茭白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2018-01-05 19:46张亚侠张文顺吴强殷晓蓉杨国兴朱光林
长江蔬菜·学术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茭白分蘖水位

张亚侠++++张文顺++++吴强++++殷晓蓉+++杨国兴+++朱光林

茭白是禾本科菰属多年生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整个生长期不能断水,休眠期也要保持土壤充分湿润,喜温、不耐寒冷和高温干旱, 5℃以上开始萌芽,适宜温度为10~20℃;分蘖期适宜温度为20~30℃;孕茭期适宜温度为15~25℃,低于10℃或超过30℃不能孕茭,15℃以下分蘖停止,地上部生长也逐步停滞,5℃以下时地上部枯死。茭白不开花结实,属无性繁殖。汉中水资源丰富,水田面积广,土壤肥沃,无污染,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适于茭白优质高产高效生产。2016年汉中栽培茭白面积约400 hm2,每667 m2单季茭白栽培壳茭平均产量达1 500 kg以上,双季茭白栽培壳茭全年平均产量达3 600 kg以上,发展势头良好。现将技术总结如下。

1 选用适宜品种、做好种株选择

1.1 选用适宜品种

应选用茭肉白、皮细滑光亮、商品性好、品质优、产量高、抗病性及适应性强的品种。做到双季茭和单季茭及早、中、晚熟茭的合理搭配,实现周年均衡供应。通过品种引进试验,筛选出了适宜汉中栽培的双季茭白品种有合茭2号,单季茭白品种有北京茭白、大白茭、中茭、小蜡台(小蜡台在汉中只做夏季茭生产)。

1.2 做好种株选择

种株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茭白的产量及品质,必须做到每年严格筛选,应选择生长整齐、分蘖多、产量高、品质好、符合品种特征特性、无病虫害,在一株中所有分蘖都被黑粉菌感染的成茭的优良单株作种株,由匍匐茎上萌芽的“游茭”不能作种茭用,否则雄茭率较高,严格淘汰“雄茭”和“灰茭”及混杂劣质茭。

2 选地、整地、施基肥

2.1 选地

选择排灌方便、光照好,前茬为非禾本科作物,耕作层深、保水保肥力强、富含有机质的黏土和黏壤土田块。

2.2 整地、施基肥

汉中因土壤保水保肥力一般,重施基肥容易導致肥料流失,造成浪费和环境污染。一般在前茬作物收获后,将茭白割除的残株及残叶等翻入田间作基肥即可,深翻25~30 cm,耙平田块,作畦,畦宽100 cm,在田块四周巩固田埂,灌水3~5 cm深,做到田平、泥烂。

3 培育壮苗

3.1 双季茭白

夏茭一般不进行育苗,于2月下旬,将留种田的种墩隔行挖取一半作秋茭用种,留一半直接用于翌年夏茭栽培,也可以将种墩挖起,分成小墩,每小墩保留5~6个芽,栽于田间生产,于6月23日前后上市,比直接用母株生产的上市期推迟43 d左右,避免了集中上市,可以实现一年生产3茬。秋茭必须进行育苗,育苗方法为:于2月下旬,将挖取作种的种墩,分成小墩,每小墩保留5~6个芽,栽植于种苗田块,株行距为50 cm×50 cm,待茭白苗高50~60 cm时,即可定植。

3.2 单季茭白

2月将留种茭墩连根挖起,去掉老根,用刀分成单株,1根老薹管为1株,按株行距40 cm×50 cm栽植于育苗田,以老薹管入泥不漂浮为宜,不宜过深。育苗期间水深3~5 cm。

3.3 苗期管理

苗栽下10 d后,每667 m2施入尿素25 kg或碳酸氢铵50 kg,促进幼苗生长。当苗高10 cm左右时,向根际中央压1块泥巴,使蘖芽向四周散开,以改善营养状况和株间通风透光。

4 定植

4.1 定植时间

水田土温10℃以上时即可移苗定植,汉中定植时间为4月中下旬,双季茭白栽培中的秋茭定植时间为7月中旬,栽苗宜选择晴天为好。

4.2 定植方法

从育苗田中挖出茭墩,去掉老根,齐茭白眼处剪去上部叶片,使苗高保持在25~30 cm,防止栽后倒伏,用利刀劈开茭墩分成单株,不能损伤分蘖芽和新根,每株上面必须保证有3个以上完整健壮的分蘖芽,否则必须淘汰掉,做到随起苗、随分株、随定植。栽苗深度以苗稳、不漂浮为度,苗的生长点必须露出水面4~5 cm,过深不利于分蘖,过浅不利于成活。为了防止病害的发生和蔓延,提倡带药定植,即在定植前5~7 d,每667 m2茭白育苗田喷施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0 g。

4.3 定植密度

茭白栽培密度过大,苗长势弱,易发生病虫害,遇大风天气,易倒伏,且劳作不便;密度过小,产量低,经试验,不同品种的适宜栽培密度见表1。

5 大田管理

5.1 水层管理

水位管理在正常情况下要遵循“浅—深—浅”的原则。分蘖前,保持3~5 cm的浅水位,有利于提高地温,促进发根和分蘖;分蘖前期水位加至6~7 cm,分蘖后期,水位加到12~15 cm,以抑制无效分蘖,促进孕茭。到了夏季,如果温度过高,就会影响孕茭,可以采取加深水位降温,并定期进行换水,做到日灌夜排,促进肉质茎生长,防止土壤缺氧造成烂根;进入孕茭期,水位保持15~20 cm,以利茭肉白嫩,提高品质,水位不能超过“茭白眼”,防止薹管伸长;孕茭后期,水位降至3~5 cm,以利采收;收获结束后茭田保持浅水层或湿润状态过冬,不能干旱,以防受冻。但也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早春茭白萌芽后,若遇到强降温天气,要及时加深水位,以防受冻。同一品种可以通过调节水位,来调整孕茭和上市时间。

5.2 追肥管理

茭白喜肥,追肥应分期进行,做到适期适量合理施肥,不可盲目滥施,以免肥料流失严重,造成浪费,或造成孕茭期推迟,施肥时,先落浅水位,顺行撒施,第2天再提高水位,以利作物吸收,追肥时不可离苗过近,以免烧苗。单季茭在栽苗10 d后每667 m2施碳酸氢铵50 kg,第二次看苗施肥,苗壮少施,苗弱可适量多施,在第一次施肥后的15~20 d,每667 m2施复合肥25~50 kg,孕茭时每667 m2施复合肥50 kg。双季茭在出苗时每667 m2施尿素25 kg,20 d后每667 m2施复合肥25 kg,孕茭时每667 m2施尿素、复合肥各25 kg,秋茭生产时追肥情况同夏茭。注意孕茭肥要适时施入,过早施,植株尚未孕茭,易徒长,从而推迟孕茭;过迟施,赶不上孕茭期对肥料的需求,则影响产量,10%~20%的分蘖苗开始孕茭时追施为宜。endprint

5.3 间苗、除草

茭白分蘖后期,对株丛拥挤、分蘖过多的茭墩,将生长弱小的无效分蘖苗去掉,同时去掉黄叶,拔除杂草,将杂草、黄叶、无效分蘖苗等踏入田中作为肥料,增强通风透光,促进孕茭,减少病害的发生。

5.4 割枯叶、清田园

茭白采收结束,待地上部枯萎后,用刀齐泥割去田中的残株老叶,并清理出茭田,以减少病原基数,地存的茭墩留地越冬。

6 病虫害防治

6.1 病害防治

纹枯病属真菌性病害,高温高湿易发病,在叶片上初生暗绿色水渍状病斑,扩大后呈云纹状,由下向上扩展,引起叶片枯黄。

防治方法:加强水肥管理,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及时除去无效分蘖的细小弱枝及黄叶,增强通风透光;发病初期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0~1 000倍液、6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40%菌核利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防治。注意孕茭前停止使用殺菌剂,以免杀死黑粉菌。

6.2 虫害防治

二化螟幼虫蛀食茭苗心叶和茭肉,造成枯心苗和虫蛀茭,成虫为螟蛾。

防治方法:清洁田园,冬季齐地面割除枯黄茎叶集中烧毁,消灭越冬幼虫;夏季成虫在茭白植株上产卵,孵化高峰前2 d或二化螟在蚁螟孵化盛期,可用15%氟虫腈悬浮剂1 000~1 500液或90%晶体敌百虫1 000倍液喷雾防治。

7 适期采收

7.1 秋茭

秋茭在假茎中部逐渐膨大和变扁,叶鞘被挤向两边,露出1.0~1.5 cm的洁白茭肉,即“露白”时,为采收适期。

7.2 夏茭

夏茭因采收期温度较高,成熟快,容易发青变老,一般在叶鞘中部茭肉膨大,叶鞘被挤向左右而没有露白时,及时采收。采收过早,肉质茎尚未充分膨大,产量低;采收过迟,则茭肉变青,质量下降,且易形成灰茭。

7.3 采收方法

采收时齐薹管拧断,不要损伤邻近分蘖,以免影响产量。每隔2~3 d采收1次,生长缓慢的品种也可以4~6 d采收1次。总之,因品种、季节而异。

8 留种

茭白品种的种性受其本身变异和寄生黑粉菌变异及环境条件的综合影响,很不稳定。把茭形好、生长势相对稳定的植株和茭墩留作种苗,若发现雄茭、灰茭、混杂、变异的茭墩,则及时将整墩连同地下根系部分挖除,选择具有本品种特征、生长势中等、结茭整齐、成熟期一致、结茭部位较低、结茭较多(每墩不少于4个)、无病虫害的茭墩,插竹竿做好标记,作为种株备用。

参考文献

[1] 刘义满,柯卫东.茭白安全生产技术问答[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2] 霍国琴,王周平.特种蔬菜[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4.

[3] 夏声广.图说水生蔬菜病虫害防治关键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4] 王迪轩,何永梅,王雅琴.有机蔬菜生产技术与质量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

[5] 范双喜.现代蔬菜生产技术全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endprint

猜你喜欢
茭白分蘖水位
难以忘怀的江南味
“黑心”茭白
长了黑点的茭白就不能食用?
玉米分蘖产生的因素及去留对产量的影响
浅析水稻分蘖与产量
高梁去留分蘖比较试验初报
钟情美人腿
水稻旱育秧、温室两段育秧在分蘖与成穗上的差异
七年级数学期中测试题(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