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评论情感表达“度”的把握
——以《新华时评》为例

2018-01-05 11:04白丽萍
中国记者 2017年12期
关键词:时评新华受众

□ 文/白丽萍

评论是观点的展示,更是情感的表达。评论中情感既有控制的可能,也有控制的必要,对大众传播者而言,更要强调其遵循情感规则,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与大众的良性情感互动,保障情感的正向功能得以实现。

一、选题多涉及社会层面,构建公众“共同情感”

在意见多元化的互联网时代,《新华时评》不断探索借助“共同情感”吸引受众注意力,不断推动社会认知和社会思想的良性发展。目前,《新华时评》在跟踪社会热点、挖掘民生话题、主动构建公众情感等方面,越来越紧,越来越快,呈现出较好的态势。

笔者分析了2017年1月-7月《新华时评》发稿情况:国内评论发稿23条,其中有关民生类评论103条,占比近50%,选题占到总评论发稿条数的一半,评论话题集中为:看病难看病贵、就业、养老保障、教育、住房房价过高、老百姓收入和幸福指数等热点和焦点问题。由此可见,民生类评论承担起公众“共同情感”的表达机制,反映民声、承载民意、影响舆论。

《新华时评》挖掘社会层面题材具有以下两大特征,一是与受众利益相关,选择新近发生的与人们的物质利益、情感利益和精神利益相关的事情进行评论,或是揭露那些新近发生的有损人民群众利益的事实。

手机游戏《王者荣耀》今年来成为全球最“吸金”的游戏,也成为文化产业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但这款游戏同时导致大量未成年人沉溺其中而成为众矢之的,在2017年7月引发社会争议。“如何为未成年人创造健康的游戏环境?”“国产游戏行业如何有序发展?”等等问题,开始被普通受众关注。《新华时评》就这一问题进行释疑解惑,尝试为受众心中的疑惑给出答案,得到媒体广泛采用和转发。《防沉溺须先筑牢“身份防火墙”》《手游不该“游戏”历史》《对游戏行业需“一手扶犁,一手挥鞭”》三篇评论,层层递进,稿件明确说明:设立未成年人手游“服务限制”和筑牢“身份防火墙”是为未成年人提供干净的网络环境的保护措施。评论同时指出手游应尊重历史,赋予角色真实的历史认知感,同时,有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和深度,重点攻克突出问题也成为当务之急。

《新华时评》主动收集与民众生活密切相联系的医疗卫生、工作就业、住房条件、居住环境等选题,回应了民众所关切的问题,如《滴滴加价不可任性 网约车管理尚需完善》《为百姓把好“入口关”须“严”字当头》《取消漫游费 期待好上加好》《为老服务要真正让更多老年人“有感”》《教育好“熊孩子”家长要以身作则》《应对“烧烤模式”需多施清凉之策》等,有效扩大了《新华时评》的影响力,目前也成为《新华时评》对此类评论长期坚持的功能特色。

二是《新华时评》探索情感类主题评论,以贴近性为突破口,升华受众共同情感,突出集体主义价值观。《新华时评》今年来涌现了一些唤起受众情感共鸣的稿件,尽管这些评论被质疑像抒情散文而不像评论,但其情理交融,感人真切,得到大量媒体的转发和受众认同,平均采用家次接近百家。

“舐犊情深、万爱之源,万千父母不约而同地以这种方式,表达他们对远行子女的疼爱与不舍。这份疼爱贯穿一生,朴素而真挚。不图你富贵显达,但求你平安健康;自己省吃俭用,也要你吃饱穿暖。行李箱里的各色吃食,一袋袋、一瓶瓶,皆是来自父母的关心爱护,也是对远行子女的深情牵挂。”这篇《为了塞满行李箱的那份疼爱》以关注、探讨、记录、再现和演绎“情感”为主题的评论,凭借其对受众心理的准确把握和深刻触动,以贴近性为突破口,升华受众的感情,激发积极情绪。

《新华时评》情感类主题的评论大多涉及亲情、友情、爱情、诚信、道义、责任、矛盾与冲突。情与义、爱与恨、哀与怨共同交织在现实生活情境中。情感类评论中的精神核心便是展示普通人的生存状态、聚焦普通人的情感故事,弘扬人世间的真善美。透过普通百姓的生活,使各种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展示了人间美好崇高的情操,使其宛如人性深处飘出的悠扬牧歌。

二、秉持理性之上的感性,一分为二的客观中立态度

情感既有控制的可能,也有控制的必要,对大众传播者而言,更要强调其遵循情感规则,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与大众的良性情感互动,保障情感的正向功能得以实现。

近年来,多种网络事件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不论是公众或是媒体都是带着自己的“情感”舆论倾向,而《新华时评》逐渐降低新闻评论单纯的说教性,在无碍于新闻事实的客观和公正前提下,探索说理与讲情有机结合,促使受众主动选择认同的情感,随之信息传播质量得到提高,影响力增强。

2017年3月,一封网络举报信爆出西安地铁使用不合格电缆,存在严重安全隐患。事件在网上引发持续关注和热议,推起一波又一波舆论高潮,起初涉事企业矢口否认,短短几天事件反转,信誓旦旦的公司负责人下跪道歉。随着新华社等各类媒体的介入,舆论冲击不断,网上舆情更是沸沸扬扬,网友更是将目光延伸至当地官场的各种问题上,有关联的官员受到关注,并由此揭露出事实真相。

情感社会学研究的“情感”类型有多种,“同情”“不满”“愤怒”这几种情感在当前国内大众媒体上更为常见。在“西安地铁被爆出使用不合格电缆”事件中,《新华时评:要查查谁给劣质电缆“开光”》及时发声,坚持专业性,做到了“情感理性”,在事实的基础上,更多地向受众呈现事件背景、描述调查状况、指出问题所在,希望官方尽快给公众一个交代,还原真相。

《新华时评》对待新闻事件,无论其错综复杂还是一目了然,都保持了中立立场,科学全面地分析新闻事件,全面地看待问题。

如在2017年7月,陕西被爆出大学生的爱心支教被骗,变身“收费辅导”的盈利组织。部分网络媒体评论一边倒地狂轰,甚至带有强烈的好恶情绪。而《新华时评:剥开“伪慈善”“假爱心”的画皮》则没有针对个体事件进行评论,而是剖析了林林总总的“伪慈善”现象,得出“伪善者”往往是利用受助者急于受助、行善者乐于助人的心理,为违规组织或商业行为披上假外衣的结论。

“慈善行为代表着社会的良知,慈善活动帮扶的对象往往是困难群体,鉴别能力和应对能力弱,揭开‘伪慈善’的‘华丽外衣’,必须建立惩戒体系,才能防患于未然。”此篇评论在文章结尾,对新闻事件适度做了延伸和拓展,“情感”也提升到了社会层面。体现出媒体评论的公共性,更多强调“底层身份”“困难群体”以及对社会的关怀,引起大多数受众的共鸣。

可见,《新华时评》在新闻评论中,秉持传播主体一分为二的态度看待新闻事件,不盲目地扩大新闻事件的影响,不盲目地进行新闻事件的延伸,不人为地牵连关联度不高的新闻事件,从而使新闻评论更具针对性。

三、探索个性化情感表达方式,传播独特认知价值

《新华时评》在媒体变革之时,努力不断拓展与受众互动空间,通过个性化、人性化的表达方式,利用评论的报道形式,去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同时把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新闻意义与受众在情感上的交流。

2017年6月高考季,各地高考作文题目迅速成为社交媒体的焦点。众所周知,高考已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如何出新,不落入俗套至关重要。《新华时评》及时推出《高考作文:祖国为你出了一道思考题》,评论正文以“请问你会如何看待这个时代?”“请问你将如何改变这个时代?”“请问你将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将整篇评论以第二人称疑问的口吻串联,层层推进情感高潮。

该篇评论还为受众提供了有利于认识深化的事实材料,将高考与现实、与时代发展、与民族和国家命运等一些“不为人知”的事实和“不为人识”的判断融为一体。

此外,《新华时评》在内容表达上强调运用传播主体的亲身经历,通过对评论整体节奏和情感表达的掌控与受众互动。2017年4月4日播发《新华时评:领导干部应少练嘴多跑腿》,导语部分采用带入式的采访情景,发现新的问题进行评述:“记者在北方某省份采访,一名厅级干部向记者抱怨时间都用在开会、汇报、写材料和讲话上了,缺少时间学习研究和基层调研。”

此篇评论稿件采用率达291家,较高的采用率表明,稿件传递的信息得到了媒体和受众的认同。正文中一改常用的政论语言表达,直接描写具有代表性、倾向性的问题和现象,语言简短精炼,如:“群众批评这种干部,‘有口才无真才’‘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一些干部热衷于发号施令、高谈阔论,有的讲起理论头头是道,一遇到实际问题,胸无良策;有的善于套用新词传达学习文件,如何与本地实际结合办法不多;有的看似认识深刻,但细一琢磨缺乏独到见解。”

在评论部分,报道准确地对提到的现象加以剖析、阐释、引导,既讲明道理,又发表议论,情真意切、针砭时弊,传播社会舆论的正面力量。

评论同时采用基层中新鲜、生动和受众喜闻乐见的词汇:“搜肠刮肚、绞尽脑汁、语不惊人死不休、巧言取悦于上,哗众取宠于下”使文章充满“动感”,走进受众心中。从文章内容来看,该篇的主要读者对象为党员干部,而此篇无论从选题、内容论述还是材料的使用上均具有较强的大众性。

目前,媒体、网民等组成的公共舆论生态复杂多变,特别是由大众力量主导的舆论生态情绪化特征越来越明显。笔者认为评论话语的核心力量在于“情感”,有效的情感管理显得越来越重要,然而由于传播主体的倾向性,使新闻评论中不可避免会夹带着个体情感。为了保证新闻评论的平衡性,《新华时评》强调要处理好传播主体自身的情感,提升新闻评论的精准性,对于其他主流媒体具有借鉴意义。(作者是新华社甘肃分社记者)

猜你喜欢
时评新华受众
踔厉奋进续写新华章
时评的一般思路
就事说理,激浊扬清——如何写好时评作文
一串一串的小秘密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乱发脾气的小熊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党建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