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撒梦想的“种子教师”

2018-01-05 11:39刘晓蕾
神州学人 2018年11期
关键词:滇西边境山区

刘晓蕾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对贫困地区来说,尤其如此。老师能看多远,学生就能走多远,老师的学识与眼界,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们的能力和志向,影响着他们未来会过上怎样的生活。滇西边境山区出国留学项目给了当地老师和学校管理人员一个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的机会,也就是给那里的孩子们打开了一扇走出贫困的窗。

滇西,高黎贡山、怒山、无量山、哀牢山纵贯其中,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和元江等江河奔流其间。这里有腾冲的火山热海,有丽江的玉龙雪山,有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有数不清别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村寨古城,是众多旅游爱好者心目中的秘境胜地。

然而旅行者眼中的这片人间仙境,也是中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之一,这里集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于一体,贫困面广、程度深,是边境县和世居少数民族最多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不仅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础设施修建不足,基本公共服务,特别是教育领域的公共服务也严重不足。数据显示,2010年,该地区人均教育支出仅为1410.9元,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1.6个百分点,教育设施整体落后,师资力量明显不足。

2011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把包括滇西边境山区在内的14个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未来10年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予以重点帮扶,并确定了部委定点联系片区的工作机制,滇西边境片区是教育部定点联系的片区。为此,教育部立足滇西教育发展落后、素质型贫困问题突出的实际,充分发挥教育系统的优势,积极推进定点联系滇西工作,促进滇西区域发展与扶贫开发,并精心设计实施了定点联系滇西八大精准帮扶项目。

“滇西边境山区出国留学项目”(以下简称“滇西项目”)就是其中之一。

常言道,知识改变命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教师正是传递知识、提供良好教育的重要载体。

2013年,为落实中央、教育部扶贫工作,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留学基金委”)面向教育部对口支援的滇西边境山区,设立了旨在提升该片区中学英语教学、教研整体水平的“滇西边境山区中学英语教师出国研修项目”。

2016年,国家留学基金委又增设了旨在提高该片区中学管理人员管理水平的“滇西边境山区中学教改出国留学项目”。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国家留学基金委坚持精心设计项目环节,精心遴选一线教师,精心安排国内专业预备教育,精心选择国外学校,精心布置留学任务,精心组织回国总结,精心推动发挥作用,精心评估反馈工作,并以差距、问题、任务、分享、目标和效益为导向,巩固留学成果,形成留学效益闭环。

如今,5年时间过去了,两个项目共选派了21期671名滇西边境山区中学校长和英语教师,分别前往美国麻省大学波士顿分校、加拿大渥太华大学、英国雷丁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进行3个月的研修学习。在出国留学之前,留学人员还需在北京语言大学参加国内专业预备教育,为出国留学做好语言上、专业上和文化上的知识、技能和心理准备。截至目前,已实现滇西边境山区10州市56县全部114所高中,每所学校至少有1名英语教师出国留学,每县至少1名校长出国留学的“双覆盖”目标,为滇西边境山区培养了一批扎根边疆、扎根基础教育的优秀骨干英语教师与校长。

项目的成效究竟如何,不是几个简单的数字就能体现的。为进一步了解项目发挥的实际成效,探索“种子”教师发挥的效应及教育精准扶贫的有效路径,国家留学基金委委托云南师范大学课题组对项目进行调研,以促使项目更加科学合理地开展。课题组走访了2016年—2017年派出的8个州市12个县区26所中学,回收了181份教师问卷和969份学生问卷,进行访谈42次、集体访谈15次,涉及访谈人数107人。实地课堂观察18次,收集各项目教师课堂教学视频18份、教师个人经验分享视频28份。

“原来我的生活像一潭死水,每天就是重复同样的工作,整个人活得像个老人家一样,回来以后大家觉得我整个人都变了,都叫我神仙姐姐。”

“回国后,我变得更有耐心了,对学生更宽容了,更能容忍他们的错误了。”

“原来老师总是凶巴巴的,现在老师爱笑了。以前英语学习太枯燥了,我们连汉语都还说不好,还要学英语。但是现在我们上课不犯困了,我们喜欢上英语课。”

“在国外有人会问,你们这样的普通中学老师怎么会出国留学?我們会说,是国家送我们来的!那种自豪是发自内心油然而生的。”

“刚出国的时候,看到中国制造的商品会觉得自豪,然而一段时间后我会更深入地思考这种中国制造背后隐含着可能的污染、廉价的劳动力、缺乏创新的机械制造,我决定回来以后好好教学生,让他们以后去创新,报效祖国。”

滇西项目5周年经验交流会上,课题组负责人韦颖分享了很多她在访谈中听到的来自老师和学生的声音,其中无不透露出项目带给他们学习、生活乃至整个人生翻天覆地般的变化。

通过大量的数据收集和分析,韦颖带领的课题组认为,5年来,滇西项目取得了三个方面的显著成效:一是教师在专业理念转变、知识增加、能力提升三个方面的直接成效;二是激发生命成长的内在诉求、形成学习共同体、梳理国际视野、滋养感恩之心、升腾家国情怀的衍生成效;三是探索教育精准扶贫的有效途径、探索“任务驱动式”教师培训模式、探索农村教师自我成长发展模式的综合成效。

“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中的‘短板,农村教师是农村薄弱学校发展的灵魂。滇西项目为边境地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提供师资保障。为云南滇西农村学校培养了一批‘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的英语教师,是农村教师成长发展的一项有效培训支持项目。”韦颖代表课题组,对滇西项目5年来的工作作出了如上评价。

滇西项目只是云南省教育扶贫工作的一个缩影。经过多年努力,如今,云南省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3万所,普通高中480所;建成11个职教园区和42个职教集团,立项建设12所省优质高职院校和27所国家、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全省有各级各类高校79所,高等教育在校学生105.8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7.7%。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对标教育部等6部委《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制定并实施教育精准扶贫实施方案,教育脱贫攻坚取得了明显成效。

参加滇西项目的教师通常被称为“种子教师”,意为希望他们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后,能像一粒种子一样萌发、成长,以点带面地推动滇西边境山区英语教学和学校管理水平的发展。5年来,一批批的项目受益者也以他们的行动证明了项目的价值。他们或成为当地的骨干教师,或成为优秀的学校校长,他们带领下的班级和学校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

对滇西的孩子们来说,这些老师也是播撒梦想的“种子教师”。崇山峻岭也许阻隔了滇西孩子们探寻山外世界的目光,限制了他们的想象,甚至让他们安于现状。然而这些有机会走出大山,漂洋过海、领略过异域风情的教师,却会在他们的学生心中埋下一粒憧憬的种子。也许有朝一日,这粒种子将会萌芽,给予这些孩子冲破地域牢笼、改变现状的勇气,带领他们走向风景截然不同、更广阔的天地。

猜你喜欢
滇西边境山区
中尼边境守护营
边境扬威
边境小城马斯特里赫特
走进大美滇西·探寻红色印迹
腾冲 打造大滇西旅游环线上的璀璨明珠
大滇西旅游一线6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德宏
《山区修梯田》
山区
助推滇西乡村幼儿教育事业更上层楼
邮一堆微笑到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