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让教育回归家庭

2018-01-05 11:24刘敬远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8年11期
关键词:回归家庭教育

刘敬远

【摘要】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国家的未来,更是每个家庭的未来,家庭的希望。因此,从大处讲,没有孩子的未来,国家强大就没有希望;从小处讲,家庭的幸福无从谈起。所以,我们应当重视孩子的教育。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斯基说过:“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所以,我们进行家校合作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让孩子充分享受来自老师和家长的关怀,以及使教育给孩子带来的欢乐。

【关键词】教育 回归 家庭

对孩子的教育,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家长,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家长还要牢记:不管每天工作再忙、再累,也要抽出时间與孩子谈心交流,了解孩子一天中在学校所发生的事情,分享孩子的喜怒哀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不能做只顾工作,遇到事只问结果,不问青红皂白,对孩子的成长不闻不问的家长。

一、父母的示范是潜移默化的教育

教书的是老师,但育人的一定是父母!

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是父母的老师,他来到这个世界上,督促父母把从前忽略的课程补上,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地图。有的父母不大注意个人卫生,不爱洗澡、刷牙,孩子不会分辨对错,爸爸生活习惯不好,只会照着学。而喜欢抽烟、喝酒的爸爸更是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孩子从小对其熟悉,长大极易步大人后尘。但是,作为父母的我们往往却忽略了一个细节,我们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时言传身教真的比什么都重要。父母的修养,是孩子的教养。你闯红灯横穿马路却要孩子遵守交通规则、你随地乱扔垃圾却要孩子爱护公共环境卫生、你动不动爆粗口、出言不逊,却要孩子做一个有礼貌的人……这可能吗?你每天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孩子,慢慢的,你便会有一张什么样的脸,是孩子塑造了我们的面貌。如果你想培养出有教养的孩子,那么请记住一点:先把自己的品行酿成酒,汇入孩子的生命之泉,才能飘香醇厚在孩子的整个未来岁月。中国家长的身上存在的不良习惯和道德缺陷,这些行为有可能会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把他们引向歧途,所以我们作为父母的,应该多加注意,孩子是我们自己的一面镜子,自己一言一行做好了,才会有一个富有活力,有良好的教养、品行的孩子,所以,言传身教真的比什么都重要。言出必行的父亲,不仅仅是孩子心中的榜样,更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如果父亲说话不算数,不仅会失去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同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它会对孩子的价值观产生影响,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

二、应该多关注孩子,亲近孩子,留心观察孩子

有的父母,在忙碌了一天的工作之后,回到家就盯着手机、电脑和电视,完全忽略了孩子的存在,甚至会有意避开孩子,觉得孩子很烦。只要家长们用心观察孩子的一言一行,永远把对孩子的爱化作交流和激励,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我们的孩子个个都会很棒。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一天没有见到父母了,是十分想跟父母亲近的。养育孩子是每一个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做低头父母是孩子沉迷于游戏,与父亲或者家庭关系冷淡的重要原因之一。孩子的心理健康关系一个民族的未来,如果自私、冷漠、孤僻、只讲索取不愿奉献占上风,那么我们不能不为我们祖国的将来担心,所以作为家长,我们不能片面地只注重到孩子的成绩,而忽视非智力因素。

三、处理好家庭关系

著名的心理学家格尔迪说:“父亲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英国著名文学家哈伯特也说过:“一个父亲胜过100个校长”。如果我们处理不了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怎能处理好与孩子的关系?如果我们不能处理好亲子关系,心中就会有一个“理想小孩”的形象,希望孩子主动符合我们的期待,那是被动的,往往出现了问题补救就晚了。夫妻关系恩爱,孩子性格大多温良;反之夫妻经常不和,尤其是离了婚的家庭,影响最大的是孩子,他会自暴自弃,往往孩子缺乏安全感,从小就有一种自卑感。一个好爸爸,会学习怎样教育孩子,学习怎样爱孩子,用浓浓的父爱,为孩子撑起澄澈的蓝天,让孩子拥有灿烂的人生。从做爸爸的那一天起,这就是一个终身职业。

四、给孩子自己一些空间,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孩子要独立,不仅是在生生活上,在心理上,也要独立。每一个爸爸都爱自己的孩子,但是爱过了量就会变成一种伤害。独立应该是孩子从小就开始上的必修课。家长不能代替孩子去考虑问题,要孩子自己去思考,尊重孩子的意见,这样孩子能独立思考问题,能有主见,从而为孩子以后的成功打下基础。一味地给予,或者为了息事宁人而无条件地满足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本加厉,一发不可收拾。

五、棍棒出孝子,并非真理,更违背法律

有的家长对孩子动不动就打,动不动就骂。粗暴管理教育孩子,也是错误的,父母是他最信赖的人,被最信赖的人施以了残酷的对待,你说孩子的心理上会没有创伤么?过于严厉的惩罚则可能让人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过于频繁的表扬也会消磨人的进取之心。本来孩子都是怕挨打的,而爸爸说“回去我好好收拾他”,还鼓励教师打孩子,说明孩子已经被打得“无所畏惧”了,所以出现“做了错事不知道害怕,对于教师的批评也无所谓”的现象。

教师与家长过度交流适得其反,现了超限效应,这是一种由于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不耐烦、麻木或逆反心理的现象。孩子因为偷拿东西,尽量避免被发现,孩子的心理是很脆弱的,这时候不能公开处罚他。不要用暴力对待,试试冷处理,教育过后把孩子一个人放在那里,让他自己思考,这样他同样会知道是错了。经常打骂的孩子,往往会变得越来越不活沷,越不越不爱说话。疼痛的体验并不能提高孩子的道德观,这种做法起不到任何正面作用。

六、隔代教育弊端在校园出现共性反应

现在的家长都很忙,很多父母把孩子交给老人带,祖父母抚养的麻烦在于,祖父母对孙子的喜爱往往超过了对自己儿子的喜爱,同时祖父母总是倾向于认为自己比孙子的父母更有经验,只有他们才能够使孩子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七、培养孩子学会感恩等优良的品质

父母们对孩子的教育无不上心,父母再苦再累也希望孩子有一个好的将来,不用像自己活的那么苦,尽可能给孩子去创造一个相对安逸轻松的未来!所以,要培养孩子的学会感恩,勇担责任,学会合作等优良的品质。做一个完善的人,需要培养个人责任感、家庭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善于分享,乐于助人;面对困难、挫折、失败的抗打击能力和自我鼓励能力。父母做到:真爱,不是溺爱;尊敬,不是害怕;规矩,不是打骂;鼓励,不是讽刺。孩子的教养,拼的是父母的功底。教养,表现在行为方式中的道德修养状况。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修养的结果,尤指在家庭中从小养成的行为的道德水准。

总之,通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力配合,家校共育,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仅仅关心孩子在家的情况,也关心孩子在学校的成长。孩子的教育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合力。我们一定要让上小学的孩子感受到来自妈妈的关爱,体验到成长的快乐,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创设适合学生养成教育的环境,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文明守纪习惯、勤奋学习习惯和良好生活自理习惯等,促进其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一定会更加促进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有力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猜你喜欢
回归家庭教育
家庭“煮”夫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恋练有词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