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核心写作能力培养之我见

2018-01-05 00:22于欣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观察力想象力

于欣

[摘 要]当下中学作文教学存在一些尴尬的现状,究其原因,一是大多数中学生惧怕写作文;二是大多数中学语文教师对作文指导力不从心。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指导的实施建议,即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语文教师要突破传统的作文指导模式,重视学生基于生活的观察力、基于阅读的发酵力、基于创造的想象力等核心写作能力的培养,引导中学生以笔为犁,以梦为马,尽情书写成长故事,个性表达少年精神。

[关键词]核心写作能力;观察力;发酵力;想象力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33-0010-02

“作文是一壶永远烧不开的水。”这句流行于中学语文界的自嘲之语,形象地道出当下作文教学的尴尬现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指导的实施建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所谓核心写作能力,即学生在自由写作状态下,说真话、绘形象、诉真情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写作能力,这些能力是其他诸如审题立意、谋篇布局、行文书写等写作能力的原生能力,能助推中学生用个性化的视角观察生活,用独特的方式加工生活,然后创造性地表达。具备这种核心写作能力,作文就会视通万里,思接千载,风行水上,左右逢源。

一、基于生活的观察力

所谓观察,就是用眼睛去看,就是远观近察,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并养成一种习惯,假以时日,这种习惯就会形成一种有别于常人本能触及生活的特殊能力,即观察力。

写作是个性化的精神活动。拥有这种观察力,眼睛可洞察生活的细节本质,心灵可敏感地捕捉大千世界的风云变幻,并珍视个人独特的感受,这样方可写出人人眼中有,人人笔下无的个性文章。

钱穆,作为大师级历史学家,在《师友杂忆》中回忆自己担任小学国文课教师教学生写作文的经历,读来对我们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大有启示,录原文如下:

“余告诸生,出口为言,下笔为文。作文只如说话,口中如何说,笔下即如何写,即为作文。一日,命诸生各带石板石笔铅笔及毛边稿纸出校门,至郊外一古墓,苍松近百棵。命诸生各自择坐一树下,静观四围形势景色,各自写下……余又告诸生,今有一景,诸生多未注意。诸生闻头上风声否。此风因穿松针而过,松针细,又多隙,风过其间,其声飒然,与他处不同,此谓松风。试再下笔,能写其仿佛否。诸生各用苦思写出,又经讨论,余为定其高下得失。经半日,夕阳已下,乃扬长而归。如是,诸生乃以作文课为一大乐事。竞问,今日是否又要作文。”

可见,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观察力的培养是一切写作能力和写作技巧的前置条件。教师用开放的写作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用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形成自己心中独特的意象,写作才会有源源不断的素材和“人人眼中有、人人笔下无”的鲜活感受。可以说,具备基于生活的观察力,就等于拿到了一把开启写作之门的钥匙。

二、 基于阅读的发酵力

在平时的写作教学中,语文教师会碰到不少这样的学生,他们平时缺少课外阅读积累,甚至除了语文课本和辅导材料之外,没有认真阅读过一本课外经典书籍,写作文时东拼西凑,内容空泛,不知所云。因而一提起写作文就望而生畏,甚至畏而生厌,这是当下中学生写作的通病。作文教学,要指导学生重视阅读积累,学会发酵加工材料,从而掌握点石成金的写作生成能力,自然成就个性写作篇章。

正如美国作家杰克·伦敦所说,“宁愿去读拜伦的一句诗,也不要去读一百本文学杂志”,意思是说,一个好作者首先要是一个好读者。

著名作家曹文轩在他的长篇小说《火印》的序言中这样回顾自己的创作缘起:

“一次随手重翻萧红的作品,在一篇叫《旷野的呼喊》的短篇小说中看到一段文字,说在一个风沙弥漫的天气里,主人公看到有几匹马向他这边朦朦胧胧地跑了过来,当马跑到跟前,他伸手去抓缰绳时,手却又立即缩回去了——他看到,马的身上烙有日本军营的圆形火印。看到这里,我心里颤动了一下,似乎感觉到有什么宝贵无比的东西被我一眼看到了。看完这篇短篇小说,我觉得我看到了一部长篇小说,而且是一部角度独特的长篇小说。首先在我脑海中出现的是一个孩子和一匹马的情景,其次出现的就是日本人征用马匹的场景。随着思绪的飘动和延长,生活经验和知识体系中那些可以编入我故事经纬的素材和理念,如雪片般纷纷飘入我的长篇……我衷心感谢那个重读萧红的午后,她用不经意的几十个字,引爆了我处处用心的二十余万字。”

曹文轩的心路历程告诉我们,通过个性化的阅读积累,获取内在的自信和外在的能力,眼睛洞察生活的波澜,思维灵敏地感受风云变幻,心灵必然会鲜活成长。这些都将成为創作的酵母菌,加上积极的成长经历,往往能催生出蓬勃的文学作品。

培养这种基于阅读的写作发酵力,语文教师不仅要按常规要求学生多读书,多记笔记,积累材料,积累语言,积累情感,并且要指导学生如何积累那些既能烛照生活本质又能链接学生本人生活的材料,读以致用,用有效的阅读积累唤醒个性写作生活。诚如是,则语文教师指导写作,功德无量。

三、基于创造的想象力

纵观当下的初中考场作文,学生为考试而作文,为作文而造情,生搬硬套,敷衍凑数,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或能打动人的佳作简直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究其原因,是习作缺少应有的创造性想象力所致。

哲学家狄德罗说:“想象,这是一种特质。没有它,一个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家,不能成为一个有理性的生物、一个真正的人。”可见,想象力是人类一切创新的源泉。想象力是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成功的写作其实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活动,这种个性化的活动最不能缺失的就是想象力。

陈善《扪虱新话》中记载的苏轼“想当然耳”的趣谈,对我们今天如何引导中学生运用想象力,大胆自信地进行创作,当有不少借鉴之处。

北宋嘉祐二年,欧阳修主持贡举考试,命题作文为“刑赏忠厚之至论”。阅卷中,当副主考梅圣谕将一篇立论新颖、文情并茂的奇文上呈于他,这位文坛领袖在击节赞叹的同时,也记住了文中一个他此前根本不曾见过的典故。试卷拆分后,才知晓此文出自苏轼之手,于是,他就请教这个年轻人:“‘皋陶杀人和帝尧救人一典出自何处?”闻言,苏轼笑道:“想当然耳。敬请恩师见谅!”听苏轼这么一说,欧阳修禁不住哈哈大笑道:“好一个‘想当然!三十年后,世人只知有子瞻,不知有老夫矣!”后苏轼一直雄霸北宋以后千年词坛之首,更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皋陶作为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伟大政治家、思想家,被史学界和司法界公认为司法鼻祖,以正直无私闻名天下。尧帝作为中国上古备受敬仰的五帝之一,以宽宏大量著称。从苏轼“想当然”运用“皋陶杀人和帝尧救人”的典故,我们不难看出好读善用、挥洒自信、勇于创新的想象力之于写作是多么富有穿透力的财富。

作文并非一日之功,但相信我们只要勤于观察,热爱生活,做有心之人;信仰阅读,感受生活,做有情之人;善于思考,升华生活,做智慧之人,定能烧开写作之壶水,谱写出个性斐然的华章!

[ 参 考 文 献 ]

[1] 曹文轩.火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

[2] 钱穆.师友杂忆[M].北京:三联书店,2005.

[3] 陈善.扪虱新话评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

(特约编辑 诺 依)endprint

猜你喜欢
观察力想象力
看见你的想象力
如何通过线描画提高幼儿观察力和表现力
观察力、手眼协调能力
别让想象力“绑架”了美术教育
观察力、手眼协调能力
观察力、手眼协调能力
观察力、手眼协调能力
打开新的想象力
放飞你的想象力
如何培养幼儿的观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