中国国家地理,2007(3).

[9]张法.当前江南美学研究的几个问题[J].新华文摘,2011(7).

[10]余驰疆.吃货主编,用美食攻克文青[J].环球人物,2016-09-16.

[11]王旭烽等.茶德与儒[N].光明日报,2015-07-23.

[12]宋奕.文化线路遗产视角下的“万里茶道”申遗[J].新华文摘,2015(7).

[13]刘沛林.诗意栖居:中国传统人居思想及其现代启示[J].新华文摘,2017(2).

[14]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14-315.

[责任编辑:陈立民]

猜你喜欢
气质应用
最具有诗人气质的大钢琴家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分析膜技术及其在电厂水处理中的应用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
会计与统计的比较研究
吉仓AOI理想就是看似简单无奇却气质非凡的成熟Style
看四边形对角线的“气质”
What’s InsideDoesn’t 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